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薪资水平呈下降趋势的经济学分析don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毕业生薪资水平呈下降趋势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现代经济学基本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能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而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校扩招,一方面,使得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激增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薪资水平下降是对这一矛盾的反应,而在长期内引起企业资本投入比例的变化,这必然引起工资率的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教育投入没有与高校扩招同步增长,使得教育资源短缺从而造成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和毕业生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降低,进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生产效率下降,薪资水平下降是其表现;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使得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市场的需求脱轨,他们只能在主劳动力市场选择专业以外、专业要求更低的工作职位或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或自愿失业,薪资水平必然下滑。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薪资水平下降
Abstract this article gives the explanatory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decline in the China's college graduates average salary levels with the method of modern economic approach. The consequence indicates that, we cannot simply ascribe the decline to the increasing quantity of the graduates,it is the result of various elements. College Expansion, on the one hand, makes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increase enormously in the short term, it surges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labor market, a drop in salary levels is the reaction, but in the long term,the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input from the corporate capital would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decline in wage rates.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state's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has not grown with the college, it causes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shortage, thus, it would cause the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the graduates accordingly, such as the reduction of overall quality and it leads to a decline 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eventually, the pay's decline is the right reflection. The lack of the symmetric information make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college graduates get derailed with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ey can only choose the work which is out of their profession or has lower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 in the main labor market, or even choose voluntary unemployment, thus, salary levels will inevitably decline.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salary level decreasing
一、薪资水平下降的表现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呈下降趋势。
有专门机构对1998年大学毕业生和2003年毕业生(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做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较1998年有所下降(详见表1-1)。
下表数据似乎表明高校毕业生在五年间的工资上涨了,但另据有关专家统计,1997年我国职工平均年(名义)工资为6470元,2002年增加到12422元,期间增长了90%;从1998年到2003
表1-1 1998和2003年不同性质工作单位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元)
工作单位 1998年 2003年
国家机关948.86 1493.60
国有企业 1050.69 1450.49
学校 746.56 1471.76
科研单位961.39 1510.06
三项企业1804.09 1915.73
城市集体企业1114.38 1513.73
乡镇企业1026.09 1403.12
私营单位1418.72 1610.51
其他1134.01 1476.97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出版)第151页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年的五年中月薪1100元者在2003年的名义月收入和实际收入大约分别是2100元和2000元。
据此,剔除工资增长、通货膨胀等因素,2003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要低于1998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
2006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①,该调查显示:近2/3的学生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起点最低的为150元。
“中华英才网”对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一项就业情况调查,收到了2300多份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有66%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2000元之间;当看到这一连串的数据后,我们不由得为之一惊,作为骄子的大学生已今非昔比了。
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稀缺资源,在发达国家从业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为37—40%,而我国只有5%。
然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从业人员中大学生所占比例如此低的情况下,薪资水平依然未能体现出他们的稀缺性,撇开“零工资”等一极端现象不说,起薪在1000元以下的已经不是少数,整体工资薪酬下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人们探寻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时,一般都是借用古典经济学的工资竞争理论来解释:高校扩招,受过高等教育的求职者数量增多,大学生自然就不值钱了!然而,如果将这一现象简单归结于高校扩招所导致毕业生数量增多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国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还小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所需要的数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下降呢?本文试图采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并结合笔者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
二、高校扩招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supply)状况分析
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数量、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②所占比重相当大。
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呈下降趋势,但人口总量继续呈增长态势,到2001年,中国总人口已达12.76亿(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截止2005年1月6日,人口总量已达13亿,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3.65亿,到2020 年总人口将达到14.4365亿,巨大的人口基数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我国16岁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也相当大,截止2003 年,全国16岁以上人口为99889万人,预计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全国16岁以上人口将为10.6亿,而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尚处于不发达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城市化进程等因素造成了简
①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②这是国际上通用的统计指标,指16岁以上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量。
从我国具体情况看,实际劳动年龄人口是指男
性16-59岁和女性16-54岁的总和。
单劳动力处于供给无限阶段,劳动力加入率①也相对较高。
据有关统计,2000年我国的劳动加入率为76.6%、2003年为76.2%、2010年为75.2%。
以上数据②表明:我国相当大的劳动力绝对量和相对较高的劳动加入率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给增加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因此,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将一直处于近乎供给无弹性③阶段(如图一所示)并大幅度向右下方移动,而根据劳动力市场价格(工资率)决定的一般规律,供给量的上涨就有可能带来价格的下跌。
如图1所示:当供给曲线由S1移至S2时,均衡点由E1变为E2,工资率从W1下降到W2 。
Q1 Q2 Q3 L
图1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模型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demand)状况分析
从劳动力的需求看,就业增长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就业弹性④的提高。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确实拉动了就业的增长,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但和上文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然很大。
另据有关专家分析,如果我国劳动力就业体制完全市场化,那么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将进一步出现在我国,即经济增长了,就业却出现了负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位置上,由于资本深化及其对就业的挤出效应的存在,资本高投入并不必然转化为就业机会的增加,因此我国GDP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并不高而且在逐年降低。
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下降了2/3,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1。
综上所述,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量并不能完全消化劳动力供给的增加量,因此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幅度大于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幅度,工资率必然下降。
如图1所示,当需求曲线从D1向右上方移至D2与新的供给曲线S2相交,新的均衡点为E3,工资率从W2上涨至W3,但仍然低于W1的工资率。
(三)高校扩招使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矛盾在短期内进一步加剧
高校扩招使得8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按劳动年龄人口标准计算,他们从1998年左右就开始步入劳动力大军)推迟就业,他们本可以在接受了初等或中等教育后就进入
①指劳动力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
②数据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国家人口统计局统计司编中国展望出版社。
③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化对劳动力价格(工资率)变化的反应不灵敏。
④指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力市场而现在却是上完大学后再集中就业,与普通求职者展开激烈竞争,从而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压力。
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108.36万人,以后三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分别年度递增47.31%,38.6%,21.6%,到2001年招生人数已达到126.28万人,近1998年的2.5倍,如此之大的招生规模将导致未来几年毕业生数量继续以递增的速度上涨,每年增加约60万,到2010约2600多万大学生将融入到中国的就业大军中去(详见表1-2)。
这就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暂时缓解一段时间(一部劳动者因扩招而进入大学学习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这段时间)后,又在3至4年后(这些劳动者大学毕业后的重新加入劳动力市场)突然加剧。
缓解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微观经济主体调整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和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变量,而微观经济主体和执行宏观调控的政府对这一变化做出反映并取得调整和调控的实际效果在短时间内不能实现。
例如,盈利性企业可能要改变资本投入类型使之与受过高等教育的求职者所掌握专业技能相匹配或者调整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来吸纳更多劳动力,而企业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资本的投入、调整生产经营方式是不现实的。
又如,政府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如向具有高就业吸纳能力的企业倾斜的信贷税收优惠政策、向具有高就业潜力的产业倾斜的产业政策等从实施到获得实际效果都需要较长时期。
因此,社会经济体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突然加剧的供求矛盾,以工资率表现的劳动力价格下降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
表1-2 2001—2005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增长率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毕业人数(百万) 110.41 141.82 212.2 280 338 397 464
年度增长率(%) 9.48 28.45 29.63 31.75 20.71 17.45 16.65
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1998-2001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相关数据详见统计公报)
在前面的分析中,高校毕业生被纳入了我国普通劳动力市场,假设高校毕业生同其它未受过高等教育的求职者之间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在下文的分析中你将看到这一假设是合理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工资率下降。
然而,对比一下表1-2与表1-3可以看出,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供给量仍然小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量,这似乎与前面结论的是矛盾的,这就意味着薪资水平下降不能简单归结于供需矛盾。
接下来我们将引入西方经济学者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为主劳动力市场和次劳动力市场,分别对在这两个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下降的原因作进一步分析。
表1-3 预计2005年到2010年每年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人数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需求人数(万) 514 536 590 574 580 589 数据来源:转引自翟正元,“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对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六期
首先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工资竞争理论的挑战。
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把撇开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人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在竞争条件下各行业工人的工资会随着需求状况变化。
而劳动市场分割理论放弃了劳动力市场竞争式分析法,转而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对劳动报酬的重要影响,认为劳动力在技能和受教育水平方面的非同质性、产业部门和地区差异性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部分。
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制度、地域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割性,该理论适合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方面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因此,笔者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将主劳动力市场定义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搜寻工作职位的市
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地区,工作职位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科学技术以及各种专业服务等等,其特点是工作稳定,收入高,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好,个人升迁发展的前景好,一般需要受过正规的普通大学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或接受过专业特训的人才能胜任;次劳动力市场定义为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搜寻工作职位的市场,工作职位主要包括一般技术修理工、公司秘书、推销员等等,主要分布在小城镇、农村和西部地区,其特点是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且工作不稳定,对专门技能的要求相对于主劳动力市场要低,在短时间内学会其要求的专门技能的难度并不大,一般要求求职者接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
三、主劳动力市场上,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下降的原因
(一)高校毕业生生产效率的下降导致了薪资水平的下降
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的下降是由劳动者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下降导致的,而劳动者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下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但笔者认为主要是由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国家投入不到位造成的教育资源的短缺和教育质量的下降引起的,因此本文以此为例对高校毕业生生产效率下降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
高校扩招后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高校专任教师总量不足,生均占有教师资源下降。
例如2003年我国师生的普通比为1﹕17,2004年全国专任教师总量缺额16万人;学校硬件建设不足,难以承受扩招后带来的压力。
有些高校在连续扩招以后,多项办学条件已逼近教育部确定的“监控标准”警戒线,生均图书已低于监控标准的27%①;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教学经费和办学条件改善经费常常发生冲突;许多地方院校从经济效益出发,降低了学生生源的质量②。
这些因素都降低了教育的质量从而造成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下降,进而导致了毕业生的生产效率的下降,而工资率和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是成正相关的,生产效率的下降必然引起工资率的下降。
(二)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了的薪资水平的下降
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asymmetry),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模式等滞后于劳动力市场需求,造成了高校毕业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与市场脱轨。
在本文的分析中,笔者以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不对称为例进行剖析。
专业可以分为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热门专业(新型专业)和冷门专业。
长线专业一般为基础学科,他们的就业较为稳定,而短线专业是为满足经济发展暂时需要而设立的,往往也是热门专业,所以短线专业(热门专业)与经济波动往往是密切相关的。
从现实情况看,为了应对招生竞争,我国许多高校热衷于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这是需求带动供给增加的市场竞争中的必然反应,但由此而来的潜在问题是:对于高校和高等教育需求者来说,其决策都是在不充分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充满了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产生了资源合理配置扭曲的风险。
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各高校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严重,热门专业供过于求,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却面临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第四季度的专业与工作之间最大匹配率为60%,仍有40%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选,最大求职成功率为68%,仍32%的求职者在主劳动力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当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错位时,求职者在主劳动力市场上只能搜寻到与自身教育水平要求更低的工作职位或专业以外的工作职位或到次劳动力市场搜寻工作职位或自愿失业③。
当求职者转向专业以外的工作职位或低要求的岗位就业或到次劳动力市场时,他们的所受教育水平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所需的水平,生产效率就会降低,比
①这段论述所采用的数据根据教育部2003、2004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相关数据见/20040527/3106677.shtml)
②朱登潮.高校扩招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6):70—73
③自愿性失业是一种特殊的失业现象 ,在失业者当中存在这样一部分人 ,他们愿意工作 ,具备劳动能力 ,并且也拥有工作机会 ,但是对于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 ,于是宁愿暂时选择失业 ,从他们主动选择失业的角度看 ,可以将他们界定为自愿性失业者。
较优势也会丧失(最后一节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一情况),工资率必然下滑,而自愿失业者的零工资又将加重了整体薪资水平的下滑。
(三)高校毕业生数量短期内突然增多对主劳动力市场工资率的影响
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mrp)①与工资效率(W)②相等是任何一个营利性组织在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下雇佣决策的约束条件。
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没有哪个盈利性企业愿意支付给劳动者高于其边际收益产品的工资率。
如图2所示,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为mrp1时,在a点以W1单位工资率雇佣L1单位的劳动力数量,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
假设扩招后在主劳动力市场搜寻工作职位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上升(第一节已经讨论,这里不再赘述)至L2,L1— L2距离是新增的高校毕业生,如果他们全部被雇佣则资本有机构成降低(更少的资本与之配合),再加之他们的专业技能、与资本配合程度的降低从而导致了劳动者边际生产效率的下降,进而导致边际收益产品的降低,在图中表现为边际收益产品曲线mrp1上的b点,当边际产品收益下降至b点时,企业要雇佣数量为L2单位的劳动力就必须支付低于W1单位的W2单位工资率,否则,利润会下降。
在短期内,当其他投入要素、生产技术、工资率不变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不会增加劳动投入,这就意味着企业在短期内不能吸纳新增加的高校毕业生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
W
L1 L2 L3L
图2 边际收益产品决定工资率
的失业(在下文分析中,你将看到这部分失业者的决策)。
在长期内,企业的多种投入要素均可变时,企业就可以调整资本等投入要素,使单个劳动者有更多的资本与之配合,从而使劳动者具有更高的边际生产效率,劳动边际收益产品增加,在图2中就表现为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如图2所示,企业在W2单位工资率下增加其他要素(如资本)使得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向右上方移至mrp2,在c点以W2单位的工资率雇佣数量为L3单位的劳动者,这时,雇用量增加了,工资率却下降了。
工资率的下降对劳动者的决策有什么影响呢?工资率决定了劳动者的闲暇与工作的机会成本,劳动者的目标就是合理安排工
①边际收益产品(MRP)等于价格(p)乘以劳动的边际产品(mpl).劳动边际产品指增加一个雇佣工人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
价格不变时,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下降(增加)时,劳动边际产品就会下降(增加),边际收益产品就会下降(增加)。
②工资率实际上是某个企业从最后一名工人那里获得的收益。
当劳动者的生产率降低(提高),工资率下降(上升)。
作闲暇,使之效用最大化。
当我们引入影响劳动者决策的保留工资①这一重要因素时,我
们会发现劳动者的决策不是简单比较闲暇与工作的机会成本了,因为当主劳动力市场实际
工资低于保留工资时,劳动者会选择闲暇,这也将会导致大量劳动者在主劳动力市场失业,他们或者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或者自愿失业。
因此,在主劳动力市场上,边际产品的收益
下降导致了两种结果,一是在短期内劳动者在主劳动力市场上失业,这部分求职者会到次
劳动力市场上搜寻工作或自愿失业,二者之和为L2到L1的距离(如图2所示)。
二是长
期内工资率下降,下降的幅度为W2到W1的距离。
现在对前面分析做一个总结,第一,教育质量的下降等因素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
技能、生产效率下降,工资率必然下降。
第二,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性导致了高校毕业生
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毕业生只能转向专业以外的或低要求的工作岗位,当他们转向专业以外的工作或低要求的岗位就业时,他们的生产效率降低,比较优势丧失,工
资率必然下降(下节将详细讨论这一情况)。
第三,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增多使得资本有
机构成降低导致了劳动边际收益产品的下降,工资率必然下降。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主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呈下降趋
势这一现象,我们发现,在主劳动力市场上或因专业不匹配而搜寻不到合适的职位或因生
产效率下降而失业的人以及短期内受资本有机构成影响而失业的人会做出到次劳动力市
场就业的决策。
接下来我们要借用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讨论转向次劳动力市场就业
的高校毕业生薪资水平状况。
四、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丧失了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古典经济学“伟大代表者”李嘉图(Ricardo.D.)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在两种
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劣势
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
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优势较重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
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别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虽然讲的是两国商品的比较,但我们可
以借鉴这一原理,将受过专门的专业技能训练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高校生产的“商品”,同
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作比较分析。
高校毕业生接了专门的教育和培训,他们积累了有
用的和有价值的知识,因而他们能与资本更好地配合,有更高的劳动产出率,其生产效率
更高,接受更高要求的工作。
然而当他们在主劳动力市场上转向次劳动力市场就业时或转
向专业要求以外的要求更低的工作岗位,就出现了第一节所讨论的情况(这就证明了我们
前面所做的假设是合理的),即与普通劳动者展开竞争,这时,他们的比较优势就将会逐
渐丧失,只能搜寻到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相当的不能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工作职位,而工作与薪资报酬是相关的,低技能的工作就只能获得较低报酬,因此工资率必然下降;从“过渡教育”的角度来看,比较优势的丧失实际上是过渡教育现象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
的表现。
过渡教育指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水平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所需的水平,过度教
育会使劳动者生产效率的降低,有关专家实证研究表明:过渡教育每增加一年,工人对工
作满意程度下降3.3%,而工作满意度每下降1%,劳动生产率下降2.53%。
因此,高校
毕业生转向次劳动力市场就业时,过渡教育导致的生产效率的下降必然导致工资率的下降。
五、小结
最后我们以一个示意图(图3)对全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①保留工资是指求职者会在一个劳动力市场提供劳工服务的最低工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