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课件04 《曹刿论战》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文言文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庄公
曹刿
“战则请从”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内容上:表现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和勇敢。结构上:自然过渡到下文战争过程中实战经验的描述。
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体现了曹刿的什么政治主张?
“忠之属也”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政治主张:取信于民是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如何划分句子节奏
序号
类别
示例
①
把握语气助词的读法。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也”、“矣(已)”、“焉”、“耳(尔)”“乎”、“哉”、“耶(邪)”、“欤(与)”、“夫”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一反问句式,应读出乡人反对、劝告的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应读出坚定的信念,慷慨激昂的语气。
“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庄公之“鄙”,不懂军事。
合作探究
曹刿的解释有哪几层意思?
第一层解释攻击的原因。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第二层解释追击的原因。说明了他“下 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由于“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看到敌人“辙乱” “旗靡”才追击。
故事背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军队。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侵犯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指鲁庄公,鲁国君主。
四、单元目标:【语言目标】1.在结合课下注释的基础上,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积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以达到疏通文义,能用现代文讲述英雄故事;2.选取心目中的真英雄,推荐使用“三叠式”结构手法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推荐词,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思维目标】1.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表达方式、文体等特点,训练学生聚合思维和概括能力;2. 通过运用创意表达、“三叠式”结构手法历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价值目标】1. 培养学生胸怀家国的真英雄情感。2. 学习古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通过创意表达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五、单元情境:校园电视台要制作一期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历史群星闪耀时》,纪录片希望由一隅的灿烂星空关照到整个中华历史长河,关照到由古至今流淌在每个仁人志士血液中的爱国情怀,关照到他们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这些也是当今中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元整体设计应该走向的纵深处。
点我放课文朗读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强鲁弱,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史称“长勺之战”。本文就是从鲁国的角度论述这场战争的。
②
把握特殊句式的读法。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读出陈述的语气)何以战?(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以何战”,强调突出作战的条件,因此要重读“何”字。)
③
联想想象,丰富画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妻、妾、客的问答时,语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想象人物之间对话时的情景,结合人物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用不同的语调、语气把人物不同的神情和内心世界读出来:问妻较和,妻答是爱;问妾较严,妾答是怕;问客较傲,客答是谄。联想和想象让诵读更具画面感。
②
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之后,应当停顿;常见的句首发语词有:“盖”“凡”“夫”“若夫”“诚宜”“然则”“至若”“何尝”等;常见的关联词及句首表总结性的词语有“因”“故”“且”“虽”“而”“是故”“于是”“遂”“是以”“则”等。
夫/战,勇气也。 诚宜/开张/圣听 盖/追先帝之殊遇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击鼓进军。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
大败。
驱车追赶。
(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赶齐军。
曹 刿 论 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概括第一段内容。
第一段:写战前准备
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第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作战的先决条件。
合作探究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合作探究
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曹刿什么精神?
原因:①齐师伐我,公将战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精神:鲁国并没有作战准备,仓促应战。曹刿身份卑微,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他把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这正显示出他的“鄙”,未能“远谋”。
庄公认为作战前需作哪些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用原文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已经。
鼓起。
第二次。
穷尽。
推测,估计。
埋伏。
倒下。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概括第二段内容。
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合作探究
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
对比
表现曹刿机敏、持重
鲁庄公
曹刿
概括第三段内容。
第三段: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按照诚心处理。”
使信服。
赐福,保佑。
指诉讼事件。
明察。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类。
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跟随。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合作探究
曹刿对庄公作战条件的两个否定和一个肯定,说明了什么?
曹刿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上具有远见卓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指曹刿。
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④
读出感情。
在诵读《出师表》时,要明确这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读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
如何读出恰当的语气
合作探究
概括这两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b.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爱国与远谋之星:《曹刿论战》
(1)了解《左传》的文化常识,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把握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目标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③
成分省略的地方要停顿。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与/坐谈
④
“古二今一”词语中间要停顿。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今/天下三分 今齐地/方千里
⑤
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⑥
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 Nhomakorabea道:“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历史|英雄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上)
家国担当
一、文体: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二、主旨:①《曹刿论战》:战争中要正确的利用战略部署来打败敌人,主要表达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论,表现出曹刿的爱国与远谋;②《邹忌讽齐王纳谏》:引类譬喻的婉转讽劝,表现了邹忌的理性善劝和齐威王的从善如流;③《陈涉世家》:反抗苛政的起义壮举,明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④《出师表》: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三、核心任务:给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历史群星闪耀时》栏目组写一篇推荐词,推荐使用“三叠式”结构艺术手法,创意表达,推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学习资源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
《左传》《战国策》《史记》《太史公自序》《诫子书》〈《三顾茅庐》选段〉周德福《文言诵读中的讲解》等网络资源
课文资源
补充资源
诵读指导
序号
类别
示例
①
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惧/有伏焉 益州/疲弊 愚/以为/营中之事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凭、靠。
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指安身。
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
独自享有。
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遍及,普遍。
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虚夸,夸大。
实情。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庄公
曹刿
“战则请从”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内容上:表现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和勇敢。结构上:自然过渡到下文战争过程中实战经验的描述。
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体现了曹刿的什么政治主张?
“忠之属也”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政治主张:取信于民是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如何划分句子节奏
序号
类别
示例
①
把握语气助词的读法。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也”、“矣(已)”、“焉”、“耳(尔)”“乎”、“哉”、“耶(邪)”、“欤(与)”、“夫”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一反问句式,应读出乡人反对、劝告的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应读出坚定的信念,慷慨激昂的语气。
“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庄公之“鄙”,不懂军事。
合作探究
曹刿的解释有哪几层意思?
第一层解释攻击的原因。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第二层解释追击的原因。说明了他“下 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由于“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看到敌人“辙乱” “旗靡”才追击。
故事背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军队。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侵犯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指鲁庄公,鲁国君主。
四、单元目标:【语言目标】1.在结合课下注释的基础上,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积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以达到疏通文义,能用现代文讲述英雄故事;2.选取心目中的真英雄,推荐使用“三叠式”结构手法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推荐词,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思维目标】1.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表达方式、文体等特点,训练学生聚合思维和概括能力;2. 通过运用创意表达、“三叠式”结构手法历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价值目标】1. 培养学生胸怀家国的真英雄情感。2. 学习古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通过创意表达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五、单元情境:校园电视台要制作一期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历史群星闪耀时》,纪录片希望由一隅的灿烂星空关照到整个中华历史长河,关照到由古至今流淌在每个仁人志士血液中的爱国情怀,关照到他们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这些也是当今中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元整体设计应该走向的纵深处。
点我放课文朗读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强鲁弱,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史称“长勺之战”。本文就是从鲁国的角度论述这场战争的。
②
把握特殊句式的读法。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读出陈述的语气)何以战?(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以何战”,强调突出作战的条件,因此要重读“何”字。)
③
联想想象,丰富画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妻、妾、客的问答时,语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想象人物之间对话时的情景,结合人物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用不同的语调、语气把人物不同的神情和内心世界读出来:问妻较和,妻答是爱;问妾较严,妾答是怕;问客较傲,客答是谄。联想和想象让诵读更具画面感。
②
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之后,应当停顿;常见的句首发语词有:“盖”“凡”“夫”“若夫”“诚宜”“然则”“至若”“何尝”等;常见的关联词及句首表总结性的词语有“因”“故”“且”“虽”“而”“是故”“于是”“遂”“是以”“则”等。
夫/战,勇气也。 诚宜/开张/圣听 盖/追先帝之殊遇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击鼓进军。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
大败。
驱车追赶。
(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赶齐军。
曹 刿 论 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概括第一段内容。
第一段:写战前准备
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第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作战的先决条件。
合作探究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合作探究
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曹刿什么精神?
原因:①齐师伐我,公将战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精神:鲁国并没有作战准备,仓促应战。曹刿身份卑微,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他把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这正显示出他的“鄙”,未能“远谋”。
庄公认为作战前需作哪些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用原文回答)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已经。
鼓起。
第二次。
穷尽。
推测,估计。
埋伏。
倒下。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概括第二段内容。
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合作探究
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
对比
表现曹刿机敏、持重
鲁庄公
曹刿
概括第三段内容。
第三段: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按照诚心处理。”
使信服。
赐福,保佑。
指诉讼事件。
明察。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类。
曹刿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跟随。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合作探究
曹刿对庄公作战条件的两个否定和一个肯定,说明了什么?
曹刿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上具有远见卓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指曹刿。
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④
读出感情。
在诵读《出师表》时,要明确这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读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
如何读出恰当的语气
合作探究
概括这两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b.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爱国与远谋之星:《曹刿论战》
(1)了解《左传》的文化常识,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把握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目标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③
成分省略的地方要停顿。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与/坐谈
④
“古二今一”词语中间要停顿。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今/天下三分 今齐地/方千里
⑤
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⑥
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 Nhomakorabea道:“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历史|英雄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上)
家国担当
一、文体: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二、主旨:①《曹刿论战》:战争中要正确的利用战略部署来打败敌人,主要表达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论,表现出曹刿的爱国与远谋;②《邹忌讽齐王纳谏》:引类譬喻的婉转讽劝,表现了邹忌的理性善劝和齐威王的从善如流;③《陈涉世家》:反抗苛政的起义壮举,明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④《出师表》: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三、核心任务:给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历史群星闪耀时》栏目组写一篇推荐词,推荐使用“三叠式”结构艺术手法,创意表达,推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学习资源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
《左传》《战国策》《史记》《太史公自序》《诫子书》〈《三顾茅庐》选段〉周德福《文言诵读中的讲解》等网络资源
课文资源
补充资源
诵读指导
序号
类别
示例
①
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惧/有伏焉 益州/疲弊 愚/以为/营中之事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凭、靠。
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指安身。
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
独自享有。
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遍及,普遍。
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虚夸,夸大。
实情。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