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
3、第二层。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
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
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
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
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
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
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
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
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
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白话文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辛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宋代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
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
斗争。
他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以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
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昂,沉郁顿挫,豪迈非凡。
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三、写作背景简介:
本词作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
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
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
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四、朗读:
1、教师范读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
五、分析理解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孙权典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操)、刘(备),终于成就帝业。
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
名家分析: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进悠长的历史意境之中。
词人面对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的沉痛感叹。
次句说英雄业绩及其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和人世的风风雨雨而消失,更添词人之感慨!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
回想刘裕当年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气吞山河,势猛如虎!当年刘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业,现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镇守,天时地利,皆为我备,挥师北伐,光复中原,正当其时,但现实与愿望却相距甚远。
)
名家分析:此六句回顾南朝刘裕。
赞扬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成就和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
抒发了词人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英雄人物身后萧条的深深叹惋。
小结: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叹英雄无觅。
往英雄业绩,抗金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告诫韩佗胄。
名家分析: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
(后韩果兵败被诛)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名家分析: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
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名家分析: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
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六、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七、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风格:豪放悲壮。
八、据《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
相同点:
A结构:"地点+怀古"。
B意境:雄浑壮阔。
C主旨:托古喻今,追慕古代英雄,抒发内心忧愤之情。
不同点:
A抒情苏词:多直抒胸臆。
辛词:多典故结合,蕴藏在其中。
B风格苏词:开阔明朗。
辛词:激情愤世。
九、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四[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用典深意
[教学方式]
诵读---指导---点拨---归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
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是词人中的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
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
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三、初读体会
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
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读上阙
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
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思考问题二:词人借助二人抒发了什么情怀
补充时代背景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主张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建功立业。
同时借古代帝王的伟大功绩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
齐读上阙。
(注意语气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总结把握词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内容;其次,结合词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际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点,把握其中深意。
(二)齐读下阙,利用总结的方法自学下阙内容。
思考问题: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学生自读下阙,讨论交流。
明确问题一:委婉劝谏当朝,伐金要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齐读本句,体会情感(深沉,语重心长)
明确问题二:沉重。
忧虑北方臣民安于异邦统治,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
补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这种心情。
(借“烽火扬州路”与“神鸦社鼓”的景象对比)默读并注意体会。
明确问题三:以廉颇自喻,想为国出力,但又壮志未酬。
词人时年66岁,仍思报国效力,正如曹操诗句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齐读此句,读出气势,读出词人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气。
五、齐读全词,体会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指导学生用两个“既---又---”句式概括词人情感。
明确: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小结:纵观全词,悲凉苍劲,全文用典,却无丝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丰富,表达出了词人丰富的、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
讨论:对于词人辛弃疾的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不定,你是怎么认识的?
明确:爱国忧时的情怀
思考题:从辛弃疾身上发现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时的哪些人?
学生发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升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深沉的爱国情怀。
是他们在国家危亡,民生凋敝时挺身而出,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或挥笔为文,为社禝摇旗呐喊。
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正是由于他们,才使得我们的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今天学习古代诗词,不仅要学习、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学习他们身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质。
六、学生熟读全词。
七、齐背全词,在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的乐声中下课。
课堂练习、探究篇五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
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
宝马雕车:指观灯的
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
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
故称箫为凤箫。
玉壶:比喻月亮。
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
阑珊:零落。
1、这首词主要手法是什么?
2、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
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
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
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
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
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
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
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
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
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
「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
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
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
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人感慨与寻思。
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
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
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
“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
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
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
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
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
2、完成练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六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
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
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
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