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调研报告
作者:丁春明张跃东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2年第12期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以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达成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对接。依托问卷星,面向全省各分院(办学点)各类师生代表,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师资情况、生源状况、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在线调查,并分区域进行综合现场访谈。在此基础上围绕课程标准研制所需信息,进行数据信息筛选、分析与汇总,形成课程标准研制的调研报告,找出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亟待探究的问题及相关解决途径。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C-0076-05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引发人类社会第四次工业革命,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业态、新模式对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五年制高职公共必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程,肩负着各专业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承担着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任务,体现着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支撑。为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把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关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构建学科育人体系;以课程教学目标达成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对接[1]。在学习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础
上,研究制订了调研方案,旨在调研与分析五年制高职教学实际、学生学习能力情况,并形成符合五年制高职学习层次的课程标准。
一、调研方案设计
(一)调研内容及形式
课标研制组有针对性地从课程开设、教学组织、核心素养培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学生基础、学习效果、教学建设等方面确定问卷内容,并根据调研内容实施要求,设计了相应调研形式[2]。根据调研内容及相应调研方式,研制组以一线教师为调研对象,设计了“线上问卷教师卷”,以五年制高职各年级学生为调研对象,设计了“线上问卷学生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线上调研。设计4份实地访谈提纲,分成南京、苏州、泰州和徐州4个小组,分别召开座谈会进行实地访谈。组织了全省13个设区市95个分院和办学点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所有教师在线填写教师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661份。组织了高职各年级学生在线填写学生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19590份,学生涵盖15个专业大类。
访谈采用抽样调查,分别在南京、无锡、泰州和徐州4个片区进行抽样,选择了南京财经分院、无锡机电分院、泰兴分院等16所具有代表性的分院和办学点开展实地调研。共有58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重点专业骨干教师、8位行业企业代表、60位学生代表参与实地访谈活动。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学业基础弱、差异性大,为课程目标达成增加了难度
五年制高职的生源是普高落榜生,中考成绩较低,尤其是文化课成绩更低。如图1,反映的分数段分布是学生自己在线填写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糕。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原因,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信息技术情况也不容乐观,完全没有学过的占17.75%,学过一点点的占42.66%。如图2。
如果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兴趣来看,有9.83%、3.92%的学生不感兴趣或完全不清楚。影响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有:教学内容脱离信息技术实际应用(占74.73%)、部分教材体例不能有效服务教学改革(占69.84%)、教师教学方法较传统(占44.70%)、学校教学环境不能有效支持项目化教学(占69.48%)。从高年级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情况来看,以办公软件中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的应用为例,熟练使用的人数比例较低(占25%),绝大多数学生只能简单使用(占60%),还有15%左右的学生完全不会使用。从学生考证需求情况来看,考计算机一级的学生占69.13%、二级占51.73%、考ATA高新证书的学生占
35.14%、考微软相关证书的学生占35.49%,另外还有12.07%的学生不参加考证。
通过分析得出,在课标研制中,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按学生认知逻辑,循序安排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整体概念的认识,让学生感知信息技术发展对生活、学习、工作等领域带来的变革,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培育核心素养放在首位,注重学生智慧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二)各分院、办学点热衷考证考级,影響了课程标准落地落实
大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只要能满足学生考证要求即可。目前,全院大多数分院和办学点学生以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证为主,考试内容为信息技术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四个部分,因而,教师普遍希望把这部分内容的学时增至72个,将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基础、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与社会责任等非考证模块安排在3月份考证后进行教学。对于程序设计与人工智能,由于教师专业基础能力所限,认同度较低。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度与学时安排,94.7%的学校在第一学年开设,78.9%的学校分两个学期开设,76.5%的学校按照每周4课时或6课时安排教学。各分院和办学点基本采用“4+4” “4+2”“3+3”的形式,少数分院由于学生数猛增,师资缺乏,课时数较少,教师总体上教学任务很重。拓展模块,大部分教师认同大数据技术(占68.84%)、物联网技术(占66.26%)和云计算技术(占56.58%)三个模块,表明教师对这些模块有所了解,通过交流讨论与文献分析,可以确定这部分内容对五年高职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确实有重要意义。
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基础模块中涉及考证的内容比较熟悉,认同度很高。例如,想学习网络技术的学生占73.93%,其中59.3%的学生觉得信息检索技术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想拥有信息安全与社会责任知识的学生占75.35%,想学习程序设计的学生占78.66%,最想学习人工智能的学生占82.18%,总体上学生对非考证模块的认同度远远高于教师的认同度。在访谈中,16个分院和办学点,15个专业大类的30多位专业骨干教师,以及8位来自不同行业企业的代表,均对课标预设的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表示认同,都认为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后期专业学习与入职上岗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可以得出,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标准意识不强,部分教师对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的认知不全面,对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的理解不深刻。因此,在课标研制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业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还应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对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的变革。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服务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由单项应用向系统集成的“交叉”“复合”“多项”联动转变。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是决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研发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主要应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占86.69%)、项目教学法(占81.54%)和案例教学法(占77.31%);大部分分院和办学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