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
发布时间:2021-11-01T06:53:36.2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3期作者:蒋小琴[导读]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过程中造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就此探讨质量控制的对策。
蒋小琴
重庆市丰都县中医院检验科重庆 408200
[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过程中造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就此探讨质量控制的对策。
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标本中211例不合格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分析造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案。
结果:研究发现,211例不合格标本中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痰液标本82例(38.9%);尿液标本63例(29.9%);血液标本34例(16.1%);分泌物标本19例(9.0%);粪便标本8(3.8%);无菌体液标本5例(2.4%)。
211例不合格样本原因包括4种,其中样本污染107例(50.7%);取样操作不规范70例(33.2%);送检不及时24例(11.4%);条码错误10例(4.7%)。
结论:微生物检验标本中痰液和尿液标本不合格较为常见,主要原因可能与取样不规范、标本污染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送检过程不及时和条码错误也会直接影响微生物标本最终的检验合格率。
在临床中,需要重视和加强质量控制工作,以此来提升检验科微生物检验标本合格率。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 不合格原因; 质量控制对策
微生物检验结果是临床医师诊断感染性疾病以及后续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
准确的检验结果能够帮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随着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种先进检验设备的推广使用,送检的标本质量对检验结果起到更大的影响[1]。
因此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对策至关重要。
本研究分析了我院211例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以此来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探讨质量控制的对策,提高标本质量。
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检验科接收的微生物检验标本2000例,其中211例为不合格标本,占比10.6%,其中包括痰液标本82例、尿液标本63例、血液标本34例、分泌物标本19例、粪便标本8例及无菌体液标本5例。
1.2 方法:由检验科专业人员评估送检标本,对不合格标本的外观、采集时间以及不合格标本的初检、复检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标注,分析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的原因。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A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或例数表示。
2 结果
211例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痰液标本占比38.9%;尿液标本29.9%;血液标本16.1%;分泌物标本9.0%;粪便标本3.8%;无菌体液标本2.4%。
导致不合格的原因中,样本污染最高,占比50.7%;其次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占比33.2%,详见表1。
3 讨论
3.1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导致标本检验结果的不达标,最终影响检验工作的准确性[2]。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可以统计、归纳为以下几种:①取样操作不规范:在标本采集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采集标本的质量不合格。
②样本污染:采集标本后,运输或储存的方式不合格,导致样本污染,滋生了其他微生物,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
③送检不及时:标本采集后,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至检验科,标本过久存放致使污染或发生其他变化,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
④条码错误:即标记错误,条码与样本容器不对应,导致信息错误,使得检验标本不合格。
3.2 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对策
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必要手段,可以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由于微生物检验标本涉及到多个科室,采集和送检过程极易出现问题,所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3]。
针对此情况,提出以下质量控制对策:①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采样操作培训,规范采样流程,将其作为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常规考核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加强科室沟通:强化护理人员对于标本及时送检重要性的认知培训,定期培训、监督、检查。
③注重样本采集:微生物检验标本收集是日常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严格落实从指导到协助患者收集标本全过程,提高标本的质量。
④强化无菌意识:注重在标本保存、采样和培养工具无菌化处理,以及操作人员操作过程中的消毒灭菌规范等,减少标本污染几率。
⑤加强制度监督:严格执行检验室的相关规定,有效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出现。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标本中痰液和尿液标本不合格较为常见,主要原因可能与取样不规范、标本污染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送检过程不及时和条码错误也会直接影响微生物标本最终的检验合格率。
在临床中,需要重视和加强质量控制工作,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科室沟通、注重样本采集、强化无菌意识和加强制度监督等方面,来提升检验科微生物检验标本合格率。
参考文献
[1]马瑞红.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医药论坛杂志,2020,41(12):151-153.
[2]常亚平.临床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相关因素及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09):208-210.
[3]高吟,徐庆,朱琦琪,胡锡池,张立红.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5):29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