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导师和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安排课堂教学和保证论文进程的基本依据。

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求,立足本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有利于研究生夯实文理兼融的通识基础,健全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突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敏锐客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准确生动的表达能力为基本定位,以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工作的总体要求,为便于各学部(院系)具体开展工作,特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培养方案修订范围本次培养方案修订原则上按一级学科(群)进行,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类别、领域进行修订。

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包括以下类型:1、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2、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方案;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4、专业学位(全日制和非学历)研究生培养方案;5、部分一级学科(群)博士生国际化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6、部分一级学科(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中文、英文分别制定)。

二、培养方案修订内容(一)学科(群)、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学科(群)、专业简介部分可介绍本学科(群)、专业的发展简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简介应重点突出本学科的特色、优势及在国内外国际的学术影响,简介应清晰、全面。

各学科(群)研究方向的设置应密切关注本学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支持和建设发展意义的相关领域,把握本学科领域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能够立足于高起点和学科发展前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造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国防军工事业等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能力,掌握基本测试技术、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独立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
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计划模板
一、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未通过考核者,可以转为硕士研究生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2、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按博士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未通过考核者,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

2、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分别按照所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分别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

三、直接选择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计划
分别按照硕士、博士一级(或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择课程
总学分不低于44学分;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
注:因硕博连读(直接攻博)涉及到跨学科问题,因此各一级学科不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本模板用于指导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硕转博

硕转博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2013年11月修订)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申报条件我校各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均有资格申报本专业和跨专业的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申报分两种形式: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后经导师同意,可直接选择本专业或跨专业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制定硕士-博士培养计划,第四学期考核通过并被录取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学期学习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可在第四学期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考核,考核通过并被录取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二、申请及审批手续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时,可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

各学部(院、系)应及时宣传学校有关硕博连读政策,新生需在入学三周内填报《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

各学部(院、系)需在新生入学四周内将本单位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生名单及培养计划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2、未在新生入学时选择硕士-博士连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在第四学期提出硕士-博士连读申请。

3、各学部(院、系)可在第四学期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所有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学术型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三、学制与培养模式(一)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

博士阶段若在4年内不能完成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需向研究生院学位办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

博士阶段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时间)。

(二)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前三学期取得33学分左右且已选定研究课题并开展阶段性研究工作的硕士-博士连读生可申请参加资格考核,通过考核并通过招生录取程序被录取者,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学号姓名日期2015-09-24 导师学院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专业工程力学
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学时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必修课2070110059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公共必修课16 1 秋、春20703100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

公共必修课
36 2 秋、春2100010011 口语交流I (基础口语表达)公共必修课16 1 秋2100010033 阅读与写作I (基础读写技能)公共必修课32 2 春2040120013 有限元方法与应用大类基础课48 3 春2040120023 连续介质力学大类基础课48 3 秋2040130029 结构优化理论和方法专业基础课48 3 秋2040130079 现代实验力学专业基础课48 3 秋2040130119 计算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48 3 春
选修课2040140041 波动分析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081 非线性有限元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121 工程结构振动控制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161 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专业选修课32 2 秋2040140181 工程流体力学计算与分析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191 柔性结构动力学与控制专业选修课32 2 秋2040140201 工业装备结构设计与分析概论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40140251 现代结构抗震设计专题专业选修课32 2 春2070150021 自然辩证法概论公共选修课18 1 秋、春207035003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公共选修课18 1 春
必修课学分:21.00 总学分39.00 导师签字:院长签字。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大连理工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大连理工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督与淘汰机制实施细则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督与完善淘汰机制的实施意见》,针对电信学部各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经研究制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督与淘汰机制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贯彻执行。

1.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督的主要环节各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质量监督的主要环节包括:●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外审抽查;●学位论文答辩;●学位审议。

2.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检查的实施主体与基本方式(1)各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的实施主体为各院系及相应的硕士点。

(2)硕士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检查的基本方式:●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由院系或硕士点负责人集中组织进行,并提前一周将时间、地点经学部上报研究生院。

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的专家组由研究生导师组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填写《大连理工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大连理工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填写《大连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大连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报告的自述时间不少于10分钟。

3. 关于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1)开题报告时间●全日制硕士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在第2学期末或第3学期初进行。

(2)考核内容●对于学术型硕士生,主要考查硕士生对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学习情况等;考查学位论文工作准备情况,包括论文选题、文献阅读、工作难度、研究思路、研究基础、写作能力和答辩表达能力等;还要考查学术参与学术活动情况、及学习和工作态度等。

●对于工程型专业学位硕士生,主要考查硕士生对本专业/领域课程学习、校内实践(实验)情况,对专业知识、技能、标准规范等掌握程度;考查学位论文工作准备情况,包括论文选题是否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论文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状况、论文内容设置的合理性、方法的科学性、工作量与工作难度、预期成果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文献阅读等;还要考查学生校外企业实践情况及时间安排、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等;还要考查该生实践环节的实践条件是否有保障、校内外实践安排是否合理等。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2010年9月修订)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申报条件我校各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均有资格申报本专业和跨专业的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申报分两种形式: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后经导师同意,可直接选择本专业或跨专业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制定硕士-博士培养计划,第四学期考核通过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学期学习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可在第四学期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考核,考核通过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二、申请及审批手续(一)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1、各学部、院系及时向新入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宣传学校有关硕博连读政策,新生需在入学三周内填报《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

2、各学部、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3、各学部、院系需在新生入学四周内将本院系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生名单及培养计划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二)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1、未在新生入学时选择硕士-博士连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在第四学期提出硕士-博士连读申请。

2、各学部、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的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三、学制与培养模式(一)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

博士阶段若在4年内不能完成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学习年限超过5年需向研究生院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

博士阶段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时间)。

(二)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培养学硕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培养学硕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培养学硕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方面的设计、管理或相关工程技术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较好的相关专业领域理论基础、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

本专业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如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基本素质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基本知识要求: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3)基本能力要求: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解决相关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学科群、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电气工程学科点是教育部批准的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其中电机与电器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本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包括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五个二级学科,并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以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通信技术和高电压技术为核心技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目标,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相关政策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博连读相关政策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2010年9月修订)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申报条件我校各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均有资格申报本专业和跨专业的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申报分两种形式: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后经导师同意,可直接选择本专业或跨专业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制定硕士-博士培养计划,第四学期考核通过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学期学习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可在第四学期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考核,考核通过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二、申请及审批手续(一)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1、各学部、院系及时向新入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宣传学校有关硕博连读政策,新生需在入学三周内填报《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

2、各学部、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3、各学部、院系需在新生入学四周内将本院系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生名单及培养计划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二)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1、未在新生入学时选择硕士-博士连读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在第四学期提出硕士-博士连读申请。

2、各学部、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的研究生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三、学制与培养模式(一)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5-6年(含硕士阶段)。

博士阶段若在4年内不能完成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学习年限超过5年需向研究生院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

博士阶段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含休学时间)。

(二)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士-博士连读培养模式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
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计划模板
一、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未通过考核者,可以转为硕士研究生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2、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按博士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未通过考核者,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

2、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分别按照所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分别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

三、直接选择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计划
分别按照硕士、博士一级(或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择课程
总学分不低于44学分;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
注:因硕博连读(直接攻博)涉及到跨学科问题,因此各一级学科不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本模板用于指导硕博连读(直接攻博)
研究生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专业)代码:0810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管理或相关工程技术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动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学科群、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学科点同时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辽宁省重点学科。

是当今信息学科中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可应用于通信、网络、语音、图像、雷达、声纳、生物医学、消费电子、航空航天、地震勘探等众多领域。

本学科点是国内较早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的单位之一。

研究工作的特点是:始终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前沿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既进行全面系统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同时承担国家及企业重要科研项目,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目前,本学科已在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识别、生物医学信息处理、通信与网络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尤其在随机与时变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重构方面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

现已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和“973”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省部委科技攻关项目及重大横向科研课题数十项,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近五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科技奖励10余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语音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安全,非正弦函数理论及其应用,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光纤通信系统,通信信号处理,现代光学与电子成像技术,CT理论与应用等。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主要包括随机信号处理、非高斯非平稳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射频信号处理、通信信号处理、智能信号处理与智能计算、雷达信号处理、光子信号处理、光电信号处理及ROF技术、基于FPGA的信号处理技术等);2、光电成像与图像处理(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统计图像处理和识别、CT理论与应用、光电成像技术、三维成像及显示技术,IPTV技术与应用);3、多媒体通信与信息安全(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隐藏和隐藏分析、多媒体数据取证、数字水印);4、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主要包括智能天线技术、MIMO、OFDM、认知无线电、多用户协作、功率/速率联合控制技术、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 Hoc)、传感器网络(MSN)、非线性失真线性化技术、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技术、网络编码技术等);5、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主要包括无源光接入网、微波光子学、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光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6、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主要包括医学信号分析与处理、医学信息检测与医疗仪器技术、远程医疗技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等)。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培养方案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6月目录物理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3)博士研究生 (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13)光学工程一级学培养方案 (31)博士研究生 (3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15)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37)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44)博士研究生 (4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49)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物理学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专业)代码:0702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培养能够从事理论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生物物理学、神经信息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的物理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精神;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二、学科群、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学科点包括国家重点学科:等离子体物理;辽宁省重点学科:理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

2003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等离子体物理1998年获得博士授予权, 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物理1986年获得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授予权,2008年获批辽宁省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群依托教育部三束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先进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设有理论物理研究所等十余个研究机构,拥有先进大型研究设备近百台(套),在“十一五”期间,共承担了各类课题10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国际重大合作项目;“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研究计划ITER专项(课题),02专项(课题),“863”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项目及预研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和博士点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及注重要点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及注重要点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及注重要点摘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实际应用与工程研发,是对我国原有硕士培养模式的重要补充。

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与注重要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进一步深化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改革的研究。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1 大连理工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概况在2009年至2011年间,大连理工大学每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数分别为270人,381人,456人。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2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时间)。

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不低于16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

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试点过程中,学校始终准确定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以“强化工程应用、实践及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做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执业资格)要求紧密结合,让学生逐步达到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执业资格的对接。

下面从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导师情况,学位论文等方面介绍培养状况。

1.1 课程设置考核模式课程设置包括:学位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程、实践环节。

选修课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在校内外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少于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

学生实习前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实习后撰写实习、实践报告,学生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践环节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可获得相应学分并申请论文答辩。

1.2 内外联合导师制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

导师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中期考核、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此外,还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人员到高校授课,重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代码:080201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本专业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本学科领域的问题。

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本学科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拥有教育部“精密与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模塑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中心”;是国家“九五”“211工程”、“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法和手段,形成了机、电、信息等多种学科交叉和高度融合的学科优势,致力于机械制造中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装备的研究与教学。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1、微细、快速、精密特种加工新技术2、计算机智能加工技术3、先进切(磨)削技术4、计算机辅助快速制造技术5、柔性制造技术6、现代集成制造技术7、机电控制及自动化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1、培养方式:基于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实践能力的原则,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和导师负责制。

即用一年时间学习课程,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同时整个学习过程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学习课程、查阅文献、参加学术交流、确定课题、从事科学研究。

既能使硕士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其科学研究和独立设计的能力。

2、学习年限:2.5~3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1、课程设置:分为学位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要求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的规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选拔、培养规定。

一、报名条件我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均招收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这些专业录取的统考及应届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均有资格申报本专业的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

二、申请及审批手续1.各院系应在开学后安排适当活动,使新入学的研究生能对本专业博士导师及其课题研究情况有较多了解。

符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愿意选择硕士-博士连读者需在入学后前三周内填报《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

2.各院系可依据当年博士研究生招收名额会同有关博士生导师对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的研究生进行考核,并按一定比例进行筛选。

3.各院系需在入学后前四周内将本院系申请硕士-博士连读生名单及培养计划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三、培养方式1.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5年。

2.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一年半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三年至四年。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四学期享受博士生待遇。

未通过考核者,可以改做硕士学位论文。

3.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结合研究生本人的特点和科研、论文工作的需要,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导师签字、院系审核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执行。

四、课程学习要求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0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环节:学术报告4学分,主讲和参加学术活动次数与相应专业博士研究生相同。

在课程学习阶段,除了应完成本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和博士学位课程外,根据各学科拓宽知识面的要求和研究生本人的特点,还应该选修一定学分的跨学科课程。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含直博)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
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培养计划模板
一、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左右,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为3年左右。

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必须经过一次资格考核,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

未通过考核者,可以转为硕士研究生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2、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资格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

凡通过考核者,即取得博士生资格,从第五学期转为博士研究生,按博士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未通过考核者,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直接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

2、硕士研究生第四学期选择硕博连读培养模式
分别按照所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分别完成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课程学习。

三、直接选择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计划
分别按照硕士、博士一级(或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择课程
总学分不低于44学分;必修课不低于32学分
注:因硕博连读(直接攻博)涉及到跨学科问题,因此各一级学科不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本模板用于指导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安全方向工程硕士培养方案.docx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安全方向工程硕士培养方案.docx

附件3: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安全方向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二年非全日制)(代码:安全工程085224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培养化工安全方向、具有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研发、工程管理或独立承担相关技术工作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掌握本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创新意识强,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应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该领域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

经过较为系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相关理论学习与实践后,培养拥有化工安全复合知识体系,具备处理企业实际复杂安全生产问题能力的安全总监级别高层次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

二、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针始终贯彻“兼收并蓄、有的放矢、需求导向、产出评价”的培养方针。

首先,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兼收并蓄,系统地传授化工过程安全相关理论和前沿信息,使带有化工学科背景的中层管理者能够拥有较为全面的化工安全复合知识体系,为更好地履行安全总监岗位职责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针对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深层次问题研讨与交流,创新开拓思维,将安全科学理论、现代安全工程技术和石油化工领域安全实践等多方面相结合,在困扰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核心问题上获得突破。

第三,以需求为导向,为来自不同岗位和工作背景的学员定制个性化教学内容和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为学员提出的个性和特殊化工安全实际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或成套方案。

第四,以产出评价(Outcome-based Occupational Education)构建职业继续教育过程。

促进学员在工作岗位上将培训中掌握的理论、方法、先进科技和管理手段充分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全面提升企业和行业安全生产水平。

大连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及毕业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及毕业要求

车辆工程(专业代码: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现代科技知识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要求本领域的工程硕士掌握本学科内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车辆的现代设计理论、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测试技术和必要的实验技能,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能较熟练地掌握工程主流软件的应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主要从事汽车结构现代化设计制造,汽车车身工程,汽车材料工程,汽车电子控制及智能化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多年来在车身数字化设计制造、汽车涂装、汽车工业装备自动化控制、重型汽车车架与前后桥及客车骨架的现代化设计等方面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先后完成国家、省和企业的108、154T矿用汽车,高速公路客车,豪华客车等设计研究工作。

研制了汽车自动变速箱检测试验台、电动助力转向试验台。

本硕士点先后出版了“重型汽车现代化设计”教授专著,“代用燃料”、“汽车安全行驶与事故分析”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与故障诊断”等三本专著,先后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阶梯轴最佳设计”等四项研究获国家专利,该硕士点教师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其它省部级奖项若干。

目前,正承担国家863 攻关项目和国家973项目以及与国内外重要汽车企业的合作项目。

本学科点现拥有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中心装备有包括汽车底盘测功机、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仪、车身扭转及局部刚度试验台、发动机测试系统等在内的一批重要仪器设备,可以完成与本专业相关的多种实验和测试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车辆数字化工程研究汽车车身、底盘及零部件的数字化建模、力学仿真分析、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工程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造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国防军工事业等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能力,掌握基本测试技术、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独立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造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国防军工事业等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能力,掌握基本测试技术、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独立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

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国际重要索引刊物SCI、EI和ISTP索引的有150余篇,出版了20部学术专著和教材。

本学科与日本广岛大学和英国哥拉斯哥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设立德国劳氏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和日本常石造船公司的研究生奖学金。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依托辽宁和环渤海地区造船与航运基地,与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了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了“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取得了突出的科技转化合作成果。

批准成立了“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连市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开展高层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2、轮机工程3、水声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高技术含量船型与海洋平台设计技术研究2、智能船舶CAD与集成信息系统研究3、船舶CAM与特种加工技术研究4、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数字化制造与管理技术研究5、船舶结构分析、结构振动设计与控制研究6、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噪声分析与控制研究7、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环境荷载与水动力性能研究8、高性能船、仿生新技术及特种推进器及研究9、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腐蚀及防腐应用技术研究10、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强度及全寿命期非破坏控制技术轮机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故障诊断及CAD2、船舶柴油机排放及电子控制3、动力装置可靠性与模糊评判4、动力装置仿真技术5、油船装卸油仿真水声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水下结构振动与声辐射2、舰船水下噪声机理、预报及控制3、噪声源识别和定位4、水下目标识别与探测技术5、水下信道和物理场研究三、培养方式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硕士生实行学分制,形成从课程学习、文献查阅、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到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完整培养模式。

硕士硕士生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技术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充分发挥硕士生的主动性,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硕士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提倡以导师组制进行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为硕士生培养的责任人。

硕士生培养可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或国内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重视实践环节,把工程实践作为硕士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鼓励硕士生以助教形式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以助研形式参加有关的科研课题工作。

鼓励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其社会活动能力,内容可以是科技扶贫、企业挂职锻炼、进行公益宣传、社会调查、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共青团工作等工作。

这些工作和设立助研岗位、导师奖学金挂钩,探讨与学分挂钩的培养模式。

硕士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至少做1次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由指导教师或导师组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进行考核。

此外硕士生必须参加5次以上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

探讨学术活动计及学分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申请答辩之前须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四、学习年限学制3年,如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答辩,研究生本人需在学制期满之前3个月向研究生院提交延期毕业申请,超过4年需向研究生院提交超期确认申请,限期毕业。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含休学时间)。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不低于24学分,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全面训练的一个培养阶段,也是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文献阅读、调研、选题、开题报告、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撰写论文等。

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论文选题,并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文献阅读量不少于50篇。

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主要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须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做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入论文阶段。

开题报告论证会由本学科点组织不少于3名教授或副教授组成。

学位论文工作是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所以,学位论文工作必须是在导师(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或以研究生团队模式来协作完成。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有的宽广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阐明论文工作的目的、意义、成果和工程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要求、答辩和学位申请程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理暂行实施办法》。

学位论文答辩前硕士生至少以大连理工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生为第二作者可同等计算)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含大连理工大学网络学刊),或参加国际、国内(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1篇学术论文。

执行大连理工大学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

执行《大连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

七、参考书目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1、主要参考书目⏹纪卓尚,油船总体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1-0977-6,1994⏹余建星,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可靠性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8-1382-1,2001⏹赵国藩,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1-1111-8,1996⏹刘人怀,板壳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 7-111-02378-1,1990⏹徐芝纶,弹性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7-04-002892-1,1990⏹黄德波,船舶工程专业英语,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73-116-5,2001⏹朱英富等,舰船隐身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73-509-8,2003⏹ C. C. Fuller, et. al., Active Control of V ibration, Academic Press, ISBN-13: 978-0122694417,1997⏹孙丽萍,船舶结构有限元分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73-532-2,2004⏹IACS, Common structure rules for double hull oil tankers⏹侯保荣,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ISBN7-03-007055-0,1999⏹朝倉祝治,《腐蚀事例和对策技术》(日文),1995⏹叶家玮,现代造船技术概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7-5623-1691-0,2001⏹李树范,纪卓尚,王世连,运输船可行性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1-0298-4/U•10,1990.6⏹姚德源,王其政,统计能量分析原理及其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81013-990-8/C•68, 1997⏹张廷芳,计算流体力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 7-5611-0558-4,1992⏹王国强,董世汤,船舶螺旋桨理论与应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刘应中,船舶在波浪上的运动理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刘应中,船舶兴波阻力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邱大洪,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王言英,格林函数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及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马涅采夫,船舶不沉性理论,国防工业出版社,ISBN 15034、1576,1977⏹吴鸿庆,结构有限元分析,中国铁道出版社,ISBN 7-113-03873-5,2002⏹王伯雄,测试技术基础,清华大学,ISBN 7-302-06267-6/TH107,2003⏹K J Bathe,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Prentice Hall,ISBN 0-13-301458-4,2005⏹孔德仁,工程测试技术,科学出版社,ISBN 7-03-012529-0,2004⏹蔡萍,现代检测技术与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7-04-010812-7,2001⏹江彦桥,海洋船舶防污染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ISBN 7313024835,2000⏹陈国钧,曾凡明,现代舰船轮机工程,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ISBN 7-81024-734-4, 2001 ⏹刘伯胜等,水声学原理,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07-245-5,1993⏹P.C.Etter,水声建模与仿真(第三版),电子工业出版社,ISBN 7-121-01425-4,2005 ⏹杜功焕等,声学基础(第2版),南京大学出版社,ISBN 7-305-03631-5, 2001⏹张海澜,理论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 978-7-04-020686-9, 2007⏹ A. D. Pierce, Acoustics,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ISBN 0-88318-612-8, 1989⏹Finn B. Jensen et al., Computational ocean acoustics, Springer-V erlag, ISBN 1-56396-209-8,2000⏹ E. G. Williams, Fourier acoustics: sound radiation and nearfield acoustical holography, AcademicPress, ISNG-0-12-753960-3, 1999⏹陈佐一,流体激振,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7-302-02906-7/TK24,1998⏹Robert D. Blevins, Flow-induced vibration, V 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SBN0-442-20828-6,1977⏹何祚镛,赵玉芬,声学理论基础,国防工业出版社⏹何祚镛,结构振动与声辐射,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ISBN 7-81073-210-2,2001⏹马大猷,现代声学理论基础,科学出版社,ISBN 7-03-011964-9,2003⏹M. P. 诺顿,工程噪声和振动分析基础,航空工业出版社,ISBN7-80046-550-0/G088,19932、重要学术期刊⏹Ship Technology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time Engineering,⏹Selected Paper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and Marine Engineers,中国造船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The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Journal of Ship Research⏹中国造船⏹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水运工程⏹造船技术⏹船舶力学⏹大连理工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工程力学,中国力学学会⏹Naval Architect⏹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力学进展⏹计算机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系统工程学报⏹测试技术学报⏹测控技术⏹中国测试技术⏹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Journal of Sound and V ibration⏹Applied Acoustic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coustics⏹Journal of V ibration and Acoustics⏹Acta Acustica united with Acustica⏹Journal of V ibration and Control⏹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声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振动与冲击⏹应用声学⏹声学技术八、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要求及课程目录1、对跨专业考入且缺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