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礼义思想(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的礼义思想(2)
综上所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管理能否现代化,不只是取决于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的素质,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口素质。

一个文明落后、人口素质差的国家是无法实行现代管理的,即使用最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论,付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是出不了管理效益的。

人的素质不只是他们的知识水平,还有他们的道德修养。

没有文化的民族绝对是一个落后的民族,但是,也绝不能认为知识水平是人的全部素质。

如果一个民族在文化知识方面有了提高,但其道德素质相当低下,文明礼貌程度极差,基本的文明礼貌性语言都不会讲,更是不可能有文明礼貌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够搞得好管理呢?在一些现代大都市,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到处是高楼和绿地,但人的素质不高。

有的人毫无顾忌地在公共场所乱扔塑料盒、塑料袋、杂物,使一些地方堆起厚厚的垃圾,真是臭气熏天,恶心到了极点!这说明一个城市的管理只抓硬件建设不行,治标不治本也不行,应该把重点放在市民的素质教育上(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人的素质提高了,懂得了文明礼貌,懂得了如何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作文明的人之后,文明城市的建设才能实现。

儒家的“德治”或“礼治”重视人的素质教育,同时也不忽视文化知识和才能的教育,因为他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素质教育重点放在德育上,首先是培养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人怎样做人,懂得了怎样做人之后,还要懂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人。

那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因为人在世上是“立于礼”的。

“礼”,是一个人文明行为的综合表现。

一个文明的人,一定是懂得礼貌的人。

礼通过习惯性的、非强制性的规定,来规范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以及仪表该是怎么样
的,不应该是怎么样的;在不同的场合下,或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该作什么?不该作什么?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要合乎一定的文明标准。

如说话的礼貌,不要大声喧哗,要和蔼,不说脏话,注意倾听对方说话,等等。

【“礼”的起源与内容】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讲究“礼”的民族,中国又称为“礼仪之邦”。

“礼”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有它丰厚的历史和社会的根源。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道德、行为方式都受到“礼”的深刻制约,它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政治以及思想文化的特殊风景线。

一、“礼”起源于“养欲给求”还是祭祀
关于“礼”的起源,荀子在“礼论”中最早进行了探索。

荀子自问道:“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按照荀子的看法,“礼”起源于调节人们的欲望,不能因为欲求过甚而物质匮乏而得不到满足,也不因为物质匮乏而使欲望受到压抑,所以需要制定“礼”来规定一种分配的原则,使“欲”和“物”之间“相持而长”,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

按照荀子的看法,“礼者,养也。

”引自《礼记·礼论》。

“礼”的实质是“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荀子的所谓“养”,就是满足人的生理欲望,使人的口、鼻、目、耳和体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

但是,“养”又是有贵贱、长幼、贫富、轻重的区别的,即是说,“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是按社会的阶级、阶层、等级以及长幼尊卑不同而有区别的换句话说,这是财富分配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社会享受的等级区
别。

在荀子看来,“礼”起源于人的“养欲给求”,是先王制定出来调节人的欲望与物质利益之间协调、平衡的规定。

另一种说法,“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典仪。

《说文》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示,神事也。

”徐灏笺:“礼之言履,谓礼而行之也。

礼之名起于事神,引申为凡礼仪之称。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可见,“礼”的本意与祭祀有着密切的联系,“礼”起源于祭祀是不言而喻的。

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个阶段,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称为“自发的宗教”,这是“礼”的孕育时期。

随着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确立,产生并形成了祖先崇拜,实现了从自发宗教向人为宗教的转化,礼仪制度正式形成了。

从大量的地下的考古资料,特别是辽宁牛河梁、哈左东山嘴等地的红山文化晚期的“女神庙”、“女神”泥塑群像和积石冢的发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参见杨群:《从考古发现看礼和礼制的起源与发展》,载《孔子研究》1990年第3期。

第三种说法是著名历史学家杨尚奎教授提出的,他认为,“礼”起源于原始的交易。

杨教授对《礼记·曲礼》中的“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句话作了全新的诠释,并且考察了郭沫若、唐兰、杨树达等有关原始社会物物交换及土地买卖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说:原始社会的“礼尚往来”,实际上是货物交易。

“礼不下庶人”的原始涵义,是谓“庶人贫,无物以为礼”,即贫者无物以为报的意思。

在封建社会的初期,货物的交易还带有深厚的礼仪性质,自周公、孔子开始,“礼”的涵义才完全摆脱了原始的意义,去掉了“礼仪”中的商业性质。

引自杨尚奎文:《礼的起源》,载《孔子研究》1986年创刊号。

以上三种关于“礼”的起源的观点,“礼”起源于祭祀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

“礼”的繁体字的字形,就具有深厚的祭祀色彩。

李孝定在《甲骨文集释》的《按》中说:“以言事鬼神之事则为礼,以言事鬼神之器则为豊,以言牺牲玉帛之腆美则为豐,其始实为一字也。

”“礼”起源于祭祀,有极为丰富的资料和史实作为支撑。

但是,“礼”又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

到了夏、商、周时代,礼发展成为社会国家的典章制度,强烈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祭祀功能,在周代还明显地存在着。

孔子的学生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祭祀祖先用的那只活羊撤去,孔子生气地批评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但是,夏商的礼、礼制早已失传。

所以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引自《论语·八佾》。

孔子还指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引自《论语·为政》。

就是说,夏礼和殷礼在孔子时代已经不能详细考证,但是,可以从中看出它们的继承关系。

周公制礼作乐,对夏、商之礼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周代的礼乐制度借鉴了夏商二代,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孔子赞许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引自《论语·八佾》。

现在,完整地保存下来只有“周礼”,它们主要保存在《周礼》、《礼记》、《仪礼》等儒家经典之中,从中可以看出周代礼制的内容、范围和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