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目前关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总体来看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比较的角度,把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等其他城市圈相比较,找出武汉城市圈的不足与劣势,提出取长补短之策。

曹骥赟等以武汉城市圈和长三角城市圈为例,就城市圈可接近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指出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的可接近性比较差,发展层次差异大,影响到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边缘城市、实施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圈发展策略。

王国华和王英通过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了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京津唐城市圈的差距,指出了武汉城市圈的不足之处:基础建设不足;圈内武汉独大,大而不强;城市结构不成熟,周边城市发展不够;圈内各城市经济一体化程度差,产业整合不够;整合协调不够,开放度不够。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从武汉城市圈自身因素出发,寻求壮大圈域经济之策。

中共武汉市委副秘书长袁希民指出要特别重视武汉的龙头地位和作用,认为城市圈发展要有个龙头,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武汉就是龙头,要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带动圈内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武汉自身的发展,增加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陈桂春认为武汉城市圈的建设重点是产业合作,要把企业推到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前沿,由企业行为带动经济发展。

杨孝伟则指出,产业一体化是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产业集群发展是否合理影响到产业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武汉城市圈课题组主要执笔秦尊文研究员提出了实现武汉经济圈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双迁模式。

“双迁模式”是一种互动模式,既有总部向武汉的迁移和聚集,也有生产基地向周边8市的迁移和扩散。

唐茂华认为发展武汉城市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以政府合作的形式展开,致力于三大职能:一体化的制度供给和监管职能、城市规划的统筹引导职能及政府机构间的沟通协商职能。

从现有研究现状来看,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对武汉城市圈的整体研究,而对圈内各城市主体,以及各城市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如何界定武汉城市圈内9个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加强9城市间的互动以实现优势互补,是武汉城市圈健康发展的关键。

武汉城市圈又称“8+1”,是指武汉和它周边8个城市的经济范围,从这一称谓可以看出武汉的地位和作用,武汉是1,是中心,其他8个城市都在武汉周边,这是从地理角度来说的。

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文化社会水平等指标看,武汉处在最高端,对其他8城形成吸引力和辐射力。

如何借助于地缘优势,把武汉的科技、经济、文化优势传导至武汉城市圈的每一寸土地,带动整个圈域经济的发展,是目前考虑的重点,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宗旨。

一武汉城市圈中各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城市圈的健康发展,既要仰仗龙头城市的带动,更需要圈内各城市的相互交流、支持、合作。

从历史发展来看,一个成功繁荣的城市圈往往建立在圈内各城市“一体化”的基础之上,如东京城市圈、纽约城市圈等。

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的发展现状如何,在城市圈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这些问题急需我们认清。

因为搞明白这些问题是制定城市圈内各城市发展战略,以及整个城市圈发展规划的前提,关系到武汉城市圈的长远发展。

利用2007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将武汉城市圈9城市2006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实现对武汉城市圈深入、细致了解之目的。

表1给出了9个城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城市在城市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表1 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
第一,武汉市在城市圈内地位显赫突出,处于无可争议的龙头地位。

在进行比较的9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武汉市仅“土地面积”这一个指标低于黄冈和咸宁,其他8个指标武汉市处于第一位,并且遥遥领先于第二位。

人口武汉市有818.8万人,是第二位孝感市的1.29倍,约占整个城市圈总人口的1/3;地区生产总值,武汉市达到2590.8亿元,是第二位孝感市的6.4倍,占整个城市圈的56%;地方财政收入,武汉市231.9亿元,是第二位黄冈市
的15倍,占整个城市圈的77.7%;出口总额,武汉市37.8亿美元,是第二位黄石市的9.5倍,占整个城市圈出口量的一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武汉市31639万元,是第二位鄂州市的2倍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武汉市全年12360元,是第二位黄石市的1.3倍,接近最后一位黄冈市的2倍。

武汉市处于龙头地位,也就意味着武汉市要发挥龙头作用,在城市圈内起带动和辐射作用,引领城市圈的发展方向。

第二,二线城市实力不足,对武汉龙头地位的支撑力不够,承接武汉市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也不足。

黄石、黄冈、孝感可视为武汉城市圈的第二梯队,但它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武汉差距较大,对武汉市龙头地位的支撑和贡献作用有限。

3个二线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为1196.4亿元,尚不足武汉的1/2,单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不足武汉市的1/6;3城市的财政收入之和为43.4亿元,仅为武汉市的18.7%;3城市的出口总额为7.4亿美元,仅为武汉市的20%;3城市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为475.5亿元,为武汉市的36%;3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16.3亿元,为武汉市的40%。

二线城市是中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加快自身发展,才能担当此角色。

第三,底线城市发展水平低下,严重制约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天门、潜江、仙桃、鄂州几个城市处于城市圈发展的底线,经济实力弱、城市化水平低、基础建设不足,城市圈发展面临重大压力。

以天门为例,它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2.3亿元,是武汉市的4.7%;财政收入1.7亿元,不足武汉的1%;出口总额0.1亿美元,是武汉市的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8亿元,是武汉市的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45元,是武汉市的24%。

底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城市圈中的从属地位和发挥支持作用,底线城市应加强发展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以及承接来自武汉的基础制造业。

第四,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成为推进“一体化”的重要障碍。

城市圈内各城市发展差距小,同质性高,圈内“一体化”进程就会加快,圈域经济发展也会强劲,这从珠三角城市圈和长三角城市圈的发展历程就可得到验证。

但武汉城市圈内9个城市发展参差不齐,武汉市一枝独秀,其他城市与武汉差距较大,有几个城市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落后。

我们用极差和变异系数两个统计指标来观察一下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发展的集中度。

极差反映的是一组数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额,能衡量一组数值的波动程度。

在武汉城市圈中,人口极差为718.8万人,土地面积极差15852.5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极差246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极差230.2亿元,出口总额极差37.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极差5379元,可见武汉城市圈贫富两极分化严重。

变异系数是衡量一组数值波动程度的相对指标,系数越大,则该组数值得波动性越大。

在武汉城市圈9个经济社会发展指
标的变异系数中有5个值大于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变异系数为2.3,圈内9城市在这个指标上差异程度最大。

小于0.5的值只有一个,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异系数,其值为0.2。

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同质性差,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一体化进程难度大。

二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长株潭城市圈的比较分析
长三角城市圈是中国当前最具活力、发展最成功的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和武汉城市圈一同被国家批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在争夺中部崛起的先锋。

与长三角城市圈相比,是为了寻找差距;与长株潭城市圈相比,是为了警醒自己,加快发展。

第一,经济圈规模,长三角城市圈排第一,武汉城市圈随后,长株潭城市圈最小。

能反映城市圈规模大小的指标主要有3个:户籍人口、土地面积和地区生产总值。

长三角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的户籍人口分别是8402万人、2638万人、1298万人,土地面积分别是109925平方公里、58052平方公里、28097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39526亿元、4600亿元、2818亿元。

总体来看,长三角城市圈人口规模是武汉经济圈的3倍多,土地面积接近武汉城市圈的2倍,经济总量是武汉经济圈的8倍多。

武汉城市圈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是长株潭城市圈的2倍,经济总量是长株潭城市圈的1.6倍。

武汉城市圈虽然与长三角城市圈相比还很弱小,但是其规模却接近长株潭城市圈的2倍,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在中部崛起中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第二,发展水平比较。

我们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3个平均指标来衡量三个城市圈的发展水平。

长三角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2784元、13994元、19644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1.47万元、0.82万元、0.9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237元、8909元、12441元。

以此3个指标来衡量的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武汉城市圈排在了末位,反而不如长株潭城市圈,这充分表明武汉城市圈虽有一定规模,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质量不高。

第三,城市圈内平衡性比较。

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差距小,有利于圈内城市间的经济、政治、信息等因素的交流与合作,能加快城市圈一体化进程,所以城市圈内的平衡性就显得很重要,从一定程度上讲,决定着一个城市圈的发展成败。

由于3个城市圈的发展不在同一个水平上(即各指标的平均值不相等),所以我们用变异系数V来衡量城市圈内的平衡性问题。

在9个指标的变异系数中,武汉城市圈有5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1,小于0.5的仅有1个;长三角城市圈有2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1,小于0.5的有2个;长株潭
城市圈有2个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小于0.5的有4个。

从具体指标来看,武汉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变异系数分别为1.5,1,0.8;地方财政收入变异系数分别为2.3,1.6,0.9;出口总额变异系数分别为2.2,1.5,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异系数分别为0.5,0.4,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异系数分别为0.2,0.1,0.1。

可见,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具有较高的差异性,其变异系数值是最高的。

长株潭城市圈三城市间的差异性最小,长三角城市圈居中。

长株潭城市圈差异性小,与其城市数量少有关,毕竟其仅有3个城市,而武汉城市圈有9个城市,长三角城市圈有16个城市。

但无可否认的是,圈内城市同质性高有利于长株潭城市圈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进程,而武汉城市圈内的“贫富分化”也严重阻碍其一体化进程,严重影响城市圈的整体发展。

第四,城市圈内“龙头”比较。

三个城市圈各有一个龙头城市在发挥主导作用,带动城市圈的发展。

武汉城市圈内有武汉,长三角城市圈有上海,长株潭城市圈有长沙。

从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来看,武汉市在整个城市圈内的比重都超过一半,如地区生产总值占56.3%,地方财政收入占7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1.9%,出口额占76.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59.7%。

长沙在长株潭城市圈中的地位如同武汉一般,地区生产总值占63.5%,地方财政收入占6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72.5%,出口额占55.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71.8%。

上海在长三角城市圈中的地位不如长沙和武汉那样突出,它的地区生产总值仅占长三角城市圈的26.1%,地方财政收入占4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21.2%,出口额占3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27.2%,上海市没有一个指标所占比重超过长三角城市圈的50%。

武汉和长沙在城市圈内占绝对优势地位,而上海市的优势则没有那么显著,这也说明长三角城市圈内各城市的差距小,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而武汉城市圈内武汉市一枝独秀却是一把双刃剑,虽说有利于发挥武汉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但不利于城市圈的一体化,今后要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和谐发展,缩小圈内城市间的发展差距。

通过三个城市圈的比较,发现武汉城市圈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满足成为一个城市圈的人口、土地面积、经济基础等条件,有成为中国重要城市圈、经济增长域的先天条件和潜在可能。

武汉城市圈内有武汉市作为龙头,能借助武汉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优势来推动城市圈的发展。

但武汉城市圈的一大不足之处就是圈内各城市发展很不平衡,武汉市一股独大,其他一些城市发展严重不足,如天门、潜江、仙桃等。

武汉城市圈的异质性,加大了圈内一体化难度,成为制约武汉城市圈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仅靠武汉一个支点,是不足以支撑整个武汉城市圈的健康长远发展的,必须培养多个增长点,让圈内9个城市都能发展起来。

三大城市圈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三大城市圈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比较
三发挥武汉辐射带动作用的条件与对策
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圈,如纽约城市圈、伦敦城市圈、东京城市圈等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伴随着交通发展,在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利益驱动下,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优势互补,结成经济共同体,从而形成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市场化程度较低,任其自由发展势必缓慢且充满变数,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健全硬件和软件设施,为城市圈内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条件,其中关键是发挥武汉市龙头作用,保证其对周边8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武汉市在圈内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前提条件
基础设施条件。

城市圈的基础设施条件主要包括交通、信息、水、电等几个领域,其中交通是关键。

目前武汉市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圈相比劣势明显,严重制约了武汉市发挥龙头作用,以及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加快武汉城市圈内交通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快城际高铁建设。

紧抓公路和铁路建设,兼顾客流和物流两
个方面,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交通网,确保武汉作为城市圈内人流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发挥武汉在资源配置领域的核心作用。

其次,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周边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武汉市的电信网、电视网、宽带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基本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周边8城的信息基础相对落后,在一些偏远的农村还无法观看有线电视,更不用谈上网了。

今后要加快周边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达到村村有电视看,有电话打,有网络上。

再次,加快水电基础设施建设。

水电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的重要能源,它的供应是否及时,是否充分,将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

前两年在全国各地发生的“电荒”,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前车之鉴,必须要有充足的认识。

政治制度条件。

武汉城市圈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作用,在这方面长株潭城市圈做出了榜样。

正是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下,长株潭城市圈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政治制度方面提供保障。

当前武汉城市圈已经被国家批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就要求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以制度创新来加快两型社会的建设。

一是思想上重视,舆论上支持。

省委省政府和各城市政府部门对城市圈的发展要高度重视,要把它作为一项“荣辱与共”的事业,共同努力。

要打破城市间的地域、行政界限,加强9个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把城市圈9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发展,划未来。

二是在城市圈内制定和执行统一的各项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水电定价政策、人力资源流动和保障政策、税收政策、生态环境政策等。

三是建立由省委省政府牵头的城市圈内9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举行协商会议,共同解决城市圈发展面临的问题,谋求圈内各城市同步发展。

2.武汉市在圈内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具体举措
加快武汉市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保持其出类拔萃的领袖地位,这是武汉市在城市圈内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一个首要前提。

武汉市要保持自身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加快武汉市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周边城市提供发展表率和样板。

要转变执政理念和管理方法,减少对经济不必要的干预,增强间接的宏观调控能力,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切实为经济发展导好向,服好务。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法律、会计、设计等产业。

武汉要当好领头羊,要对周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帮助,关键是为周边城市发展提供服务性帮助,这就要求武汉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武汉市具有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具有发展现代服
务业的优势,而周边城市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都要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帮助。

现代服务业是武汉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立足点。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武汉要保持在圈内的制高点,就必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截至2007年上海市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国外研究中心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公司等机构470家,而武汉市2007年百强企业中拥有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仅有67家,其中具有全国区域性总部经济性质的只有武钢、东风等少数几家。

总部经济发展不充分,成为武汉市城市竞争力不高,对外辐射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坚持“项目兴市”战略,用重大项目带动武汉经济发展。

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大发展,找到了提升武汉整体竞争实力,加快经济发展的良方。

近年来武汉开工建设的重大基础项目有天河机场二期、武昌火车站改建、武汉火车站建设等,重大引资项目有富士康、中芯国际、80万吨乙烯等项目,夯实了武汉经济发展基础和后劲,促进了武汉经济以较快速度发展,近几年武汉一直保持15%左右的增长率。

与武汉市“项目兴市”战略相连接,积极发展项目配套产业。

一个项目的建设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搞活整个产业链,武汉城市圈其他8城应该紧盯武汉重点项目,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项目配套产业。

如富士康进驻武汉,其需要的配套产业有小五金产业、包装业、皮革业等,周边城市完全有能力发展这些次一级产业。

坚持工业兴市战略,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

周边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基础制造业,积极承接来自武汉市的产业转移,加快本地经济发展。

要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程度,提升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能力。

3.加强1与8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推动武汉经济圈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进市场一体化,促进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圈内的自由流动。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打破地域和行政隔阂,减少地方保护倾向,促进生产原料、劳动力、资本、产品等在9城市间的无障碍流动。

推进产业一体化,把产业链的建设放在城市圈的大环境下考虑。

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围绕着产业做文章,9城市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产业链,形成产业优势,集聚发展后劲。

推进信息一体化,搭建共享信息平台。

城市圈各城市要加快政务公开,建立各种信息公示制度,让各种经济社会信息在城市圈内自由免费流动。

要探索建立武汉城市圈信息公共平台,整合圈内信息,提高信息质量和利用率。

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城市圈。

城市圈的发展不是城市的畸形发展,而是“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农民和城市、市民一起分享经济收益的和谐发展之路。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