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共需作业习题及答案(最终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共需作业习题及答案(最终定
稿)
第一篇: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共需作业习题及答案2014东林共需作业
1、简答著作权人有的著作财产权。
答:
1、指著作权人自己使用或授权他人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而获得经济收益的权利。
如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信息络传播权。
有以下几个特点a有保护期的限制,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b往往涉及著作人身权c、受到法律的专门限制。
如合同的使用法定许可等。
D受地域的限制。
E可以转让继承或放弃。
2、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人们常称实用新型为小发明。
在我国现行的专利法中,实用新型和发明都是专利法保护的对象,它们都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实际上,这两种专利又有许多的不同,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实用新型的创造性低于发明
我国专利法对申请发明专利的要求是,同申请日以前的已有技术相比,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着进步;而对实用新型的要求是,与申请日以前的已有技术相比,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对发明强调了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着进步,而对实用新型只提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显然,发明的创造性程度要高于实用新型。
(2)实用新型所包含的范围小于发明
由于发明是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所以,发明可以是产品发明,又可以是方法发明,还可以是改进发明。
仅在产品发明中,又可以是定形产品发明或不定形产品发明。
而且,除专利法有特别规定以外,任何发明都可以依法获得专利权。
但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权的范围则要窄得多,它仅限于产品的形状、构成
或者其组合所提出的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这样,各种制造方法就不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同时,与形状、构造或其组合无关的产品也不可能有实用新型产生。
因此,实用新型的范围比发明狭窄得多,仅仅限于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组合有关的革新设计。
(3)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短于发明
我国专利法明文规定,对于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为10年,自申请日起计算。
而发明专利的保护期规定为20年。
相比之下,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比发明专利的保护期要短得多。
这是由于在一般情况下,实用新型比发明的创造过程要简单、容易,发挥效益的时间也短得多。
所以,法律对它的保护期的规定相应也短些。
(4)实用新型专利的审批过程比发明专利简单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局收到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后,经初步审查认为符合专利法要求的,不再进行实质审查,即可公告,并通知申请人,发给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而对发明专利,则必须经过实质审查,无论是审查的手续和时间都要比实用新型复杂得多,长得多
3、什么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答: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广义来讲,任何能够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的机密运营信息都是商业秘密。
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要认定为商业秘密,必须具有下列特性:
1、秘密性
2、经济型
3、实用性
4、保护性
4.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I-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行为
二、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行为
三、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这种标识的行为
四、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五、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除上述四种侵权行为外,给他人的商标专用权造成损害的都可以归于这一类。
《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0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商标法第52条第5项所称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1、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
2、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第二篇:2014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作业2
7.何谓虚工作?如何正确使用?
答:虚工作是既无工作内容,也不需要时间和资源,仅仅是为使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正确表达而虚设的工作。
虚工作一般用虚箭线(或实箭线下边标出持续时间为0)表示,虚工作在双代号网络图中既可以将应该连接的工作连接起来,又能够将不应该连接的工作断开。
8、双代号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有哪些?如何计算?
答: 1.双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及其含义
双代号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分为如下3类:
(1)工作的时间参数
①工作的持续时间(Di-j),指完成该工作所需的工作时间。
②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ESi-j),指该工作最早可能开始工作的时间。
③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EFi-j),指该工作最早可能完成的时间。
④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LSi-j),指在不影响工期的前提下,该工作最迟必须开始工作的时间。
⑤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LFi-j),指在不影响工期的前提下,该工作最迟必须完成的时间。
⑥工作的总时差(TFi-j),指在不影响工期的前提下,该工作所具有的最大机动时间。
⑦工作的自由时差(FFi-j),指在不影响紧后
工作最早开始时间的前提下,该工作所具有的机动时间。
(2)节点的时间参数
①节点的最早时间(ETi),指节点(也称为事件)的最早可能发生时间。
②节点的最迟时间(LTi),指在不影响工期的前提下,节点的最迟发生时间。
(3)网络计划的工期
①计算工期(T c),指通过计算求得的网络计划的工期。
②计划工期(Tp),指完成网络计划的计划(打算)工期。
③要求工期(Tr),指合同规定或业主要求、企业上级要求的工期。
2.按工作计算法计算时间参数
(1)工作时间参数与工期的计算公式
在网络计划中,各项工作的持续时间(Di-j)可以通过第2章1.2节讲述的方法确定。
这里讲述的网络计划工作时间参数的计算,是指对每项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最早完成时间、最迟开始时间、最迟完成时间。
总时差、自由时差等时间参数的计算。
对网络计则工期的计算(确定)是指对计算工期、计划工期的计算(确定)。
①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ESi-j)。
对于无紧前工作的工作,通常令其最早开始时间等于零,有紧前丁作的丁作,其最早开始时间等于所有紧前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的最大值,即
当i=l时ESi-j=0
当i≠1时ESi-j=max{ EFh-i}
式中,i=1表示该工作的开始节点为网络计划的起点节点;工作h—i代表本工作i—j所有的紧前工作(下同)。
②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EF i-j)。
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等于本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与持续时间之和,即
EF i-j=ES i-j十D i-j
③网络计划的工期。
a.计算工期(Tc)。
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等于所有无紧后工作的
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的最大值,即
Tc=max{EFi-n}
式中,n表示网络计划的终点节点(下同)。
b.计划工期(TP)。
网络计划的计划工期要分两种情况确定,即当工期无要求时,可令
Tp=Tc
当工期有要求时,令Tp≤Tr
④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LSi-j)。
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等于本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减去本工作的持续时间,即
LS i-j=LF i-j-D i-j
⑤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LF。
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也需要分两种情况计算。
对于i-j)
无紧后工作的工作,其最迟完成时间等于计划工期;而有紧后工作的工作,其最迟完成时间等于所有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小值,即
当j=n时LFi-j=Tp
当j≠n时LF i-j=min{LSj-k}公式中下角标j-k是表示本工作i-j的所有紧后工作(下同)。
⑥工作的总时差(TF。
工作的总时差等于本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与最早开始时间 i-j)
之差,或本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与最早完成时间之差,即
TF i-j =LS i-jEF i-j⑦工作的自由时差(FF。
工作的自由时差也要分两种情况计算。
对于无紧后工作的i-j)
工作,其自由时差等于计划工期减去本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而对于有紧后工作的工作,其自由时差等于所有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的最小值减去本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即
当j=n时FF i-j = TpD7-8=15-5=10
LF6-8=Tp=15
LS6-8=LF6-8D3-7=10-6=4
LF2-6=min{LS6-8}=min{11}=11
LS2-6=LF2-6D4-5=10-4=6
LFl-3=min{LS3-7 ,LS4-5}=min{4,6}=4
LSl-3=LFl-3 =D1-3 =4-2 =2
LFl-2=min{LS2-6 ,LS4-5}=min{3,6}=
3LSl-2=LFl-2 =D1-2=3-3=0
将上述计算结果标注在每项工作上边的LSi-j、LFi-j的位置上。
④工作的总时差的计算。
工作的总时差可以从网络计划的任一部位开始,但为了有规律起见,一般采用从网络计划的起点节点开始自左向右依次计算:
TFl-2=LSl-2ESl-3 =2-0 =2
TF 2-6=LS2-6ES4-5=6-3=3
TF3-7=LS3-7ES6-8=11ES7-8=10-8 =2
将工作的总时差的计算结果标注在每项工作上边的TFi-j的位置上。
⑤工作的自由时差的计算。
工作的自由时差应从网络计划的终点节点开始自右向左依次计算:
FF7-8=Tp-EF7-8=15-13=2
FF6-8=Tp11=11-11=0
FFl-3=min{ES3-7 ,ES4-5}-EFl-3=min{2,3}-2=2-2=0
FFl-2=min{ES2-6,ES 4-5)-EFl-2=min{3,3}-3=3-3=0
将工作的自由时差的计算结果标注在每项工作上边的FFi-j的位置
3.按节点计算法计算时间参数
(1)时间参数计算公式
①节点最早时间(ETi)。
通常令无紧前节点的节点最早时间等于零,而有紧前节点的节点最早时间等于所有紧前节点最早时间与由紧前节点到达本节点之间工作的持续时间之和的最大值,即
当i=1时ETi=0当i≠1时ETi= max{ ETh+Dh-i}
式中,i=l表示该节点为网络计划的起点节点,节点h为节点i的紧前节点,Dh-i为紧前节点与本节点之间工作的持续时间。
②网络计划的工期。
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等于网络计划终点节点的最早时间。
当工期无要求时,可令计划工期等于计算工期;当工期
有要求时,应令计划工期不超过要求工期,即
Tc=ETn
式中,n表示网络计划的终点节点(下同)。
当工期无要求时Tp=Tc当工期有要求时Tp≤Tr③节点的最迟时间(LTi)。
网络计划终点节点的最迟时间等于计划工期;其他节点的最迟时间等于所有紧后节点的最迟时间减去由本节点与紧后节点之间工作的持续时间之差的最小值,即
当i=n时LTi=Tp当i≠n时LTi= min{LTj-Di-j}
式中LTj为本节点i的紧后节点的最迟时间。
④工作最早开始时间、最早完成时间、最迟完成时间、最迟开始时间。
这4个工作的时间参数可以通过对节点时间参数分析得出:
a.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等于本工作的开始节点的最早时间,即
ESi-j=ETi
b.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等于本工作的开始节点最早时间加上本工作的持续时间,即EFi-j=ETi+Di-j
c.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等于本工作的结束节点的最迟时间,即
LFi-j= LTj
d.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等于本工作的结束节点的最迟时间减去本工作的持续时间,即LSi-j=LTj-Di-j(3-34)⑤工作的总时差(TFi-j)。
工作的总时差等于本工作结束节点的最迟时间减去本工作开始节点的最早时间与本工作的持续时间之和的差,即
TFi-j= LTj-(ETi+Di-j)
⑥工作的自由时差(FFi-j)。
工作的自由时差等于紧后工作开始节点的最早时间的最小值减去本工作开始节点的最早时间与本工作的持续时间之和的差,即
FFi-j=min{ ETj}-(ETi+Di-j)式中,ETj,为本工作i-j的紧后工作开始节点的最早时间。
9.何谓工期优化、费用优化、资源优化?
答:(1).工期优化的概念
根据工程施工方案,按照计划中各项工作的逻辑关系编制的网络计划,其计算工期与既定的工期目标相比,如果计算工期长于工期目标(要求工期),就要对计算工期进行调整。
工期优化就是通过压缩计算工期,以达到既定工期目标,或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使工期最短的过程。
(2).费用优化的概念
一项工程的总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
在一定范围内,直接费用随工期的延长而减少,而间接费用则随工期的延长而增加,(3)、资源优化的概念
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所需的人力、材料、机械设备和资金等统称为资源。
完成一项工程计划所需的资源总量是不变的。
资源优化的目标不是减少资源总量,而是通过调整计划中某些工作投入作业的开始时间,使资源分布满足某种要求。
在资源优化中,通常将某项工作在单位时间内所需某种资源数量称为资源强度(用ri-j,表示);将整个计划在某单位时间内所需某种资源数量称为资源需用量(用Qt表示);将在单位时间内可供使用的某种资源的最大数量称为资源限量(用Qa 表示)。
资源优化的内容有“资源有限一工期最短优化”和“工期固定一资源均衡优化”两个方面。
10.简述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其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
答: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指为保证工程项目实现预期的工期目标,对工程项目寿命周期全过程的各项工作时间进行计划、实施、检查、调整等的一系列工作。
1.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准备阶段进度控制、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阶段进度控制。
2.施工准备阶段进度控制包括
1、工程项目施工计划工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2.编制
施工进度计划3.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和资源需用计划4.编制年、季、月、旬
度施工作业计划5.制定施工进度控制工作细则
3.施工阶段进度控制包括
1、施工进度的跟踪检查2.收集、整理和统计有关进度数
据3.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分析4.分析进度偏差对工期和后续工作的影响5.分析是否需要进行进度调整6.采取进度调整措施
4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进度控制包括1.制定竣工验收阶段工作进度计划2.定期检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3.整理有关工程进度资料.11.简述S型曲线的概念、绘制与控制方法。
答:1.S型曲线的概念
S型曲线是一种描述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动态曲线。
一般来说,在项目施工初期,由于准备工作多,作业面条件差,劳动力、机械设备不能一次性全部到位,工人作业不熟练等原因,施工进展速度较慢;在项目施工中期,施工进展速度较快;而在项目施工后期,作业面逐渐减小,劳动力、机械设备等逐渐撤离施工现场,只留较少一部分人员从事收尾和清理工作,项目施工进展速度又要减慢。
如果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表示时间(可以天、周、旬、月等为单位),以纵坐标表示每一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可以用实物工程量、费用支出或工时消耗等数量表示),绘制出的时间与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如果以横坐标表示时间不变,以纵坐标表示到每一单位时间为止累计完成的工作量,绘制出的时间与累计完成工作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因为此曲线形如“S”,故称其为S型曲线。
在实际工程项目施工中,各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往往不是随时间的延续而连续变化的,绘制出的时间与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关系曲线,时间与累计完成工作量的关系曲线该曲线也呈“S”形,故也称其为S型曲线。
2.S型曲线绘制方法
(1)确定各单位时间(每天)完成工程量qj值。
(2)计算到每一单位时间(每天)完成工程量Qj值。
(3)根据(j,Qj)或(j,μj)绘制S型曲线。
3.S型曲线控制方法
采用S型曲线控制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时,首先需要根据计划进度绘制出S型曲线后在施工过程中按下述步骤和方法对施工实际进度进行控制。
(1)标出检查日期。
(2)绘制出到检查日期为止的工程项目实际进度S型曲线。
(3)分析工作量完成情况。
(4)分析进度超前或拖后时间。
(5)项目后期施工进度预测。
(6)分析项目后期施工进度的速度限值。
(7)采取加快施工进度调整措施。
12.简述工程项目质量的PDCA循环法。
答: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四个阶段组成的工作循环。
PDCA循环划分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其基本内容为:
第一阶段是策划阶段(即P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制定质量方针、管理目标、活动计划和项目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具体工作步骤可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这一步要有重点地进行。
首先,要分析项目范围内的质量常见病和多发病。
要特别注意工程中一些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的项目,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等项目的质量分析。
要依据大量数据和资料,用数据说话,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分析、反映问题。
第二步是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这就是要召开有关人员对有关问题的分析会议,绘制因果分析图,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第三步是从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中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或影响因素。
其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和图表来分析;二是由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工人讨论确定或用投票的方式确定。
第四步是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或影响因素,制定改进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提出执
行措施的计划,并预计其效果。
在进行这一步时要反复考虑,明
确回答以下5W1H的问题:
(1)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措施,执行这样的计划?回答采取措施的原因(Why)。
(2)执行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将会有什么效果(What)?
(3)改进措施在何处(哪道工序、哪个环节、哪个过程)执行(Where)?
(4)改进措施和计划在什么时间执行和完成(When)?
(5)由谁来执行和完成(Who)?
(6)用什么方法?怎样完成(How)?
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即D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按照第一阶段制定的措施和计划,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分头去认真贯彻执行。
这就是管理循环的第五步,即实施措施和计划。
在该阶段,首先要做好措施和计划的交底和落实。
落实包括组织落实、技术落实和物质落实。
有关人员还要经过训练、实习、考核达到相应的要求。
其次要依靠质量体系来保证改进措施和计划的有效执行。
第三阶段是检查阶段(即C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将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对比,检查执行的情况,看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并提出哪些做对了?哪些还没达到要求?哪些有效果?哪些还没有效果?再进一步找出问题。
这是管理循环的第六步,即检查效果,发现问题。
第四阶段是处置阶段(即A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处理,分两步,也就是管理循环的第七、八步。
第七步是总结经验、纳入标准。
经过上一步检查后,明确有效果的措施,通过修改相应的工作文件、工艺规程,以及各种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把好的经验总结起来,把成绩巩固下来,防正问题发生。
第八步是把遗留问题转入到下一轮PDCA循环解决,为下一期计划提供数据资料和依据。
第三篇: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新增作业
问题内容:
新增作业内容1.2.3.4.5.6.简述小班的特征、划分原则及划分条件。
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
我国森林调查的种类有哪些?国家一类清查的方式、目的、总体及资源落实单位是什么?小班调查的内容及主要方法有哪些?什么是抽样调查?简述简单抽样调查的具体步骤?
1、简述小班的特征、划分原则及划分条件。
答:小班是为了清查森林资源,统计计算森林资源,便于展开森林经理活动,在林班内划分为若干个生物学特性和经营特征一致,而且与其它相邻地段在经营措施上有差异的地域或小区地段叫小班。
小班划分条件同时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考虑下列基本条件:——权属不同;
——森林类别及林种不同;
——生态公益林的事权等级、保护等级不同;
——林业工程类别不同;
——地类不同;
——起源不同;
——树种组成不同,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纯林和混交林要分别区划小班;——龄组或龄级不同,VI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VII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经济林生产期不同;
——林分郁闭度不同,商品林郁闭度相差0.20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相差一个覆盖度级;
——立地类型、林分经营类型或经营措施类型不同。
2、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
答: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
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
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
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3、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种类有哪些?
答:森林调查(forest inventory)也称为森林资源调查(forest resource inventory),是对用于林业的土地进行其自然属性和非自然属性的调查,主要有森林资源状况、森林经
营历史、经营条件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调查。
在我国,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范围将森林调查分为3 大类。
①以全国(大区或省)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原称为“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也简称“一类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调查区域内森林资源的宏观状况,为制定或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②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县、乡(镇)或相当于县、乡(镇)的单位为对象的森林调查称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原称为“森林经理调查”,也简称为“二)类调查”。
此类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县级林业区划,企事业单位的森林区划提供依据,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制定生产计划等。
③主要为企业生产作业设计而进行的调查称为“作业调查”,也简称“三类调查”。
调查的目的主要是对将要进行生产作业的区域的进行调查,以便了解生产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生产条件等内容。
4、国家一类清查的方式、目的、总体及资源落实单位是什么?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national continuous forest inventory)也简称为一类调查。
所谓连续清查是指定期对同一地域上的森林资源进行重复性的调查。
调查的方法是以数理统计原理为基础的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设立在调查区域内的固定样地,有时也增设一些临时样地。
森林资源落实的基础单位(在我国)是县和林业局。
我国于 20 世纪 50 年代(1953~1961 年)曾进行第一次全国性的森林资源调查,但是调查的单位是县和林场,调查方法是以目测为主的小班调查。
真正的以省为单位的连续清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