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8+暗香疏影思之专业阅读模块《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前言——第8章)》研读笔记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前言至第八章)初读随记
阅读
——“心灵”的翅膀
4248+暗香疏影思
◆题记小诗《爱上》:
一滴雨,爱上春天,就是润泽!
一缕风,爱上花儿,就是缤纷!
一片雪,爱上万物,就是圣洁!
一个梦,爱上故事,就是浪漫!
一份情,爱上理想,就是执着!
一颗心,爱上阅读,就是书卷!
爱上阅读,拥有自我,心告诉我:读书是对心灵最好的化妆!乘着《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随心漫游,结合实践,融入思考,留痕如下:
◆一、读《前言》
★新发现:
☆阅读环境:
1、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

2、阅读的场所和我们的阅读的乐趣、情绪、专心度有极大关系。

阅读的乐趣绝不仅仅取决于场所,它和读什么书、当时的心情、什么样的时间以及是否被打扰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更不要说我们的阅读态度(这本书是不是我们喜欢的类型)和阅读的动机(基于工作需
要,或纯粹是私人兴趣等)了。

3、阅读环境:阅读场所、读什么样的书、当时的心情、什么样的时间、是否被打扰、阅读态度、阅读动机等因素建构的社会背景就是“阅读环境”。

☆如何有技巧的帮助人们——特别是孩子——成为深爱阅读的读者。

1、一定要深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阅读环境。

2、作者将从“阅读过程”着手来探讨这个问题,理清牵扯其中的种种基本因素。

3、这里不是要剖析阅读专家们所谓的大脑中的“阅读专区”,而是希望探讨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自动自发的拿起书来阅读。

★引起的思考:
既为人师又为人母的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我的孩子和我的学生都能深深的发自内心的爱上阅读并从中学会“阅读、思考、理解、表达”,为此,也没少努力过:举办读书交流会、课前一分钟讲故事、免费提供读书笔记、每日一诗、一问、一名言等等,虽然效果不错,但似乎都是“外因”带来的一股前驱力,这不是我所追寻的“理想状态”,那么如何做到“有技巧的帮助”?才能让孩子们自动自发的那拿起书来阅读呢?让读书成为一种丰盈心智的“必需品呢”?我期待着“阅读内驱力”的“技巧”!
◆二、读第1章《阅读循环》
★新发现:
☆选书:
1、藏书:阅读的第一步是,我们身边要有一批藏书,而且这些藏书要包括我们感兴趣的种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近在手边的书:有一批有用的藏书之后,我们也要让这些书可以随时拿到手。

3、拿得到手的书:对图书的选择,这些书如何陈列展示也是一个关键。

4、陈列方式
强调:一位深爱阅读的读者应该知道如何去选择他想要阅读的书,知道如何有效的浏览群书,知道如何取得他找不到的图书信息,更应该明白如何建立一批适合自己的藏书,它可能在公共图书馆,可能在书店里,可能在班级书库里,甚至可能在好友的书架上。

因此,鼓励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如何选择并建立一批丰富的藏书,同时把孩子视为成熟而可信的读者,指导他们如何有效的阅读,并随时提供必要的协助。

☆阅读:
1、“真阅读”需要时间,更需要专心。

2、阅读乐趣: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来自于探索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想象空间以及令人赞叹的遣词造句。

3、阅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让孩子们建立愉悦的阅读经验,以及拉长他们专注于阅读的时间的这个过程中,孩子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以及从这本书给他们的回馈,是关键因素。

强调:我们有必要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让他们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并能心无旁骛的阅读。

☆回应:
1、读书心得——喜欢、厌烦、刺激、有趣、愉悦等,正是阅读最大的乐趣所在。

2、有两种回应对帮助孩子成为一位思考型的读者非常重要。

①第一种回应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之后,期待能在经历相同的阅读乐趣;
②第二种回应则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后,迫不及待的想和别人谈论自己的阅读心得。

(谈论图书的两种形式:一种是非正式的,属于朋友之间漫无目的的闲谈;另一种是教室或研讨会中的正式讨论,是较具思考性的形式。


3、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位成熟的读者。

①阅读让孩子们学会思考;
②关键在于和孩子讨论图书的是什么样的人。

有些讨论能引起孩子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思考,让孩子有机会审视一本书到底给了他什么,进一步使他明白自己的阅读兴趣所在。

③阅读境界:
阅读世界应该是立体的三维空间,它应该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精彩世界,我们可以凭借文学轻易地将自己从狭隘世界中抽离,尽情遨游于宇宙星河之间,并在任何感兴趣的地方停留、探索。

☆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1、阅读循环的中心点:“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2、小读者之间也可以彼此学习。

3、大人也可以从小读者身上学到些什么。

4、孩子们终究还是得依赖大人的丰富经验,去学习其中的诸多技巧,品味其中的艺术。

★引起的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在孩子们的阅读“回应”的交流中的引导,对于促进学生对阅读的深层思考与领悟以及进入“阅读循环”的兴趣程度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正像作者艾登.钱伯斯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孩子们终究还是得依赖大人的丰富经验,去学习其中的诸多技巧,品味其中的艺术。


◆三、读第2章《心境和情境》
★新发现:
☆影响活动中参与者愉悦与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心境:我们对事情的一种比较情绪化、感性的的态度。

2、情境:我们所置身的环境与我们所参与的活动是否合宜。

3、两者关系:心境的影响力比情境更大。

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调整、修正,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行为。

4、结论与引导: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阅读的心境都将深深地影响阅读的成果。

而这个成果又会因为周围的情境而有所变化。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的思考理想的阅读环境中每一项因素对人们阅读心境的影响。

★引起的思考:
心境=内驱力;情境=外驱力。

阅读三部曲:想读——会读——爱读书。

◆四、读第3章《藏书》
★新发现:
☆选书的先决条件
是要有一批近在手边的书,而且。

这些书是可以轻易拿到手的。

这样一来,只要我们想阅读,就随时可以进入状态。

☆理想状态:孩子可以随时拿到他想看的书,并在需要的时候顺利取得想要的书。

☆方法: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们拥有这样的阅读环境呢?
1、中心馆藏:
①图书馆员对学校图书馆的建议是相当值得参考的,因此学校绝对应当与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

②放置中心管的场所也相当重要,这是读者能否好好利用图书的关键。

③目的:建立学校中心馆藏的目的不单单是组织一批井然有序的图书,我们当然是希望这些书能被孩子们充分利用:编目系统可以协助孩子们找到他们想要的书,流通系统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图书的借阅状况,图书室更应该在上学期间随时向孩子们开放。

2、班级藏书:
相当于中心馆藏的“子项”,既可以让孩子们更有效的利用中心馆
藏,还能省下一笔可观的购书费用
3、图书馆员:
必须具备这样的基本观念:书是给人阅读的,而不是整整齐齐的端坐在架上。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都应该积极的与图书馆员合作,才能使整个工作进行的更顺利。

4、谁来买书:
①为学校选书的人,扮演者相当重要的角色。

他们必须掌握所有出版物的相关信息,并懂得欣赏文学作品,他的决定将左右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品质。

②选书的重任绝对不能只落在一个人身上,孩子们也有参与其中的权利。

③做法:全员逐层参与“选书、购书、阅读”的过程;图书馆员与师生代表摆放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或是学校书馆的图书供应商,掌握信息,完善购书清单;开展书展活动,让全体职员、家长、学生都能参与策划,集思广益。

5、购书经费:
学校募集书款的态度,又是一个检验校方对阅读重视程度的标准。

★引起的思考:
这里所讲的方法真好,那为什么我们未曾这么想过或做过呢?应该和“大环境”有关吧!
说句心里话,太多时候我们农村小学的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馆只是为了“图书”而“图书”的一种存在罢了。

很多时候,它只是一种摆设,物质的存在,数量的存在,视觉上的存在,主要是迎接上级检查时的一道“风景线”,至于图书的“根本”价值——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几乎是属于考虑范畴内被忽略了因素。

所以,学习第三章,我觉得对于我所处的现实版的“环境”来说,实在是太理想化了,感觉真的是遥不可及。

若想真的实现,非一人所能为,也非一时所能为。

◆五、读第4章《陈列方式》
★新发现:
☆图书陈列的重要性:图书的陈列方式影响到图书能否被更多的注意到。

1、图书的陈列方式和阅读环境能否有效的发挥作用,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2、图书陈列的方式也是推荐图书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是那些你接触不到的孩子。

☆成功的图书陈列展示取决于两个主要条件:
1、选对展示的书;
2、精心设计以吸引孩子,让孩子想迫不及待的想一探究竟。

☆图书陈列:图书的陈列方式是靠视觉效果来吸引读者的。

☆图书陈列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地点的选择:让读者能够好好的站着欣赏而不会被来往的行人推
挤;还得注意光线是否充足。

2、吸引力:
3、第一眼印象:
4、维护:
5、展示的书要让读者能借到:
6、装置与设备:通过各种有创意的方式来展示图书。

7、主题:
8、展览会:从书展的质量可以看出一个学校对阅读的重视程度。

★引起的思考:
我非常喜欢这里的“图书陈列”的方法,特别是“通过各种有创意的方式来展示图书。

”中的:“用大大小小的梯子拼成各种有趣的形状,然后用麻布袋盖上,在点缀一些孩子们的美工作品,就成为创意十足的背景;将一些用过的纸盒加以包装,再涂上五颜六色的可爱图案,就是一个大型的漂亮积木。

…………”,这些做法让我无比喜爱,我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孩子味”的图书陈列,妙趣横生,又怎能不抓住“小书迷”们的眼球呢!
“只要用心构思,就不难有很多创意,这要比那些固定不变的展览板、阵列桌更能抓住人们的眼光。

”让我想起了尊敬的沈站在为我们讲“全语言教室”时,给我们拍的一所香港小学的教室里的图书架——形态各异的纸箱子,没有外表的装饰,只有随心的摆放,重要的是里面的书籍能够被孩子们喜欢着、需要着!
◆六、读第5章《阅读区》
★新发现:
☆阅读区≠图书馆,阅读区意味着你对阅读的重视。

1、阅读区:在里面安安静静的看书,不要和他人交谈,也别动来动去,以免影响其他小读者。

2、图书馆:有足够的空间和馆藏可以让他们走来走去的浏览群书、找书借书、互相讨论一下有趣的书,或是查询资料。

☆共识与决心:
相信地方学校主管机关一定也很愿意拨出经费来支持类似的活动。

只要校长、教职员、政府部门能有共识与决心,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

★引起的思考:我的教育梦就是让每个孩子爱上读书,让读书成为孩子“飞翔”的翅膀。

可是,工作久了,渐渐发现现实中的“绊脚石”很多:1、与教育主导很难达成共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虽只是句众所周知的玩笑顺口溜,里面隐含着的是什么呢?是很多主导的教育机构根本不愿意把重心放在孩子们的“阅读”问题上,因为这对于“分数”来说,是个“慢功夫”,不能立竿见影的出“高分”。

很所时候为了“分数”而“分数”的利剑实在是“帮了”不少老师和学生的忙,也应运而生很多的“催分剂(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太大的定力来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

2、与家长很难达成共识:农村的很多家庭根本就不懂得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有限的基本书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吃好、穿暖是该他们负责的事,教育读书的问题,属于学校的问题,属于老师的事情,所以,
大部分孩子眼中“无书”,心中更“无书”;
3、与同班的其他科任老师也很难达成共识: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我曾用过一套简易的方案来引领孩子们的读书:每日一问、每日名言、赠送读书笔记等等,结果科任的“数学”老师天天打击学生:天天读这些有什么用,你看,再读,你们的数学不还是考不好吗?没用的!天天瞎读瞎写,你们真的懂吗?别再瞎折腾了……科任老师的“负能量”对孩子们的阅读影响是很大的,有需要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将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拉回到“原处”呢?所以“理想化”的阅读活动是不太容易进行的。

由于困难重重,我的“教育梦”也几乎在“唯分是图”的氛围中近乎“休眠“状态,缺乏浓厚阅读的教育教学在我看来是沉重的,是枯燥的、是呆板的,看到文中这几段文字,似乎又点燃了我的“梦”:你的计划会为孩子带来什么不一样的转变?
它将给孩子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帮助?
它是否符合课程的需要?
…………
是的,我也可以试着去努力改变身边的孩子,让家长、科任老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慢慢影响“身边人”达成“共识”。

记住作者的话:能有共识与决心,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

◆七、读第6章《浏览》
★新发现:
☆随意浏览:
能自由自在的根据自己的心境(或许欢乐,或许悲伤)选择自己想看的书,其实是一件相当享受的事情。

如果能根据自己的文学品味、心境看自己想看的书,那我们肯定能成为最快乐、最心甘情愿的读者!
小孩子其实跟大人一样,也需要这样的机会,自己去找出适合他们成熟度和个性的书。

而浏览群书正好可以给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机会。

1、提供浏览的机会与时间,正是阅读环境应该考虑的重点之一。

浏览群书,对于孩子们学习怎样选择他们喜欢的书大有帮助。

2、老师找机会和每个孩子个别谈谈也是很重要的。

(听心得、鼓励、建议等)
3、孩子们之间讨论、交流,是一个孩子们彼此协助的最佳情境。

同学之间的影响力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该在什么时候提供多少浏览时间:
1、根据场合的不同、图书数量的多少,弹性的调整孩子们的浏览时间。

2、越特殊、新奇的场合,我们越要事先约法三章,以免“乱”。

3、正式浏览和非正式浏览
★引起的思考:“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光靠浏览是无法让孩子成为饱览群书的读者的。

”曾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中国和美国教育差异的问题,说的就是“自由要有度”,不可过于“呆板”,但也不是代表着可以“随心所欲”,不管对什么“事”的处理,都需要一个度,度要适中。

正想作者在第六章所说的,“非正式浏览”轻松随意,能让一位刚学习
阅读的读者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自己可能喜欢的书;“正式浏览”则可得到老师的指导,发挥浏览的“最佳”效能。

◆八、读第7章《阅读时间》
★新发现:
☆应该多久一次让孩子们自己挑书:
学校里每天都应该拨出时间,让他们自由自在的挑自己喜欢看的书。

☆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上可以花多少时间:
1、就看孩子的专注力和兴趣能维持多久,再多加一点点时间就对了。

2、参考:
7岁左右的小朋友,因此大约15分钟(一天可以安排两次);
9岁左右的小朋友。

一次大约30分钟;
13岁左右的小朋友,一次大约40-45分钟。

☆USSR:不受干扰(uninterrupted)_持续(sustained)_安静(silent) ★引起的思考:阅读时间安排的重要性!
八、读第8章《掌握阅读情况》
★新发现:
☆记阅读笔记:
1、遗忘也是阅读的一部分,我们想起忘记的那部分,则是阅读的乐趣之一。

2、如果我们阅读时能留下一些简单的记录,能帮助我们对书中的情节有更深的记忆,也更增添阅读的乐趣。

3、阅读确实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因此,我们
的脑子里曾放进哪些书、记得什么样的书,就相当重要。

4、每个孩子都有必要记阅读笔记,这样家长和老师们能够掌握他们的阅读情况。

☆实践中几点值得注意的重点:
1、确认阅读记录的笔记本装订得是否牢固。

这本笔记本不需要很大,也不用有很多页,但一定要装订牢固。

2、在孩子不会写字以前,老师得帮助孩子做好这个记录,并妥善保存。

一旦孩子学会写字,并能担负起自己保存阅读记录的责任时,老师就可以将这这份工作移交给孩子们去做。

老师只要一星期追踪一次孩子们有没有好好记录就可以了。

3、不要强迫孩子们写下他们对书的评语,这只是一份简单的阅读书目记录,不要将之视为一份作业。

有些孩子只会简单的下一个评语,像“很棒”、“无聊”、“好好看哦”之类的,我们也没有必要更正他们。

不过,我们得注意不要让这份记录沦为一项无关紧要的琐事。

4、老师和家长都要避免在孩子的阅读笔记上写任何评语,像“你写得太简单了”,或“做的很棒”等。

它只是一份帮助我们明白自己曾看过哪些书的记录而已,我们不希望孩子将阅读笔记视为作业,起反感就更不好了。

5、最糟糕的情况是把孩子们的阅读记录拿来比较:“人家珍妮在这段时间里都读了五本书了!而萨拉你读了2本书。

还有,查尔斯,在过去两周里,你一本书都没读,看看人家詹姆斯都读了六本了呢!”
6、如果老师自己也做阅读记录,那么孩子做起来竟会更心甘情愿。

★引起的思考:
对照一下注意点,“对的”我好像都没能坚持,“不对的”在我身上好像都曾发生过。

所以,教师的“努力”要行走在正确的方向,否则只会南辕北辙,给孩子们帮倒忙!
对于其中的第四点,我最近是用“★”的为孩子们把关的,大概隔上一段时间,就不定期的查看查看,根据实情,用“★”衡量,或递增,或递减,或保持,以掌握孩子们的阅读情况。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前言至第八章)研读笔记作业
——关于阅读,永远也不会嫌迟
4248+暗香疏影思
◆小记:对照导读,发现自己初读随记中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之肤浅,在导师的“导读”引领下,再次走进文字,义理互推,希望可以得到更贴近教学实践的一些思考与看法:
◆问题1.对于前言中提到的“阅读环境”,你怎么理解?在阅读本书之前,你有没有为学生创设过“阅读环境”?试描述。

★对于前言中提到的“阅读环境”,我是这么理解的:
中国古语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意思是生长的环境(气候、地点)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那么“阅读环境”固然也会有和“阅读”相关的“物”(客观)的因素和“人”(主观)的因素,由此,建构的社会背景就是“阅读环境”。

客观的因素:读什么书?是在什么时间读?时间、地点、天气、气候、情境、是否被打扰等因素;
主观的因素:读书人的心境、心情、情绪、兴趣、认识、理解、需求、动机、态度等因素;
这些都将会对“阅读”的“质”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是一种互相关联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例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阅读意识、习惯、能力,参差不齐,应该就是和家庭为孩子创造的阅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在阅读本书之前,你有没有为学生创设过“阅读环境”?试描述。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有为学生创设过“阅读环境”。

例如:
1、给读书多的孩子奖励读书笔记本,并写有老师寄语或简单而有意义的图画等。

2、课前两分钟学生讲故事、教师读励志故事,其目的是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资源共享,并分享阅读心得,以疏通语言文字在孩子内心的流动与深化。

3、以班内“家庭阅读环境”比较“优越”的学生为主角,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简易的“荐书会”,化为其他众多来自于“不读书”家庭孩子的“阅读动机”,以点带面,调动一部分乃至更多的同学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

4、带着班内“后进生”走进阅读,通过分享心得,引导孩子找到心灵栖息的归宿感,指导孩子选书和阅读的方法。

不知这些可否算得上是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只不过是非常“想当然”,是一种非常随意的创设,凭借的只是自己的直觉,没有“理
论依据”,没有“成功经验”的借鉴,那时也并不知道“阅读环境”这一概念。

通过阅读“前言”部分,我发现在“阅读环境”打造方面,我注重的太多的是“精神”领域的思考,其实还可以在阅读经验、方法技巧方面、阅读兴趣方面给予孩子帮助,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言:如果我们期望更有技巧的帮助人们——特别是孩子——成为深爱阅读的读者,当然一定要深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阅读环境。

在我的“阅读环境”的创设之历程来看,我更多的是依赖“学生”,学习“学生”,但是“尽管如此,孩子们终究还是得依赖大人的丰富阅读经验,去学习其中的诸多技巧,品味其中的艺术。

”可见,大人的经验在“阅读环境”的打造中是最具指导意义和关键的因素。

谈到技巧,我想到了白丁老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所使用的(魔术)小妙招:
方法一:给孩子读故事。

方法二:把书作为奖品送给孩子。

方法三: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

…………
可见,老师需做个有心人,学会在生活中捕捉细节,将“阅读教育”做成一门艺术!
◆问题2.请试着把“阅读循环”示意图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用语言表达出来。

谈到对“阅读循环”的理解,我想首先谈谈读这本书让我产生的对“阅读”这一观念的新的理解。

过去,阅读在我看来只是局限于“读书——理解——思考——感悟——表达”等等,充其量是“眼到、口到、心到”,有眼睛对文字的浏览、对内容的了解;有心灵对文字所载负的思想的吸收;有大脑对“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言语智慧的领会等,其他的,我真的没想过还有什么也可列为“阅读”范畴的,作者说:“在这里,我特别将‘阅读’两个字加上引号,主要是希望强调这一观念:阅读可不仅仅是让眼睛扫过文字而已,从前面所提到的‘阅读循环’概念中,我们知道,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包括了许多活动,将书里的文字装进脑袋,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当我读到书中这段文字时,感觉作者所言的“很多人总以为,只要认识了书里头的所有字,就是一次成功的阅读经验了。

”,我便是其中的的对“阅读”理解狭隘的一员,从中明白“阅读”中包含的诸多活动,并懂得“对于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孩子而言,我们能帮助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依循着孩子在阅读循环中的进展,随时去肯定他们完成的每一个步骤。


8月30日,在蓝山咖啡老师组织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的第一次读书会——集中讨论中,我看到不凋零的玫瑰有讲到《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老师推荐的书单中的书籍都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我就突然很想读读这本书,对书单内容很想一探究竟,于是我就在当当拍下了这本书,买来后细细读之,那种“猎奇心”被满足的感觉,真好!此次读贴结束了,新的阅读有开始了——《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读完了,我又开始很想读读雷夫老师在书单中列出的书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