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中渗透心理
健康教育(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在组织数学学习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时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情感与态度等,同时帮助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紧张、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

我在实践新课程的同时,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偶有收获,现撷取点滴,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两方面谈点初浅体会。

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为基础,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氛围,并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

这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

(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要求教师自身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有热情而愉快的情绪基础。

情绪具有感染性,只有教师自身具有热情而愉快的情绪,才有可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同样热情而愉快的情绪。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冷若冰霜、面无微笑的教师能把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

数学学习相对于小学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情景创设来激发自身和学生的愉快情绪,把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用生活中活动场景来展示,甚至命名课题。

这样,让学生看到课题后产生一种新奇感、探究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肯德基是学生很喜欢吃的食物,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师就可以以肯德基为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同时把课题改为《肯德基餐厅里的学问》。

这样,教师一出示课题,学生的积极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冲垮学生心理上的防线,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没有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去。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需要教师以鼓励性的话语、亲切而信任的目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

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如一个同学的回答不完整,同桌同学补充后,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你们两人的回答合起来就非常圆满了,希望你们继续合作,老师相信你们两人都会非常出色的。

”这样,虽然两人的回答都不完整,但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却使他们看到了自己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的作用,从而更加努力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但如果教师说:“你们两人的回答都不完整,谁能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

”这样,势必在这两位学生的心理上造成阴影,使他们今后不敢再随便举手发言了,甚至对发言产生惧怕情绪。

同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投射的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给遇上困难的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给没有自信的学生以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还要求教师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

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两层含义。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平等。

与学生平等,是指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师权威看得过重。

实践新课程,要深刻领会《标准》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开展学习,少用命令式语言,尤其不能使用强迫、压制,甚至体罚等手段。

其次,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实践证明:学生最希望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最忌讳教师有偏见,尤其是学困生。

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复习性、基础性,或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感到其实我也能回答问题,也能取得成功,同时感受到老师并没有瞧不起他们,而是在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们,从而慢慢地恢复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经验是怎样获得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活动中心论”认为:“经验最为宝贵,实践最为重要,主张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

”他认为通过活动才能产生经验,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儿童自己用思想做试验,自己在学习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即“从做中学”,这样儿童会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高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结果受感官参与的制约,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参与的学习效果。

同时,多种感官的参与还有利于人的心情的舒展,所以经常运动的人往往比不运动的人心情开朗。

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动脑。

这样,学生的大脑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活动,学习积极性就能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笔者在执教人教社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烙饼的策略》时,让学生通过同桌模拟烙饼,记录烙饼方案,最终进行讨论优化。

由于活动中,学生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同桌讨论,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学得轻松自在,比单用课件展示的效果要好的多。

(二)举办数学竞赛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竞赛活动是把双刃剑,组织的好,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但组织的不好,往往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学困生,因为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己成绩差,比不过成绩好的同学,从而自暴自弃,失去斗志。

数学竞赛活动有对抗赛、擂台赛、接力赛等等,教师在组织这些竞赛时,一定要全面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把
竞赛题出得太难,让中差生失去竞赛的信心。

如组织开展接力赛,可以制定这样的规则: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组题,先做完且正确率高的为第一名,以此类推;②从第一排开始,每人一题,解题时可以跳跃,不必按序号解题(目的是让差生也能在竞赛中发挥作用)。

同时,竞赛题的形式要多样,难易度要搭配,如口算题、应用题等。

这样,全组同学中,学习好的可以挑选难一点的习题进行解答,学习差的可以挑选简单一点的习题进行解答,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竞赛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样,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样感到成功中有自己的一份功劳,我也能在竞赛中出力,并取得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此外,这样的竞赛,还可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成就需要团体中的每位成员相互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集体观与人生观有极大的好处。

(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我让同学们课前调查自己喜欢的体育用品的价格,课上利用调查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