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实证
能够运用相关史料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查阅相关史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直观感受历史。
时空观念
按时序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脉络;识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战役及其形势图,培养时空观念,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答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州牧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
结束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进程中的重要战役,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板块三 三国鼎立
1.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案: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2.(1)阅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曹魏的农业发展成就。
答案: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阅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孙吴发展的基本史实。
答案: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战术
曹军:不习水战,连接船舰;孙刘联军:黄盖诈降,借东风,火烧赤壁
结果
曹操失败
作用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过渡语:出示赤壁之战主要形势图,通过分析形势图得出: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三方均不具备完成统一的绝对力量,三方力量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和均势,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学
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几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导入部分我利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创设情境,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那段历史,让学生说出所知道或喜欢的三国人物。引出本课两个重要人物:曹操和诸葛亮。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授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标要求,紧扣教学重点,遵循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讲故事、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三国鼎立形势示意图等活动,寓教于乐。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要求。问题的设置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答案: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阅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讲诸葛亮是怎样治理蜀国的?
答案: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见课件),根据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历史解释
明确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知道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分析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提高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知道南方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家国情怀
知道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体会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科学和人文价值,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板块二 赤壁之战
1.引导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
答案:①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②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孙权联合迎战曹军。
2.指导学生观看视频《火烧赤壁》和《赤壁之战示意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并结合教材知识,?
3.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
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难点: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运用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
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官渡之战
1.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并结合教材知识,?
答案:政治上: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经济: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2.观察《官渡之战示意图》、人物图片和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经过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作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过渡语: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曹操的下一步理想和目标是统一全国,那么就必须消灭南方孙刘联军的势力,一场赤壁大战展开了。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三国演义》片头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
设计
一、官渡之战
1.时间:200年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3.影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时间:208年
2.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3.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形成:曹丕建魏、刘备建蜀、孙权建吴
2.三国发展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导学
【单元线索建构】
【核心素养透视】
唯物史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能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认识西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史实,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了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及这一阶段时代特征的内在联系。
能够运用相关史料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期;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查阅相关史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直观感受历史。
时空观念
按时序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脉络;识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战役及其形势图,培养时空观念,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答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州牧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
结束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进程中的重要战役,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板块三 三国鼎立
1.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案: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2.(1)阅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曹魏的农业发展成就。
答案: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阅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孙吴发展的基本史实。
答案: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战术
曹军:不习水战,连接船舰;孙刘联军:黄盖诈降,借东风,火烧赤壁
结果
曹操失败
作用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过渡语:出示赤壁之战主要形势图,通过分析形势图得出: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三方均不具备完成统一的绝对力量,三方力量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和均势,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学
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几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导入部分我利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创设情境,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那段历史,让学生说出所知道或喜欢的三国人物。引出本课两个重要人物:曹操和诸葛亮。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授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标要求,紧扣教学重点,遵循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讲故事、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三国鼎立形势示意图等活动,寓教于乐。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要求。问题的设置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答案: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阅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讲诸葛亮是怎样治理蜀国的?
答案: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见课件),根据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历史解释
明确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知道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分析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提高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知道南方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家国情怀
知道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体会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科学和人文价值,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板块二 赤壁之战
1.引导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
答案:①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②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孙权联合迎战曹军。
2.指导学生观看视频《火烧赤壁》和《赤壁之战示意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并结合教材知识,?
3.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
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难点: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运用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
随笔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官渡之战
1.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并结合教材知识,?
答案:政治上: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经济: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2.观察《官渡之战示意图》、人物图片和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经过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作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过渡语: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曹操的下一步理想和目标是统一全国,那么就必须消灭南方孙刘联军的势力,一场赤壁大战展开了。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三国演义》片头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
设计
一、官渡之战
1.时间:200年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3.影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时间:208年
2.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3.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形成:曹丕建魏、刘备建蜀、孙权建吴
2.三国发展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导学
【单元线索建构】
【核心素养透视】
唯物史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能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认识西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史实,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了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及这一阶段时代特征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