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影响及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等盆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妊娠及分娩时由于人体重力轴线前移,导致盆底肌 肉受到持续的压迫,盆底神经、肌肉及胶原纤维发生张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9年 5月第 25卷第 3期 HENANJOURNALOFSURGERYMay2019,Vol25,No3
·87·
力性松弛及胎头压迫、会阴伸展过度、会阴侧切、会阴撕 裂等,均可损伤盆底神经、肌肉及筋膜等组织,降低会阴 张力、盆底肌肉松弛,甚至逐渐发展为 PFD。故产后尽 早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 PFD[3]。
【关键词】 顺产;剖宫产;近期盆底肌力;盆底功能障碍;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77-8991(2019)03-0043-02
女性盆底肌肉对维持盆腔器官正常位置及阴道紧 缩度,保证尿道及直肠括约肌的功能良好和性生活、排 尿和排便正常等具有重要意义。年龄、体质量超重、绝 经、妊娠及经阴道分娩次数、盆腔手术、尿路感染等均是 女性盆底 功 能 障 碍 性 疾 病 (PFD)确 定 的 发 病 因 素[1]。 其中妊娠和分娩为其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旨在分析顺 产与剖宫产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肌力的影 响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等盆底肌康复治疗改善产后 盆底肌力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12—2018-06间在我院 分娩的 8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初产 妇,单胎足月。(2)年龄 20~35岁。(3)胎儿体质量 25~40kg。排除:(1)孕前合并子宫脱垂、阴道前后 壁膨出、漏尿等 PFD史。(2)慢性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 史。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和剖宫产组,每组 40例。 2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体质量、新生儿体质量等资料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用法国 PHENIXUSB2进行盆底肌力检测 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将探头置于阴道内,检测患 者盆底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并进行评级。 1.2.2 对肌力正常的初产妇做好常规教育,对肌力减 退的产妇实施盆 底 肌 康 复 治 疗 (1)电 刺 激 联 合 生 物 反馈治疗:根据产妇耐受情况合理调整电流强度,确保 产妇治疗过程顺利。先排空二便后取半卧位,调整盆底 肌肉治疗器参数,电流强度从 0mA开始逐渐增加,以 产妇自觉盆底肌肉收缩明显和无特殊不适等为度,并结 合生物反馈模式开展训练。20min/次,2次 /周。(2) 盆底肌锻炼:指导产妇进行持续收缩盆底肌 (提 肛 运
·86·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9年 5月第 25卷第 3期 HENANJOURNALOFSURGERYMay2019,Vol2响及电刺激联合生物 反馈等盆底肌康复治疗体会
董建华 王威 王会军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 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顺产与剖宫产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及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等盆底肌康复治疗的效
果。方法 选取 2017-12—2018-06间在黄河中心医院分娩的 80例初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和剖宫产组,每组 40例。产 后 6周应用 PHENIXUSB2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对初筛结果盆底肌力下降(≤Ⅲ级)的初产妇均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等 盆底肌康复治疗 后 再 次 检 测 产 妇 盆 底 肌 力。结 果 剖 宫 产 组 产 后 42d后 盆 底 肌 力 下 降 率 低 于 顺 产 组,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剖宫产 组 中 肌 力 下 降 的 初 产 妇 治 疗 后 有 效 率 (盆 底 肌 力 >Ⅲ 级)高 于 顺 产 组,但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 结论 剖宫产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力下降率低于顺产产妇,但不能成为避免盆底肌肉受损程度而选择分娩方式的依据。无论何种分娩 方式,术后出现盆底肌力受损的初产妇通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盆底功能障碍。
我们对 不 同 分 娩 方 式 的 初 产 妇 产 后 42d应 用 PHENIX神经肌肉生物反馈治疗仪,能够客观和准确检 测阴道及盆底肌的收缩力度、耐力及反应速度。并运用 模拟视觉信号对盆底肌肉活动状态正常或异常做出提 示,利于医生制定出适合患者自身特点的康复方案和监 督其顺利完成。我们发现顺产组产妇产后 42d盆底肌 力下降率较剖宫产组高,其原因主要是初产妇经阴道分 娩时,软产道及周围的盆底组织被极度扩张,肌纤维拉 长甚至拉断的风险性高,而剖宫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 对盆底肌力 的 不 良 影 响 [2-3]。 虽 然 选 择 剖 宫 产 对 产 后 早期盆底功能的保护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能作为降 低盆底肌肉受损程度而选择分娩方式的依据。本研究 结果显示,虽然剖宫产组经过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改善 情况高于顺产组,但并无明显差异,与韦玲[4]报道的结 果基本一致。故初产妇应在妊娠期间适当行盆底肌肉 锻炼,以促进盆底血运和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减少骨盆 内脂肪沉积,防止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产后性 功能减退等 PFD的发生。同时产后早期进行适宜的盆 底肌电刺激等康复治疗措施,亦对防治产后盆腔脏器脱 垂、压力性尿失禁等 PFD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动)2~6s,松弛休息 2~6s,如此反复 10~15次为 1 组。2组 /d,以 10d为 1个疗程,共治疗 2~3个疗程。 1.3 盆底肌力分级和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1)盆底肌 力分级:两类肌纤维肌力分为 0、Ⅰ、Ⅱ、Ⅲ、Ⅳ、Ⅴ 6个 级。Ⅰ类 肌 纤 维:阴 道 肌 肉 收 缩 持 续 达 到 黄 色 模 块 40%的高度,持续 0s,肌力为 0级,持续 1s为Ⅰ级,持 续 2s为 Ⅱ 级,持续 3s为 Ⅲ 级,持续 4s为 Ⅳ 级,持 续≥5s为Ⅴ级。盆底Ⅱ类肌纤维收缩红色曲线到达黄 色模块 70% ~90%的高度,持续 0次肌力为 0级,持续 1次为Ⅰ级,持续 2次为Ⅱ级,持续 3次为Ⅲ级,持续 4 次为Ⅳ级,持续 5次为Ⅴ级。盆底肌力Ⅳ ~Ⅴ级为正 常,0~Ⅲ级均为肌力下降。(2)治疗效果:经治疗后盆 底肌力恢复Ⅳ ~Ⅴ级为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160统计软件录入和分 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计学 意义。 2 结果 2.1 盆底肌力分级 剖宫产组初产妇产后 42d后盆 底肌 力 下 降 率 低 于 顺 产 组,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见表 1。
表 1 2组产后 42d盆底肌力的分级
组别 例数 0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 ~Ⅴ级
顺产组 40 0(0.0) 8(20.0) 7(17.5) 9(21.5) 16(40.0)
剖宫产组 40 0(0.0) 3(7.5) 5(12.5) 5(12.5) 27(67.5)
2.2 治 疗 效 果 治 疗 后 顺 产 组 有 效 率 为 792% (19/24),剖宫产组为 846%(11/13),2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 3 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