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贵州已将旅游业作为龙头和支柱产业来进行规划和发展,未来贵州的旅游业必将迈入一个新纪元。

本文采用SWOT模式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详尽分析,进而对今后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标签:贵州旅游SWOT分析对策
一、引言
贵州旅游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受地理位置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制约,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规模小,档次低,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贵州旅游业无论在旅客人数,还是经济收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2007年,全省旅游业增长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262万人次,同比增长31.9%;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32.36%。

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九五’看云南、‘十五’看四川、‘十一五’看贵州。

”这是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对贵州旅游业的充分肯定和期望。

旅游产业作为成长性很快的朝阳产业,抓住了将会成为贵州省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要立足省情,正视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贵州省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贵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
(1)奇异的自然风光。

贵州省地处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地带,年均气温15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评为国内惟一的“避暑之都”。

贵州是山地王国,山地和高原占全省总面积的87%,其中70%以上是喀斯特地区。

按照《中国旅游资源单体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截止2007年底,全省建设世界自然遗产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9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2个,国家森林公园2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

这些自然风光充满奇异的色彩,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被誉为“亚太奇观”的地下明珠——安顺龙宫;享有“举世无双” 的岩溶博物馆——织金洞;被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喀斯特森林保护区——荔波茂兰,及佛教名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梵净山。

(2)显赫的红色旅游资源。

贵州可作为红色旅游区开发的资源有60多处,如遵义会议会址、乌江天险遗址、四渡赤水渡口遗址、娄山关战役遗址等。

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贵州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
发展区。

这些宝贵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开展红色旅游提供了难得的优势条件。

(3)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贵州是少数民族集居区,由于地处偏远,开发程度低,一些民族村镇的格局保持得相对完整,许多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完好地保存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资源。

如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把其列入了该组织在全球的18个保护圈之列;从1995年开始,在挪威政府援助下,贵州陆续建立了六枝、隆里、镇山、堂安四个“生态博物馆”。

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又把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和安顺屯堡文化,列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

贵州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如苗族的“飞歌”,有“天籁之音”之誉的侗族大歌,布依族的“织布舞”,苗族、侗族的芦笙舞等。

贵州的民族建筑如吊脚楼、土司庄园、芦笙堂、鼓楼等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

这些民俗文化,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4)源远流长的国酒文化。

中国作为世界三大酒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酒文化。

香飘四海的茅台酒,起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尊于当代,在中国酒文化史上辉映了两千多年,是我国名酒之冠,享有“国酒”、“外交酒”的美誉。

在长期的酿酒和饮酒过程中,贵州茅台镇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酒文化,这为发展以酒文化为主的工业旅游提供了前提条件。

(5)区位优势。

贵州在宏观区位上处于大西南中部,属近海的内地前沿,周边省市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旅游消费能力强,客源充足。

既便于接待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又是内地游客赴沿海开发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发展过境旅游。

同时,贵州在旅游区位上处于桂林、石林、九寨沟、三峡等旅游热点的中心区,有利于加强横向联合,建立高端旅游网络系统。

2.劣势分析(Weakness)
(1)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目前,全省旅游区景点,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阵、孤立作战、分散经营,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2)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

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

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餐饮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浅,产品档次低、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

(3)专业人才奇缺。

贵州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专业水平差,缺乏高层次的研究和管理人员。

特别是缺乏能对景区自然环境进行监测的专业从业人
员,同时也缺乏旅游导游人才,旅游规划人才,旅游营销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及会展人才。

(4)信息化建设滞后。

贵州省旅游从业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相对贫乏,这是贵州省实现旅游网络信息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另外,有些部门对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化在认识上、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贵州旅游成为全国专业旅游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滞后的省份。

3.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21世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市场。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旅游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旅游消费需求逐年大幅提升。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不断推进。

国家势必会继续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有效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这为西部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西部地区旅游业有望成为受惠最早、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产业。

(3)各级政府大力扶持。

200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至2010年力争把贵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

同时,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首次合作提供贷款资助,由省政府、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共同编制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几年来在《总规》指导下,陆续完成了各市、州、地旅游发展总规划及各种专项旅游规划,形成较完整的全省旅游规划体系,使旅游业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的原则,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2006到2008年,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贵阳避暑节、遵义酒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全力打造“多彩贵州”形象品牌,省领导还亲自带促销团到海内外宣传推介贵州旅游,形成党政推动、齐抓旅游的大好局面,掀起了中外游客到贵州旅游的新高潮。

(4)交通设施的进一步改善。

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加快了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旅游交通大为改善;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由4D级扩建为4E级,并建成了6个支线机场,开辟了通往中国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的海外航线和旅游包机,日前又开通了两岸周末联程旅游包机。

4.挑战分析(Threat)
(1)与其他旅游地的竞争。

贵州旅游正遭遇四川、云南等邻省的激烈竞争。

贵州虽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也有一些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与周边邻省相似,旅游客源市场相近。

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2)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天然环境造成破坏。

贵州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例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寨,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管理,随着游客的涌入而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

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真实与质朴。

(3)民族民间文化的衰落。

贵州在开放市场条件下,民族民间文化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少数民族有形文化的流失与衰退。

现在许多民族村寨里年轻人都不懂传统手工制作;其次是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流失与衰退。

贵州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节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第三是语言文化的萎缩。

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已经不会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三、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以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突出特色,打造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配套、在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及民族文化村寨,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2.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资源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区域旅游发展方向,确定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及与重点客源城市的协作,联合周边省区市共同策划推出省际特色线路,形成开放、联动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不断推进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边合作。

2.实施人才兴旅战略。

以旅游业为新兴产业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思路和人才,进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协调发展,扩大旅游教育培训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贵州旅游业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

加大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打造具有贵州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

品牌战略是现代旅游业的一种核心战略,可以给旅游业带来多种综合效益。

要想使贵州成为一个真正的旅游大省,就必须从文化入手,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旅游。

贵州旅游文化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喀斯特地质文化、长征文化、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国酒文化等。

我们应该尽力挖掘旅游景点深深积淀的文化底蕴,将之反馈给游客,
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到来。

通过品牌与旅游的“联姻”,以人文资源提升贵州旅游品牌。

5.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提高旅游办公自动化及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提供旅游市场信息服务。

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进网上查询、预订和结算。

参考文献:
[1]刘爱:充分发掘贵州旅游资源的内涵[J].当代贵州,2007(5):P12~13
[2]董飞:基于品牌营销的贵州旅游业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2007(18):P20
[3]吴倩陈晶:以文化为支撑打造贵州旅游品牌[J].企业经济,2006(4):P15~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