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以儿童视角审视幼儿园环境创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以儿童视角审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环境被喻为幼儿园教育中的“第三位老师”,向“环境创设”要课程也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幼儿园环境的规划和创设的质量,反映着教师自身的课程素养水平。

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唯有坚持以儿童的视角来审视,才有可能创设出高质量的幼儿园环境。

本文结合实践案例,就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因缺乏儿童视角而常出现的误区,浅谈个人的思考与体会。

一、应从儿童视角考虑环境创设的适宜性
[案例1]中班L 老师围绕本土文化预设了一个“泉州人”的主题,搜集并整理了很多素材,有泉州的民风民俗、旅游景点、名人轶事等等。

在和配班老师商定之后,L 老师决定围绕“泉州人”来开展本学期的主题活动。

做足了功课的L老师早早就忙开了,从主墙饰、活动室的吊饰到区域活动的场景等等,统统不离“泉州人”这个主题。

一走进活动室,室内天花板上吊着各种各样的惠安女服饰以及火鼎公、火鼎婆、梨园戏里角色的服饰。

主墙饰以最具有闽南特色的大红灯笼为背景,分为古代的泉州人、近代的泉州人、现代的泉州人……走进活动室,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泉州人”的主题氛围。

L 老师介绍说,这些都是泉州的名人,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人物,有些人物幼儿常常听大人提起,通过主题环境的创设,可以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泉州人的了解,引发幼儿作为泉州人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感情。

但事实却是
这样的: 来到班上,当指着班级天花板上吊着的火鼎公、火鼎婆问幼儿“这是谁? 你喜欢吗?”,幼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似懂非懂; 再指着主墙饰上的“古代泉州人”问幼儿“你认识他们吗?”,幼儿的表情也是懵懵的。

案例中,L 老师对于主题环境的创设可谓是做了一番充分的准备,搜集整理素材、寻找主题内容、规划环境布置等等都可以看出L 老师的用心。

整个班级环境创设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从古到今,涵盖面较广。

但是,从幼儿的一脸茫然中,我们又不得不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环境创设才是幼儿喜欢的、才是适合幼儿的。

教师通过班级主墙饰、吊饰等具象化的形式来让幼儿了解“泉州人”、认识“泉州人”,从而感知和了解当地文化,其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从古至今,泉州的知名人物众多,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经验和兴趣,从众多的人物中筛选出部分适宜的对象来展开相应的活动,而不是越多越好。

对于这个主题,如果L 老师能够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筛选一两个幼儿熟悉的人物类型来展示,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比如惠安女,提供惠安女海边作业的情景、惠安女参与建筑施工的情景、惠安女服饰的特色等图片,来展示惠安女勤劳、善良、能吃苦的美德,让幼儿充分了解和感受惠安女这一典型而又颇具特色的泉州人物的明显特征。

或者,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的进度,有序地在环境中陆续呈现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泉州名人,比如奥运冠军、新闻人物等,让幼儿的认知与环境创设同步。

在课程的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幼
儿的兴趣和认知需要,有序更换、充实班级的环境创设内容。

把远离幼儿生活的内容布置在环境中,难以达到预期的课程效果。

在案例1 中,幼儿面对繁多的人物吊饰、人物图片,他们更多的只能是摇头和迷茫。

二、应从儿童视角考虑环境创设的主体性
[案例2] W 老师是一位非常勤奋的老师。

马上就要开学了,为了迎接孩子们的到来,W 老师加班加点,投入到班级环境创设的工作中。

这个学期,孩子们将从小班升入中班了,W 老师把班级的主墙饰定位为“我是中班小朋友”,设置了“我的新本领”“我的新朋友”“我长大了”等几个版面。

为了让主墙饰的墙面更加立体和生动,W老师还在暑假期间收集了一些废旧物品,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事先规划的几个版面布置得妥妥帖帖、漂漂亮亮。

虽然忙了好些天,但是,望着这片满满的主题墙,W 老师很有成就感,她笑称这将是给孩子们最好的新学期的见面礼。

案例2 中W 老师的那片新墙饰真的是给孩子们最好的新学期见面礼吗? 诚然,W 教师在环境创设上费尽了心思,用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提前”完成了环境创设的任务。

透过W 老师的行为,我们不得不思考: 教师、幼儿、家长,到底谁才是环境创设的主体?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和调动主体的作用? 如何让环境创设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资源? 新学期应该有新的面貌,为了让幼儿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班级的新面貌,W 老师包揽了环境布置的全部工作。

这也是目前许多幼儿
教师布置环境时的共同特征,虽累,却不值得表扬。

环境的教育价值最终应体现在促进幼儿的发展上,幼儿才是环境的主人,幼儿参与环境布置和规划的权利是任何人无法剥夺和取代的。

案例中W 老师自己设计、自己规划、自己动手,完全忽略了幼儿的感受,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如果教师能利用小班期末放假前,和幼儿共同讨论和规划主墙的内容,在假期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搜集和寻找可以利用的各种废旧物品,新学期初再组织幼儿自己动手,利用美工活动,或剪,或贴,或撕,或画,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丰富墙面的布置,把环境创设作为课程的内容之一,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以及独特的表征方式都将有所收获。

三、应从儿童视角考虑环境创设的美观性
[案例3]根据近期的发展目标,小J 老师带着大班的幼儿一起布置“海底世界”的主题墙。

小J 老师与幼儿的话题从“你了解的海洋动物有哪些?”开始,由于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比较丰富,所以整个讨论的氛围非常活跃。

抓住这个机会,小J 老师提出了与幼儿一起创设“海底世界”的版面。

在一番讨论和分工之后,幼儿开始动手了,有的剪剪贴贴,有的涂涂画画,还有的比比画画,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整个“海底世界”因为幼儿的积极参与而丰富起来。

放学了,幼儿带着家长在“海底世界”前饶有兴致地讲述这个属于自己的“海底世界”。

看到家长也如此关注,小J 老师反倒有点不安了,放学后,她默默地留了下来
把今天下午幼儿的作品做了一番修改,平面的小鱼改成立体的,幼儿用勾线笔画的海浪改成了用泡沫板做成的浮雕式海浪,把挤在一起的小鱼儿、小贝壳等分散摆放……第二天,幼儿入园时,发现“海底世界”似乎漂亮多了,但是他们还是有些失落,只
听见一个小女孩说: “我的美人鱼游走了……”案例3 中,小J 老师带着幼儿一起规划环境、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幼儿把海底世界的知识和经验融入环境的创设中,在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有了这版“海底世界”,可以说,这个“海底世界”是幼儿学习过程的记录和体现。

但是,从小女孩的话语中,我们解读到的是教师并未真正读懂幼儿的学习行为,并未真正理解环境创设的“美”和幼儿表征的“丑”之间的关系。

幼儿的作品是其对事物独特而真实的理解和表达,简单稚嫩的作品中往往隐藏着极其丰富的童心、童真、童趣。

如果教师能站在儿童的视角,多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多关注幼儿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就会更切合幼儿的需求和水平,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干预。

小J 老师为了让幼儿的作品更加“美观”而在放学后对幼儿作品进行修改的行为,体现的是对幼儿学习的不理解和不尊重。

如果她能走近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调整,不仅能进一步激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且还能在调整中促进幼儿间的共鸣和发展。

四、应从儿童视角考虑环境创设的需求性
[案例4]在Z 老师的班级外,有一处光线好、场地宽的廊道,
因为小区内附近有一所比较有名的医院,Z 老师就打算把这片廊道创设成“医院”。

用Z 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把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引入幼儿的游戏中。

于是,Z 老师对场地进行了一番规划和设计,有“门诊处”,也有“住院处”。

“门诊处”还有“挂号处”“药房”等场所的安排与布置。

依托着片区内的医院资源,玩具针筒、药盒子、药瓶子等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也同时准备就绪。

场景创设完成后,Z 教师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她心想这回幼儿一定会玩得很欢。

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每到游戏的时候,进入这个区域的幼儿却寥寥无几。

Z 老师一直弄不明白: 为什么这个区域总是冷冷清清,没几个幼儿来玩?
幼儿在主题探索中积累多元而丰富的经验,如主题活动“五店市”,首先以小导游的形式让幼儿亲身调查“五店市”有什么; 接着以“成长互助小组”的形式参观“五店市”,收集相关资料,积累前期感性经验; 最后在活动探索中通过“我眼中的五店市”“五店市知多少”“我为五店市做广告”“未来五店市”等活动,幼儿通过操作与体验,创造性地运用丰富而多元的形式表现自己对“五店市”的认识,体验家乡文化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弘扬“敢拼会赢”的晋江精神。

2. 游戏活动
本土资源中的很多物品材料蕴含着许多认知元素。

这些材料结构化程度低,具有多方向、多角度的重组再造空间,是游戏活动的好资源。

发动幼儿和家长收集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材料,如贝壳、
渔网、鞋盒、鞋材等,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分类,开放式地投放到区域中,让幼儿以自己的能力、喜好、经验、方法,在活动中自己设计、自创玩法、相互合作、迁移经验,如用贝壳等海产品再现了渔民的劳作,用各种纸箱盒子搭建晋江机场、安平桥等。

本土材料成为幼儿想象和创造的载体,材料的类别及层次性为
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满足了他们的兴趣。

代代传承下来的民间游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生动有趣,娱乐性强,能增强幼儿的体力,开发幼儿的智力。

把本土优秀的适宜的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的课程,丰富了幼儿园的游戏内容: 一是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穿插玩民间游戏,如发展动作技能的游戏“跳火群”“捉鸭”“抬新娘”等; 二是在自由活动中玩民间游戏,如锻炼小肌肉动作的游戏“炒米香”“翻花绳”“拍小人图”等; 三是在过渡环节玩简单有趣便于收拢的游戏如“狗闶
( 洞) ”“点油点兵”“东南西北”等。

在幼儿园的课程中整合民间游戏的资源,并与其他游戏类型结合,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本土资源运用于幼儿园课程中,应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注重本土资源与其他资源的结合,达到本土资源的融入让幼儿园的课程更加丰富而多元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