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教学的初探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对于初中教学来讲,阅读是教学中的难点,而学生对于阅读也很头疼,所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阅读心理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

而思维活动则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

阅读感知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感觉和知觉,也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者通过视觉向大脑进行输送信息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中,大脑通过直觉思维对阅读材料进行初步的认识。

阅读理解通常是指阅读过程中读者从语言文字获得意义的思维活动。

这一阶段充满了读者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读者必须极大地调动自己的智慧去领会作者的匠心,体验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

阅读评价与阅读理解不同,阅读理解以读懂为目标,阅读评价以读懂为基础。

也就是说,阅读评价是要在读者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激活调动读者已有的相关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的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我国的语文教育界都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应
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许多学生仍然对试题中的阅读题目心中没底,丢分严重。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言功能发展和语文能力提
高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能读书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能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成为他们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和行为定势。

这无疑会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即使是智力和基础稍差的学生,在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作用下,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迎头赶上的。

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

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良好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这种习惯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

叶圣陶说得好:“阅读是自己的事,......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习惯,培养真能力。

”此外,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同他的行为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培养。

也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

建立阅读教学常
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

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

抓好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无疑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

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

阅读,说到底乃个体对文本负载信息的涵咏、感悟和发现,个体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才是生生互动的课堂。

两人各自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两人各自交换一种思想,结果一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交换,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可充实弥补完善优化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
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新大纲也指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

”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对“你讲我听”“你授我记”“你主动我被动”“你提问我回答”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模式的勇敢反叛。

换言之,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

文本、文本作者和阅读主体的相互交流。

文本传达的信息,文本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思想、趣味和意境,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读者面对文本所存在的时空差异,从而导致代代读书人对原作作出各自不同的阐释。

于是,趣味和魅力也就产生了,读者凭着自我生存环境和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征,审美趣味,直觉经验,追寻作品的原初意义,寻找契合点,默默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这一互动过程,其乐无穷。

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以上仅是本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初步探索,有待于今后教学实践的检验。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定了一种方法,加以努力实践,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融会贯通,必能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