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学得贵师,亦得贵友。

如今的教师对教案应该都不陌生。

教案更有利于课时或课题为单位。

在写教案时你一般会选择什么方法呢?以下由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篇1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

本课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最后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在教学时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1)分一分,说一说,引入除法算式。

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参与帮助小熊猫分竹子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且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一说,怎么分的,然后问学生向这种平均分的问题能不能直接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呢?之后,板书课题“除法”。

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了规律,理解了除法的含义,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

同时也了解了学习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与写法。

在平均分后,启发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绍除号,交给学生除号的写法要求: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上下面各画一点,两点要圆并且对齐。

之后让大家共同举手来写一写,这样有利于规范学生的书写。

然后启发学生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把算式读出来。

学生在根据例5独立写除法算式的过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
式的读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了对除法的认识。

(3)、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自己的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吧!快动脑筋想一想,看谁能先举出例子来?我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并举出例子,让自己的同桌来解决问题。

课堂中,我发现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适时点拨,让学生们比较这几天所学的除法问题和它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平均分”的问题就是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这时不少学生举起了手,我让几个学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也纷纷举手。

然后,学生们同桌合作,举出了不少问题,并耐心的解决了它。

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不仅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了除法,也培养了学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激起了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的还不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努力,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还学生们一片天空,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认真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篇2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学习中我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以学生为主体,
我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

力求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篇3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数学教学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比如通过学生分春游食品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

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练习本,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

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练习本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分。

这说明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设计是通过分食品重点理解平均分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操作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均分,发现多种方法。

学生通过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5份,找到了几种分法,并选择出最好的方法。

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的基础上,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
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篇4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教材安排了四个例题,先通过例4引入这种分法。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另一种分法。

然后通过例5的图画说明具体分的过程,并说明这种分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再通过例6用圈一圈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分的方法。

最后通过例7过渡到“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计算”。

着重指出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有4个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

这里还注意用图表示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种分法的含义,在教科书的“做一做”和练习中加强了实际操作。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例4~例7,完成练习十三中的第1~5题。

2.一般来讲,学生对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两种分法容易混淆。

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每一种分法,然后再进行对比和区分。

在开始教学新的分法时,要着重通过实例说明这种分法,不要急于与前一种分法对比,以免造成混乱。

3.第43页例4的教法与第40页例1的教法基本相同,只是要强调这种分法是已知每份是多少,求能分成几份。

4.教学例5时,可以把例题的插图制成教具或用实物演示(也可以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

教师先叙述题意,再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确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

教师边说边用一只手拿2个
桃,另一只手拿1个盘子,把2个桃放在盘子里;然后再继续分。

通过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的方法。

然后再向学生指出,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计算。

接着再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是商。

还可以向学生提问“6÷2=3”表示什么意思?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

最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把第43页上分桃的图看明白。

教学时,还要注意,这里还不是正式讲“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因此,算式中的单位名称暂时不要提。

然后,可以让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每次分完小棒,把算式写出来,还要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5.教学例6时,可以把例题中的图改为在绒板上贴图,边叙述题意、边演示。

还可以同时让学生在书上把每2个苹果圈在一个圈里。

接着问学生:一共圈了几个圈?8个苹果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几份?再让学生把算式写完全,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6.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例7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出示题目以后,让学生在书上把每3块圈在一个圈里。

引导学生观察: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一共分成几份,再看12里面有几个3。

然后着重说明,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来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

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

然后,可以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做完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7.“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先动手在书上圈一圈,再写出算式。

然后还可以问学生:12个五角星每4个分成一份,分成了3份,那么12里面有几个4?以加深学生对第二种分法的理解。

8.关于练习十三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可以引导学生想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带领学生在□里填上数。

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2题,学生摆完并填出得数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
所表示的意思。

第3题,要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动手圈一圈,再结合图意在□里填数。

第4题,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的理解。

第5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应用题。

这样的题较一般的求减数的应用题难一些,还容易与除法题混淆,要让学生动脑筋思考。

第6*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用的,不作为共同要求。

其答案是:10÷2=5 10÷5=2 10÷10=1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教科书先通过例1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接着通过例2的图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例3用一幅集合图来表示这种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这种分法的正确表象,然后说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分法,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都安排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

然后,再要求学生说出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和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除的观念。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除法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的基础,同时又是后面学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在学生提问题时,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可以是加法的、可以是减法的、也可以是除法的,从现在开始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除法
新课标指出: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

让学生利用10支铅笔代替10个竹笋,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充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分法。

三、借助生活经验,强化操作与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再通过有效的利用已经得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或者动手画一画等方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抽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意义。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对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分萝卜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拓展: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根小棒平均分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在学生操作时,总感觉组织课堂有些累。

2、由于学生两极分化厉害,有些孩子通过操作才刚刚理解平均分的意思,可是有些孩子不但理解平均的意义,还会用乘法口诀很快说出商。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篇6
《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

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平均分,明白平均分的含义和会平均分是教学的重点。

一、动手操作感受和体验平均分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大熊猫分竹笋的情境。

让学生说说图意,找出相关数学信息,引入问题:10个竹笋,平均分给两只大熊猫,每只大熊猫分几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新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活动中的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

把10个竹笋平均平均分给两只大熊猫,每只大熊猫分几个?要求每个
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实际分分看。

学生摆完后,教师让一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分,学生清楚地知道了分出来的结果,是每只大熊猫分5个。

师生共同总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平均分,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

二、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接下来的环节分桃子的设计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

有的是1个1个的分,有的是2个2个的分,有的是4个4个的分。

然后再让让学生分松果,15个松果平均分给3只松鼠,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

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

接着的练一练,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篇7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用除法来表示,会读写除法算式,认识除号并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体会。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复习了什么叫平均分后出示8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让学生通过1个1个地分,1份1份地分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为教学新课做好铺垫。

在教学例4,例5时,创设了帮大熊猫分竹笋的情景,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竹笋实际操作分一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我又运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的感受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平均分用除法可以表示。

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
介绍了新的符号朋友“除号”,以及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和除法算式的意义。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读一读、分一分操作、说一说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这样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的意义。

我在设计练习题时,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每个孩子都有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心理强的特点,于是我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通过创设情境帮大熊猫分竹笋,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整堂课运用丰富多样的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篇8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
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篇9
今天是一周一次的校本研究时间,今天轮到我上公开课,我准备的是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这一节课。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带领学生认识除号、被除数、除数、商;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列除法算式,并且理解除法的意义。

上课流程:首先,我带领学生通过手势复习乘法口诀、快速算表内乘法以及平均分。

然后进入新内容学习。

通过两个例题,让学生认识了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并且会读除法算式以及通过一些习题列除法算式。

在列算式的过程中渗透除法算式的意义,反复练习,让学生全部掌握。

课后,数学教研组的老师都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老师们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教具准备的简单多样,很好的帮助到课堂学习。

3、师生互动充分,很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每个训练环节训练的不够充分。

2、学生对于除法的意义理解不够透彻,训练有点少。

3、时间把握的不够准确,提前10分钟讲完。

同事们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感觉二年级数学虽然知识简单,但教起来却不简单,需要提前预设好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法,还有怎么把简单的内容深入浅出得让学生学会理解到位,这都需要老师充分备课,精准把握教材重点内容,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这也是教研的意义所在吧!
初步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篇10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①、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书上的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

我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发现,他们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

因此为我直接由平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②解决如何"平均分"
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

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

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