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景中,美在心中——评潘庆玉老师执教《湖心亭看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udent Parent society
200
1 引 言
《湖心亭看雪》 是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中的一篇短篇文言文,同时
也是一篇的美文,本单元教学的目标不只是期望学生了解景物描写、把握文中感情,更希冀学生通过学习,能在作者寄托于自然风光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喜、忧、悲、欢。
潘老师的这堂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重视基础文言知识的积累学习,又不忘探析作者的情感抱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下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2 图片导入,认识张岱
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最重要的是抓住课文导入的环节,一开课、一开口就把学生的眼球牢牢地抓住 。
因此导入设计的好坏对整节课的开展和进行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导入不仅能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为学生心中埋下情感的种子,并能对这节课所进行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而且导入是整堂课的开始,导入短小精炼、富有意味能为整堂课的进行起一个“开门红”的效果,颇像京剧中的“亮相”,应给人眼前一亮的定势作用。
由于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让人眼花缭乱,教师的导入设计有时一味追求新颖,往往不太贴合文章、贴近学情,因此如何选择恰当的、新颖的导入方法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潘老师这堂课开门见山,为学生介绍张岱的生平,然而并不采用传统的出示大片文字的方式展示作者生平,而是先请学生借助注释介绍真实的张岱;其次展示理想中张岱的图片,与教材中的介绍做对比;再次展示实际上张岱的图片,将其与理想中的张岱进行对比,通过一连串图片的导入,使学生在形成视觉冲击的同时也直观地感受、了解到张岱这个人物,从而以此为基础展开对文本的学习。
导入形式新颖有趣并且十分贴近文本,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并且学生猜想回答的过程也是参与课堂的过程,是其由“旁观者”向“局中人”角色变化的过程,能够在课堂伊始激发其对这堂课学习的热情。
短短一分钟的导入便能起一连串的作用,足以看出潘老师在导入设计方面的水平之高,值得学习。
3 反复诵读,读中体味
《湖心亭看雪》 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领域一直以来的重难点问题,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众多前贤在摸索实践之后得出朗读是其较好的学习方式。
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超越时空界限深入到作者笔下的情境中去体悟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在诵读中深入的贴近文本,与文本展开倾情对话,并且在不断地、反复地诵读中使学生得到文言文的语感知识,从而提高对古文的阅读能力。
因此,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设计,只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诵读之中,才能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才能迅速直接地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品的气韵,形成对言语的认知与体悟能力。
在潘老师的整堂课中设计了较多的朗读环节,并且形式多样,有默读、找代表读、配乐读、齐读、背读等等,在读之前也严格提出了朗读
要求——“要读出诗情画意”,在读中能注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在读
后也能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点并再次进行指正后的朗读,有始有终。
学生通过反复多次的诵读、音乐的意境渲染仿佛真正进入到张岱笔下的湖心亭去欣赏西湖的雪景,也使学生更能对作者感同身受,获得情感上和精神上的熏陶与感染。
最重要的是,文言文教学归根结底还是要抛开外在的浮华,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完这篇文章后在脑海中能有一定的收获,能留下东西,这才是语文课的归宿所在。
潘老师的这堂课就关注到了这个重点,在结束后有设计让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尝试背诵的环节,既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到了学生现有的的学习经验,也较好地完成了文言文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目标,一举两得。
4 由远及近,“与”字串联
在课前准备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读者又是经验的传授与引导者,应该真正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用心去体味文本、解读文本,真正地感悟、理解作品,建构起凝结着自己情感与生活经历的世界。
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设计前应借助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文本进行细读,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发掘核心段、句、词、字,由宏观到微观,不断划分层次,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经验,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潘老师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其文本细读的深厚功底:紧抓“与”字引导学生体会张岱笔下的雪景,由远及近体会作者的写作魅力,从而在文字细嚼、视角转移中完成对文本内容、方法的学习。
具体来说,潘老师将第一段的学习分成两部分,首先根据作者笔下的空间描述视角由远及近进行学习。
在远看时抓住“天与云与山与水”这句,由段到句再到字,剖析“与”字能不能去掉,在不断地引导中使学生辩证地展开思考、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与”字将天云山水相连,有一种水天相接、舒缓拉长的感觉,为后文体会张岱的情感打下基础。
在近看时着眼于“与余舟一芥”中的“与”字,讨论是否该去掉?同学们脑洞大开,有说连词表停顿、有说自然转化到人,在此引出张岱虽身在舟上,但在这种美景面前,心已经飘到了天上,不再满足于在船上平看而转向由天上俯视,从而引出视角的转换,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地步。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上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潘老师的课启示教师应该具备一双透析文本的“火眼金睛”,只有这样才能精准教学,才会产生高效课堂。
5 结 语
综上所述,潘庆玉老师这堂课从学情出发、从文本出发,对学生从
基础知识的讲解到情感态度的升华,从前半段教师引导到后半段小组讨论,层层递进,课堂有深度、有张力,淋漓尽致地将学生代入到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纷飞的西湖中,在景中悟情,在情中品景,也给观摩者的心中留下了一道风景,是一堂不折不扣的好课,值得反复品味、不断琢磨。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
情在景中,美在心中
——评潘庆玉老师执教《湖心亭看雪》
徐家宁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向是教学的重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现在的和平年代去体味当时战乱年代诞生的作品更
是难上加难,值得不断思考。
本文以潘庆玉教授 《湖心亭看雪》 的公开示范课为例,从图片导入、诵读体味、“与”字探析、情感升华四个方面来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设计思路,体会美文的执教路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阅读教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