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重庆专用)Word版训练-考前押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下列给定条件的溶液中,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常温下,pH=1的溶液中:NH+4、Fe2+、SO2-4、Cl-
B.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中:Fe2+、NO-3、Ba2+、K+
C.c(Al3+)=0.1 mol·L-1的溶液中:Na+、K+、AlO-2、SO2-4
D.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H+)=1×10-13mol·L-1的溶液中:Na+、HCO-3、Cl-、Br-[押题依据] 离子共存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形式灵活,能够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辨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常温下,pH=1的溶液是酸性溶液,NH+4、Fe2+、SO2-4、Cl-之间不能反应而能大量共存,选项A正确;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是酸性溶液,酸性溶液中Fe2+和NO-3不能大量共存,选项B错误;Al3+和AlO-2因发生水解相互促进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选项C错误;无论是酸性溶液还是碱性溶液,HCO-3都不能大量存在,选项D错误。
答案 A
2.下列对于25 ℃时pH为12的氨水,叙述正确的是( )。
A.由水电离出的c(OH-)=1.0×10-2mol·L-1
B.加入一定量pH=2的醋酸,混合后所得的溶液中:c(CH3COO-)+c(OH-)=c(NH+4)+c(H +)
C.与等体积、pH=2的盐酸混合后所得的溶液中:c(NH+4)>c(OH-)>c(Cl-)>c(H+)
D.c(NH+4)+c(NH3·H2O)=1.0×10-12mol·L-1
[押题依据]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及三大守恒规律的应用,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均有考查,该类题目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解析氨水中的OH-主要是由NH3·H2O电离产生的水电离的c(OH-)水=c(H+)=1.0×10-12mol·L-1,选项A错误;加入醋酸后因发生反应而生成醋酸铵,无论是醋酸过量还是氨水过量,均只存在四种离子,即两种阴离子和两种阳离子,根据电荷守恒知选项B正确;与盐酸混合反应后,氨水过量,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为:c(NH+4)>c(Cl -)>c(OH-)>c(H+),选项C错误;由氨水的pH为12可知,铵根离子的浓度为1.0×10-2mol·L-1,则D选项错误。
答案 B
3.现有5种短周期元素X、Y、Z、Q、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在周期表中X原子的半径最小;X和W同主族;Y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Q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Y<Q<W
B.ZX3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C.X、Z、Q可组成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D.X2Q2、Y2X6两种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化学键种类都相同
[押题依据] 有关“位—构—性”关系的推断题是高考中的常考题,解决此类问题既需要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又需要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和元素周期律作支撑,所以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灵活运用“位—构—性”的规律,才能比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解析本题属于有关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推断题。
根据题给条件,首先确定5种元素分别是什么,范围是短周期,且X原子的半径最小,则X一定是氢元素,位于第1周期ⅠA族;5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W同主族,则W只能是钠元素;由Y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可推断出Y是碳元素;Q在地壳中含量最高,可知其是氧元素,则Z只能是氮元素;这样,5种元素分别是氢、碳、氮、氧、钠元素。
因碳、氧元素同周期,则氧原子的半径小于碳原子的半径,二者的半径均小于钠原子的半径,A说法不正确;ZX3是NH3,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B说法正确;氢、氮、氧三种元素可组成硝酸铵,属于离子化合物,也可组成尿素,则属于共价化合物,C说法正确;X2Q2、Y2X6分别是过氧化氢和乙烷,后者比前者多4个氢原子,即多出4个电子,而前者中的每个氧原子比后者中的每个碳原子多出2个电子,故两种分子中所含的电子数相同,它们分子中都只有共价键,D说法正确。
答案 A
4.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收集气体并验证其化学性质,下列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 )。
进行
解析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也不能与水反应,A错误;C2H4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错误;D选项的收集方法错误,且不是NH3有碱性而是NH3与水反应生成的NH3·H2O有碱性。
答案 C
5.有机物M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M的分子式为C17H18O3
B.M中所有的原子均可能在同一平面内
C.M可以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
D.1 mol M常温下最多可以与3 mol NaOH反应
[押题依据] 有机物结构与性质是高考的重要内容,要注意:(1)回忆如何通过分子中的碳原子数,结合结构简式中所含的官能团及环数等推导出氢原子数,再由其他原子的数目,进而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2)根据甲烷、乙烯、乙炔、苯等简单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分析复杂有机物中的碳原子或氢原子之间的位置关系;(3)复杂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是其所含官能团的化学性质的总和。
解析本题考查由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确定它的分子式、原子间的位置关系及可能的性质。
由M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式应为C17H20O3,A错误;由于M中含有甲基,甲基中的3个氢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B错误;M中含有苯环、碳碳双键、酯基和醇羟基,故具有苯、乙烯、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化学性质,C正确;1 mol M中含有1 mol酯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消耗1 mol NaOH,水解的生成物中含有1 mol酚羟基,又消耗1 mol NaOH,故最多能与2 mol NaOH反应,D错误。
答案 C
6.已知反应:CO(g)+H2O(g)===CO2(g)+H2(g)
ΔH=-41 kJ·mol-1和2H2(g)+O2(g)===2H2O(g) ΔH=-484 kJ·mol-1。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转化为CO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1
B .CO 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12
O 2(g)===CO 2(g) ΔH =-283 kJ·mol -1 C .放热反应可能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进行
D .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该反应的热效应
[押题依据] 化学反应与热量变化,特别是根据已知热化学方程式运用盖斯定律进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的计算是近几年高考
解析 由两个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及盖斯定律可知,A 项正确;选项B 是CO 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燃物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只能是1,而反应热对应的是1 mol 该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B 说法正确;少数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也能进行,C 说法错误;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反应进行的程度,所以也不能改变反应的热效应,D 说法正确。
答案 C
7.T ℃时,在2 L 的密闭容器中,A 气体与B 气体发生可逆反应生成C 气体,反应过程中A 、
B 、
C 三种气体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如图(Ⅰ)所示。
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 1 ℃和T 2 ℃时,B 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Ⅱ)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2 min 内A 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 -1·min -1
B .在反应达到平衡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在反应达到平衡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且A 的转化率增大
D .在T ℃时,若A 的浓度减少了1 mol·L -1,则B 的浓度会减少3 mol·L -1,C 的浓度会增加2 mol·L -1
[押题依据]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考查反应速率计算,影响因素;化学平衡考查化学平衡状态判定标志,化学平衡移动因素,化学平衡常数及其转化率的计算等。
在审题时,一般采用“看特点、识图表、想原理、巧整合”四步法解答。
解析 本题结合图像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
从图(Ⅰ)知反应进行到2 min
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变化,即达到平衡状态,此时A的物质的量从0.5 mol 降为0.3 mol,消耗了0.2 mol,浓度变化是0.2 mol/2 L=0.1 mol·L-1,则用A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0.05 mol·L-1·min-1,A错误;根据图(Ⅰ)反应物和生成物量的变化,可得出该反应的方程式:A(g)+C(g),该反应是气体总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B错误;从图(Ⅱ)知T1>T2,因为T1℃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短,温度高反应速率大,而T1℃时B的物质的量分数高,说明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A的转化率减小,C错误;从所得的反应方程式可知D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8.已知A、B、C、D、E五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在所有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C与B、D均相邻;A、C、D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5;E元素的含量在地壳中处于第四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B与C的非金属性:B________C(填“>”、“<”或“=”);B形成的单质中化
学键的类型为________,其结构式为________。
(2)常温下,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与E的单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________(填“能”或“不能”);加热时能否反应?若能反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不能反应,此空不用填写。
工业上冶炼E单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C和D两元素形成的氢化物的熔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原因是_________。
(4)B、C、E三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其中B、E均为其最高价态)的水溶液显酸性,请用离
子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工业上合成由A、B两元素组成的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该气体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几何构型是____________。
由A、B、C三元素以原子个数之比为4∶2∶3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晶体,所含化学键的类型是________。
[押题依据] “物质结构与性质”揭示了物质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化学与技术”
揭示了化学原理在工业上重要应用,是大纲要求的重要必考内容。
该类试题通常以元素推断为切入口,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子理论、晶体类型、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结合起来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该类题目的特点是题设问题常常是相互独立的,几乎没有相互联系,所以前面的问题不会影响后续问题的解答。
解析首先可推断出A是氢元素;再由几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及A、C、D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5,且C与D相邻,则只能为同主族,从而推断出C是氧元素,D
是硫元素;由B 与C 相邻,则B 是氮元素,根据E 元素含量在地壳中处于第四位可知E 是铁元素。
(1)根据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氧元素强于氮元素,B 形成的单质为N 2,存在共价键,其结构式为N≡N。
(2)铁与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发生反应,在铁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即铁发生钝化;加热时,二者发生反
应,浓硫酸表现出强氧化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 +6H 2SO 4(浓)=====△
Fe 2(SO 4)3+3SO 2↑+6H 2O 。
工业上冶炼Fe 的方法是用C 与O 2反应生成的CO 在高温下将铁从其氧化物中还原出来。
(3)水的熔点比硫化氢的高,原因是水分子之间不仅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而且还存在着氢键。
(4)硝酸铁属于强酸弱碱盐,因水解而呈酸性,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Fe 3++3H 23+3H +。
(5)工业上合成氨气的常用方法是用N 2与H 2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氨气分子是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氨气分子的几何构型是三角锥形。
按题中所给比例氢、氮、氧三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硝酸铵,它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极性共价键,属于离子晶体。
答案 (1)< 共价键(或非极性键) N≡N
(2)能 2Fe +6H 2SO 4(浓)=====△Fe 2(SO 4)3+3SO 2↑+6H 2O C +O 2=====点燃CO 2、CO 2+C=====高温
2CO 、
Fe 2O 3+3CO=====高温
2Fe +3CO 2
(3)水分子之间不仅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而且还存在着氢键
(4)Fe 3++3H 23+3H +
(5)N 2+3H 2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 3 极性 三角锥形 离子 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
9.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并用生成的气体来还原氧化铜,最后测定水的组成,拟用下列所给部分仪器装置来完成该实验探究(支撑用的铁架台及加热装置等可自由选择),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装置中所盛物质或装置的作用:B 中所盛物质是____________,F 中所盛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将各接口连接好:a→k,h→________。
(3)写出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需要加热的装置有______________(填仪器下面的字母,下同),需要称量其质量的有________,请你简述如何测定水的组成:______________。
(5)用所给仪器组装成的装置有不足之处,请你帮助分析该不足之处将引起什么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押题依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技能,特别是综合实验技能的考查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高考对化学实验的考查主要包括物质制备类、化工流程类、实验设计类、评价探究类试题。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通过仪器连接探究物质的性质;二是内容上多为无机实验题,设置的问题主要是填写化学(离子)方程式、选择仪器装置、评价实验方案、简述操作步骤和阐明理由等;三是实验原理均源于教材,但实验装置均高于教材。
解析 本题通过水蒸气与铁粉在高温下的反应实验,既考查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又考查了水的组成的定量测定方法,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1)A 中盛放的是铁粉,还需要水蒸气,故B 中所盛物质是水;F 是用于吸收反应生成的水,则F 中所盛物质为碱石灰;E 中所盛物质应是浓硫酸,用于吸收反应生成的氢气中的水蒸气。
(2)根据实验目的,仪器的连接顺序应为a→k,h→i,j→f,g→b,c→d。
(3)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 +4H 2O(g)=====高温
Fe 3O 4+4H 2。
(4)反应装置、产生水蒸气的装置及还原氧化铜的装置需要加热,即装置A 、B 、D ;需要称量的装置是D 和F ,称量氧化铜减少的量即氧元素的质量(或水中氧元素的质量),称量生成水的质量,即可计算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5)由于空气中有水蒸气可能进入F 装置,故在F 装置的e 端还应连接一个干燥装置,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答案 (1)水 碱石灰 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
(2)i ,j→f,g→b,c→d
(3)3Fe +4H 2O(g)=====高温
Fe 3O 4+4H 2
(4)ABD DF 实验前后分别称量D 和F 装置的质量,D 装置两次质量之差即是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F 装置两次质量之差即是生成水的质量,用水的质量减去氧元素的质量得氢元素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之比
(5)装置的尾部缺少一个吸收空气中水蒸气的装置,球形干燥管直接与空气相连,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使测定结果不准
10.某芳香族化合物A 的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其发生的转化如图所示,B 、F 、G 的分子
式分别为C 2H 4O 2、C 2H 2O 4、C 6H 12O ,H 能使溴水褪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H 的键线式为________。
(2)B 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⑤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
(3)C 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足量G 与F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G 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共有________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组峰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押题依据] 有机化学基础综合试题是高考中的重要题型,通常以有机合成与推断框图为背景,结合有关信息,考查有机物名称、分子式、结构简式、官能团、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但难点还是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此类题目综合性强、难度大、情境新、要求高,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
解析 (1)根据题中信息知B 为乙酸,F 为乙二酸,G 为环己醇,H 为环己烯,所以D 为苯酚。
由于A 水解生成B(乙酸)、D(苯酚)及C ,所以C 中含有羧基和羟基,因此C 为HOCH 2COOH ,则E 为OHCCOOH ,这样A 的结构简式就不难得出。
(2)B 为乙酸,官能团为羧基,⑤是从环己醇到环己烯的反应属于消去反应。
(3)C 分子中既含有羧基又含有羟基,能发生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4)F 为乙二酸,G 为环己醇,所以1 mol 乙二酸能与2 mol 环己醇反应。
(5)G 为环己醇,它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同分异构体可以由醛基和戊基组成,而戊基共有8种:①正戊基三种、②异戊基四种、③新戊基一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组峰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CH 3)3CCH 2CHO 。
答案 (1)CH 3COOCH 2COO
(2)羧基 消去反应
(3)nHOCH 2COOH ――→一定条件
+
(n -1)H 2O (4)2OH +HOOCCOOH
浓H 2SO 4
△
OOCCOO+2H2O
(5)8 (CH3)3CCH2CHO
11.氮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如NH3、N2H4、HCN、NH4NO3等。
(1)已知:N2(g)+2H2(g)===N2H4(l)
ΔH=+50.6 kJ·mol-1
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则①N2H4(l)+O2(g)===N2(g)+2H2O(l) ΔH=________kJ·mol-1。
②反应N2(g)+2H2(g)===N2H4(l)不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③用次氯酸钠溶液氧化氨,可以得到N2H4的稀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矿废液中的CN-可用H2O2处理。
已知:H2SO4===H++HSO-4,HSO-4===H++SO2-4。
用铂
电极电解硫酸氢钾溶液,在阳极上生成S2O2-8,S2O2-8水解可以得到H2O2。
写出阳极上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氧化镁处理含NH+4的废水会发生如下反应:
MgO+H 22
Mg(OH)2+2NH+4Mg2++2NH3·H2O
①温度对氮去除率的影响如图所示。
在25 ℃前,升高温度氮去除率增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剩余的氧化镁,不会对废水形成二次污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滴定法测废水中的氨氮含量(氨氮以游离氨或铵盐形式存在于水中)步骤如下:
①取10 mL废水水样于蒸馏烧瓶中,再加蒸馏水稀释;
②先将水样调至中性,再加入氧化镁使水样呈微碱性,加热;
③用25 mL硼酸溶液吸收蒸馏出的氨气[2NH3+4H3BO3===(NH4)2B4O7+5H2O];④将吸收液
移至锥形瓶中,加入2滴指示剂,用c mol·L-1的硫酸滴定至终点[(NH4)2B4O7+H2SO4+5H2O===(NH4)2SO4+4H3BO3],记录消耗硫酸的体积为V mL。
则水样中的氨氮含量是________mg·L-1(用含c、V的表达式表示)。
[押题依据] 基本理论部分是中学化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能够突出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基本理论综合题在Ⅱ卷中常以组合题的形式出现,题目往往围绕一个主题。
由多个小题组成,各小题基本没有联系,具有一定
的独立性,往往分别考查不同的知识点,其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属于Ⅱ卷中难度较大题目。
解析(1)用第二个热化学方程式减去第一个热化学方程式可得所求热化学方程式:N2H4(l)+O2(g)===N2(g)+2H2O(l)ΔH=-622.2 kJ·mol-1;反应N2(g)+2H2(g)===N2H4(l)是吸热反应,且是熵减小的反应,即ΔS<0,吸热且熵减小的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得次氯酸钠与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ClO+2NH3===N2H4+NaCl+H2O。
(2)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SO2-4-2e-===S2O2-8。
(3)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温度升高,有利于氨气的逸出,平衡正向移动。
氧化镁难溶于水,未参与反应的氧化镁将沉淀出来,故对水质影响不大。
(4)由题给化学方程式及质量守恒列出下列关系:
2N ~2NH3~H2SO4
2×14 g 1 mol
x cV×10-3 mol
可得x=28cV×10-3 g,则废水水样中氨氮的含量为28cV×10-3g×103mg·g-1×1 000 mL·L-1÷10 mL=2 800cV mg·L-1。
答案(1)①-622.2 ②ΔH>0,ΔS<0 ③NaClO+2NH3===N2H4+NaCl+H2O
(2)2SO2-4-2e-===S2O2-8
(3)①升高温度,有利于NH3的逸出②氧化镁难溶于水中,可以沉淀的形式过滤出来,因此不会形成二次污染(4)2 800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