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剪纸中的数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列举法1:
12的因数:1、2、3、4、6、12;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
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其中1、2、3、6也是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
3、6;
最大公因数是6。

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最小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的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我们通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
学生梳理。

学生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小学四年级学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3)班,同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但不足的地方就是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

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学习情况分析
1.部分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
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

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

因此,整
个班级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

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
了学习的成绩。

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
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
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

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
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
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4.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
出的分析。

剪纸中的数学(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学习效果分析
本课达标练习共设计三个习题,侧重了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检测,有效落实了三维目标。

即从列举法,又从短除法方面测评,还兼顾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察。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总体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全对,有部分学生出现知识点的错误。

下面将进行逐题分析:
第一小题.找一找。

15的因数有; 40的因数有;
15和40的公因数有;最大公因数是
本题紧扣第一个红点的例题,和例题稍微相同,大部分学生能融会贯通,个别学生理解起来稍有难度。

正确率达90%。

第二小题2.填一填。

(1)(2)
16的因数 28的因数 36的因数 42的因数
16和28的公因数 36和42的公因数
16和28的最大公因数是( )。

36和42的最大公因数是( )
本题与第二个红点的例题相似,只是把内容更换了一下,数字变了。

基本学生都能做对。

正确率达100%。

第三大题3.用短除法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36和54 ( ) 60和18 ( ) 20和30 ( ) 64和32 ( ) 本题由于学生初次用短除法来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做起来有点难度,但经过练习,基本掌握了,总体效果良好。

总的来说本节课知识有难度,学生初次接触这种难度的问题,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总体效果较好。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是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和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知
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这部分内容即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自主练习
1.找一找。

15的因数有 ; 40的因数有 ; 15和4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

2.填一填。

(2) (2)
16的因数 28的因数 36的因数 42的因数
16和28的公因数 36和42的公因数
16和28的最大公因数是( )。

36和42的最大公因数是( )。

3.用短除法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36和54 ( ) 60和18 ( ) 20和30 ( ) 64和32 ( )
4. 找出下面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1816 ( ) 5025 ( ) 2211 ( ) 5436 ( ) 7550 ( )
5.解决问题
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多少束?
剪纸中的数学(信息窗1)课后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在四年级(下册)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对于今后学习通
分约分打下良好基础,和知识之间内在的练习,降低了小学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一、教材解读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题目为“裁纸”。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教室里几个孩子裁纸的场面,另外教师的墙上还贴着几幅剪纸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正方形的,暗示学生要把纸裁正方形的。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一张长方形的彩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

把其剪成边长是整厘米数的纸片,要使这张纸没有剩余,边长是几厘米?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列举法和短除法)。

二、本节课的亮点
1.抓住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和学生一起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上。

2.提问具有指向性:把这张纸裁成整厘米的正方形,而没有余数?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素材,正方形纸片,来摆一摆,通过验证,正方形的纸片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

3.注重步骤的完整性。

在讲解完短除法后,问学生,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孩子们的回答是6,怎么表示呢?从而让学生掌握完整的步骤。

三、不足与改进措施
1.材料的应用不是很到位,在探索完可以用得1分米、2分米、4分米的纸片。

没有进行因数和公因数的比较。

应该点出来长宽都是纸片边长的倍数,方砖的边长及时长宽的因数。

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活动。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对提出的问题没有做到推敲,总是教学到哪一步就问道哪一步。

以后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提问。

3.对学生的评价不够精准。

要多学习教师评价用语。

因为人都是喜欢表扬的,更何况学生呢,当然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课标分析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学生在学生在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学习的。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会用所学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这部分内容即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