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区域和区域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综合地形、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下列区域特征与对应的主要形成原因连线,正确的是()
A. 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大气环流
B. 庐山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海陆位置
C.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地面状况
D.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大气环流
【答案】C
【解析】
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主要与其纬度位置有关;庐山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与其地形地势即地面状况有关;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与其盆地地形即地面状况有关;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与其海拔高即地面状况有关,据此选C。

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

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读图判断,甲是盆地地形,四周多山地。

乙是海岛,中部以山地地形为主,①对。

甲是沙漠气候为主,乙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②错。

甲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交通线主要沿山麓地带分布,交通不便。

乙是海岛,与外界联系主要是海运,与大陆联系不如陆地地区方便,也是交通不便,③对。

甲乙两地开发晚,经济落后,产业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④对。

甲水资源短缺,乙水资源充足,⑤错。

所以A、B、D错。

选C对。

选择题
读图,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都属于现代型
B. 两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
C. 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
D. 两国工业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
【2】造成两国阴影区气候分布面积差异的原因是( )
①夏季风受地形的影响:甲国比乙国显著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国比甲国小
③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乙国比甲国大④国土面积:甲国比乙国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
【1】B
【2】C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的国家。

【1】根据图示的轮廓判断,甲为澳大利亚,乙为美国,澳大利亚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地区,D错误。

【2】图示两地区的阴影部分表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由于澳大利亚东部受大分水岭的阻隔,故分布面积较小。

且乙地区受强大的墨西哥湾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填空题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区域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 区域有一定的范围
B. 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
C. 区域的划分多种多样
D. 区域相互之间没有联系
【2】下列区域的划分指标是自然要素的是()
A. 河北省
B. 内蒙古自治区
C. 辽中南工业区
D. 黄土高原地区
【答案】
【1】A
【2】D
【解析】
【1】区域之间的界线可能是模糊的、也可能是明确的,但区域都有一定的范围;区域的划分可依据单一指标,也可依据多个指标;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

据此分析选A。

【2】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属于行政区,辽中南工业区是按人文因素划分的;黄土高原地区是按自然因素划分的地理区域,选D。

区域的划分可依据单一指标,也可依据多个指标;区域的划分是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区域虽然是人为划分的,然而,其划分基础是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性,因此客观上也存在;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区域之间的界线可能是模糊的、也可能是明确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而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

综合题
人们在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时,常用到区域概念。

中国许多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也体现出区域概念。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
②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或界线
③区域范围有大小、区域级别有层次
④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不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性()
A. 相似差异
B. 绝对一致相似
C. 差异整体
D. 地带非地带
【答案】
【1】B
【2】A
【解析】
试题
【1】区域可以按单一指标来划分,也可以按综合指标划分,①错。

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或界线,②对。

区域范围有大小、区域级别有层次,③对。

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④错。

B对。

【2】根据所学课本知识,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似性。

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A对。

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往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差逐渐变小
B. 气候的海洋性越来越强
C. 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D. 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
【2】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律是()
A. 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B. 由赤道向两极的变化
C. 非地带性
D. 垂直地带性
【答案】
【1】B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的气候和自然带分布。

【1】传统民居的墙体厚薄主要受气候影响,墙厚利于防寒保暖,墙薄利于通风透气。

自东向西民居的墙体厚度加大,为了冬季保暖,说明气候大陆性增强,而海洋性减弱。

【2】由英国南部向俄罗斯西部的自然带变化呈东西方向有规律递变,为干湿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

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选择题
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类型、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如下图)。

其主要目的是()
A. 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 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 节省建筑材料
D. 便于行人避雨、遮阳
【2】我国的蒙古族人民摸索出了“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蒙古包迁徙原则。

下列叙述中,与这些迁徙原则主要成因相吻合的有()
①“春洼”—大风
②“夏岗”—洪水
③“秋平”—大风
④“冬阳”—低温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
【1】D
【2】A
【解析】
【1】东南沿海地区降水较多,骑楼的主要目的是便于行人避雨、遮阳。

【2】我国的蒙古族人民摸索出了“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蒙古包迁徙原则,下列叙述中,与这些迁徙原则主要成因相吻合的有“春洼”—大风、“冬阳”—低温。

选择题
新疆某中学学生暑假去旅游,这是该学生旅游日记中的一段话:河道形成“井”字形,有河有街必有桥,因桥成市,因桥成街,桥桥相望,
桥桥相连……读“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学生去旅游的地区是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我国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肉类,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造成腌制品“南肉北素”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南北气候差异
B. 南北物产差异
C. 饮食习惯不同
D. 食用盐种类不同
【答案】
【1】C
【2】A
【解析】
试题
【1】“河道形成“井”字形,有河有街必有桥,因桥成市,因桥成街,桥桥相望,桥桥相连”,说明旅游地河网密布,应是我国的江南水乡。

选C正确。

【2】南方水热条件充足,一年四季可种蔬菜,不缺菜;北方冬季寒冷,土地结冻,冬季不产菜,腌制菜品利于储存;“南肉北素”主要是南北方气候差异产生的,而物产的差异、饮食习惯的不同都是气候差异的结果;与使用盐类无关。

选A正确。

选择题
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壤不同
B. 热量不同
C. 降水量不同
D. 地形不同
【2】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⑤⑥⑦⑧
D. ②④⑦⑧
【答案】
【1】B
【2】B
【解析】
【1】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不同,结合图示,两地分别为东北三江平原地区、长江流域,两地的纬度高低不同,故导致了其热量的差异和种植制度的差异,选B。

【2】乙图表示长三角地区,该地区的自然土壤为红壤,由于长期发展水稻种植业,故其耕作土壤为水稻土,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耕地类型可分为水田和旱地,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而不是旱作农业,;长三角工业区为我国著名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据此分析结合选项选B。

农业区位因素:
选择题
读“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A. 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
B. 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
C. 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
D. 北方水土资源搭配更佳【2】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两地()
A. 河流和湖泊数量差异大
B. 年降水总量差异大
C. 植被覆盖率差异大
D. 年蒸发总量差异大
【答案】
【1】D
【2】B
【解析】
试题
【1】北方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不足,水土资源搭配不佳;南方人口比重大于北方,我国的人口重心在南方;南方耕地比重小于北方,耕地面积小;南方人均耕地=35.9/54.7=0.66,北方人均耕地=64.1/45.3=1.42,所以南方的人均耕地不到北方的1/2。

选D正确。

【2】我国是季风气候,南方纬度低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多;北方纬度高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时间短,降水量少。

选B正确。

选择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

下图是“某年我国
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
B. 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 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 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2】比较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B. 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 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 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
【答案】
【1】D
【2】B
【解析】
【1】我国东部地区位于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早,开放历史悠久。

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西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东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据此选D。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三大经济地带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且东部第一产业占比最小,仅占16%,据此选B。

选择题
综合地形、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据此回答下题。

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A. 东部季风区——终年高温多雨
B. 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C.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
D. 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
【答案】B
【解析】
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青藏高寒区因为地势高,气候寒冷,整体呈现出“高”和“寒”的特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呈现全年较为干旱的特点,伏旱是7、8月份长江流域的特征;青藏高寒区呈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的特点,整体特征是高、寒,冰川纵横只是局部特征,据此分析选B。

填空题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生产活动。

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②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小
③人类活动逐渐减弱,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减少
④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到少再到较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由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面积、人口比重都递减;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是由多到少;人类活动逐渐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小。

据此分析选A。

选择题
读“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将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导向F,代表的是()
A. 原料依托型
B. 劳动力依托型
C. 市场依托型
D. 动力依托型【2】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
①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的工业部门
③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④完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
【1】C
【2】D
【解析】
【1】读图,西部最初是以资源为主导因素,未来以F为主导因素的相关因素有资源、信息、品牌、科技、人才等,所以F不是原料,A 错。

人才是F的辅助因素,F不是劳动力依托型,B错。

动力依托型主要是有色金属冶炼等,与品牌、信息关系不大,D错。

只有市场依托型,需要及时把握信息,树立品牌,依靠科技、人才发展,C对。

【2】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是由资源依托型转向市场依托型。

读图,二者之间的转变条件不是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①错。

据图示关系链条也可以推知不是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产值的工业部门,②错。

图中可看到条件是生态保护,所以需要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③对。

完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各类产业的保障性条件,④对。

据此分析选D。

据图示信息可以推知,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是由资源依托型转
向市场依托型。

结合所学可知,保护生态环境、依靠科技人才发展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导向。

选择题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Ⅰ、Ⅰ、Ⅰ)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A. 地形条件不同
B. 水热条件不同
C. 土壤条件不同
D. 光照条件不同
【2】图示Ⅰ、Ⅰ、Ⅰ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A. 土壤与植被
B. 水文与植被
C. 地形与气候
D. 地形与水文
【答案】
【1】B
【2】C
【解析】图中地理界线P是800mm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
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水热条件不同。

三自然区大致是季风区、非季风区、青藏高寒气候区,划分依据主要是地形、气候。

【1】地理界线P是800mm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水热条件不同,B对。

两侧地形、土壤条件、光照条件差异不大,不是主要原因,A、C、D错。

【2】图示Ⅰ是季风气候区,Ⅰ是非季风气候区,Ⅰ是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是高寒气候区,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地形与气候,C对。

季风气候区内的土壤、植被、水文都有差异,不是划分自然区的依据,A、B、D错。

选择题
图为《中国国家地理》的秋色专辑插图。

卷首语中写道“在策划这期秋色专辑时,我们选择了4条不同路线,按照所处位置不同,我们称其为‘东线’、‘中线’、‘西线’、‘北纬35°线’。

”据此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相对于合肥,广州的秋天来的更早
B.西线中,阿勒泰到拉萨秋色来得逐渐变晚
C.中线比较平直,主要是沿线地形比较平坦
D.水稻在包头附近河套平原的生长周期要比五指山地区长【2】造成各地秋色开始早晚的原因,正确的说法是()A.距海远近差异形成了从喀喇昆仑山口到连云港的秋天早晚B.海拔高低差异造成从包头到五指山秋天脚步的节奏C.阿勒泰入秋日比叶城提前主要是因为纬度影响
D.洋流的影响使烟台到广州的各地的秋季开始时间越来越晚
【答案】
【1】D
【2】C
【解析】
试题分析:
【1】相对于合肥,广州纬度位置较低,的秋天来的更晚,A错;西线中,阿勒泰到拉萨,沿途经过青藏高原,秋色来得逐渐变晚是不对的,B错;中线沿线地形有高原、盆地、山地等,故C错误;河套平原纬度较高,热量较少,水稻生长周期较长,五指山纬度低,水稻生长周期较短,故选D。

【2】秋天早晚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不是水分,因此和距海远近无关,故A错;从包头到五指山秋天脚步的节奏主要由纬度位置(热量)来决定,不是地形,故B错;烟台到广州的各地的秋季开始时间越来越晚,也是因为纬度位置(热量)不同造成的,并不是洋流,故D 错;故选C。

选择题
大陆度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

数值越大,表明受大陆影响越大。

读“我国东部主要地点大陆度比较表”,回答下列各题。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大陆度较高地区的共性特征中表现最显著的是()
A. 纬度较高
B. 距海较远
C. 气温年较差较大
D. 地势较高
【2】与其他地点气候类型有明显区别的是()
A. 哈尔滨
B. 南京
C. 基隆
D. 广州
【3】从理论上讲,表中地点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季节最长的最可能是()
A. 三明
B. 马祖
C. 基隆
D. 广州
【答案】
【1】C
【2】A
【3】D
【解析】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大陆度较高地区有哈尔滨、南京、永州、桂林、三明等,桂林纬度低,几地距海都相对较远但远近不一,但几个地点的气温年较差都比较大,属于其最为显著的共性特征,据此选C。

【2】表格中各地中唯有哈尔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他各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选A。

【3】从理论上讲,表格中广州纬度最低,且位于沿海,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气温高,生长期最长,选D。

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①人才缺乏②交通落后③资源短缺④外商投资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下列措施中,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
A. 加大铁路建设力度
B.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C.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D.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答案】
【1】C
【2】B
【解析】试题分析:
【1】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人才缺乏、交通落后、外商投资少,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所以B正确。

选择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

下图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和“部分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从侧面反映出形成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 土壤和植被
B. 气候和地形
C. 水文和土壤
D. 植被和水文
【2】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完全重合
B. 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 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 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答案】
【1】B
【2】D
【解析】
试题
【1】陕北地区气候干旱,地形垂直差异显著,形成该地传统民居窑洞;南方地区降水充足,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形成江南水乡式的传统民居;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骆驼是适应该地气候的动物品种;青藏
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牦牛是适应该地高海拔和寒冷气候的动物品种。

因此,图中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从侧面反映出形成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形。

【2】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划分基础是气候和地形,而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经济发展状况,二者不重合;三大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的面积最大,东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城市化水平最高。

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 区域具有相同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
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 发展水平
B. 生活特点
C. 发展方向
D. 发展条件
【答案】
【1】【1】B
【2】【2】C
【解析】该示意图没有表示出区域的形状,边界也是相对的,也没有划分下一级区域。

该图反映了干湿地区对农业发展方向的影响。

选择题
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

结合“中国政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A. 此地区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
B. 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 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 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2】丁省与丙省相比()
A. 劳动力资源丰富
B. 陆路交通便捷
C. 第一产业比重小
D. 第三产业比重小
【答案】
【1】A
【2】D
【解析】
【1】乙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此地区长期发展水稻种植业,培育出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区域人口稠密,但耕地较少且较为分散;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中水田所占比重大,据此分析选A。

【2】图中显示,丁—青海,高寒地区,人口少,交通不便,产业以畜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经济欠发达,但矿产资源和太阳能丰富;丙—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故为我国历代的发达省份,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据此选D。

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说出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的异同点。

(3)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4)我国目前的四座核电站,一是长江三角洲的秦山核电站,一座是江苏的田湾核电站,另两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并未建设核电站,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

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相同点:两地都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都以平原为主,都属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不同点: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比较肥沃,但矿产资源贫乏。

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的中温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盐碱化较严重;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3)
(4)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本地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站建设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

【解析】
(1)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含流量、含沙量、汛期、冰期等。

黄河和长江两河相比,其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表现在黄河的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

长江的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相同点是二者的位置、地形、气候等。

不同点是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比较肥沃,但矿产资源贫乏。

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的中温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盐碱化较严重;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3)两三角洲农业生产的不同表现在二者的纬度不同,水热条件不同,种植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不同、耕地类型也有比较大的差异。

(4)核电站适用于常规能源缺乏但又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本地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站建设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