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③。
莫忘小桥
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2.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③。
莫忘小桥
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说明了诗人追寻之路漫长曲折,充满艰难阻隔。
C.“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4.古诗阅读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è):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
(2)“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赴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
B.颈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尾联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
D.该诗是一首送别诗,开合顿挫,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________”,作者的心境是“________”。
(各用诗中一字概括)
(2)诗的颔联现已化为哪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光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中的“漏断”“幽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简要赏析。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简要赏析。
11.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可以看做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B.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
笫二章、第三章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相同,但是感情均比前—章进了―步。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D.全诗一唱三叹,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
C.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
D.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说明了诗人追寻之路漫长曲折,充满艰难阻隔。
C.“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说说这首诗的颈联好在哪里。
14.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甲诗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了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洞庭湖之景。
试分析两诗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15.古诗赏析。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
(2)“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7.古诗鉴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D. “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分别解释加点的“涵虚”和“端居”的意思。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望”字将离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写景气势宏伟。
B.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尾联承上作结: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不会面临“歧路”而泣下沾巾。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20.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出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2.(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解析】【分析】(1)阅读诗歌,了解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每个字词,根据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发挥想像,从形、声、色多角度来描摹画面,突出诗中景物的画面感。
(2)本题抓住最后一句“莫忘小桥流水”理解作答。
“小桥流水”是古诗中常描写的乡村田园风光,表示安闲舒适的生活,理解这点即可体会作者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繁茂,生机盎然。
⑵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其中“无限”一词修饰“绿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
⑵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
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
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3.D
解析:(1)D
(2)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起兴,渲染了深秋时节
迷离、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和孤独。
(答出“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解析】【分析】(1)D“都是动态描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蒹葭、霜露、小道、湄等都是静态描写。
(2)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即用来起兴的。
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用以怀“伊人”,烘托抒情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惆怅和孤独。
同时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加了诗歌意蕴。
故答案为:⑴D
⑵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起兴,渲染了深秋时节迷离、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和孤独。
(答出“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点评】⑴古诗鉴赏选择题要求对古诗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
⑵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4.(1)清新;优美
(2)诗歌通过对芳草、绿水、啼鹃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解析】【分析】(1)诗的前两句写景:一场春雨过后,青草被雨水淋洗得很干净。
泛舟溪上,溪水碧绿。
放眼望去,溪水像一条带子伸向远方。
两岸平展,春色无限。
从“芳草”“净沙尘”“绿”“春”可以看出雨后后溪清新优美的特点。
(2)这首诗前两句描写雨后后溪清新、优美的景色,面对这种清新怡人的景色,心情也应该不错!但是,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即使是一时一地,诗人的情感也不会是单一的。
“从“留客”可以看出,“泛舟”“后溪”并非诗人在“后溪”坐船游玩,“泛舟”只是说“船行水上”。
此时,诗人是羁旅在外的“客”。
客居在外,无人挽留,“唯有”啼鹃,何其悲哀!更何况啼鹃“似”乎留客,也不确定呢!“啼鹃”在古诗词中,一般是“悲情”“哀痛”的代名词。
船行小溪,“桃花深处”,寂静无人,诗人难免不会产生与世隔绝的孤独之感!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清新;优美
⑵诗歌通过对芳草、绿水、啼鹃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5.(1)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分析】(1)“红叶黄花秋意晚”:叶子红了,菊花开了,无不提醒我已到晚秋,我思念的千里之外的人儿还没有消息。
“红叶黄花”指秋天,秋天给人一种悲凉,凄切的情感,用秋意来衬托诗人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⑴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⑵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6.B
解析:(1)B
(2)示例: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
【解析】【分析】(1)B.错误,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故答案为:⑴B;
⑵示例: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1)幽;悦
(2)曲径通幽,某种高过常人的境界或成就的获得,都不是一路坦途,都需要经过挫折和坎坷才能获得。
【解析】【分析】(1)“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
“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
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
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
“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故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幽”,作者的心境是“悦”。
(2)诗的颔联是千古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
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后禅院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曲径通幽”:在深远之处,有弯曲的小路,能通往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蕴含的哲理为:想取得某种过于常人的境界或者成就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必须经过曲折和坎坷才能获得成功。
与此同时,太易获得的事物都是比较平凡的,人们往往不会太珍惜。
故答案为:⑴幽;悦;
⑵曲径通幽,某种高过常人的境界或成就的获得,都不是一路坦途,都需要经过挫折和坎坷才能获得。
【点评】⑴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⑵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①揭示手法;②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
③表达效果: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8.(1)“漏断”:深夜;“幽人”:幽居之人。
(2)孤鸿挑遍了寒枝却不肯栖息,甘愿独宿荒冷沙洲,忍受寂寞寒冷,表现了词人被贬到黄州时孤独寂寞(孤高……)和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高洁志趣(傲岸……)的感情。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意思是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
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漏断”:深夜;“幽人”:幽居之人。
⑵孤鸿挑遍了寒枝却不肯栖息,甘愿独宿荒冷沙洲,忍受寂寞寒冷,表现了词人被贬到黄州时孤独寂寞(孤高……)和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高洁志趣(傲岸……)的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借助于诗句的理解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1)“白玉条”是恰当的。
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与下文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显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解析】【分析】(1)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恰当。
“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
“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开之密集而缤纷,洁白而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
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
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不知近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
“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故答案为:⑴“白玉条”是恰当的。
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与下文相呼应。
⑵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显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点评】⑴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开放之早。
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10.(1)“白玉条”是恰当的。
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与下文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
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
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显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11.C
解析:(1)C
(2)B
【解析】【分析】(1)C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是作者虚构的意象,不是实写之词。
故选C。
(2)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故B 项中“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B。
故答案为:⑴C;⑵B。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12.D
解析:(1)D
(2)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起兴,渲染了深秋时节迷离、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和孤独。
(答出“重章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