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合作学习平台,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探究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走进课堂以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教学模式。
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想。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现新课程教育目的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教育的重要途径。
现就我的反思与体会浅谈如下。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在新课程中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提炼者,参与者,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新课程教学的方法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掌握学习的内容,重点、难点的方法,而不是教会知识。
教师应“蹲下身来看学生”,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突出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凸现。
一、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权威,课堂的主宰,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大多无奈地被动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自主学习”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以朋友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环境,创设情景、指导学法、激励导引、交流互动。
转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新型的“我要学”。
指导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控。
案例:(七年级思想品德上)《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学生课前预习并完成:
1、自己对新的学习生活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如果有,自己是
怎样调节的?
2、我在初中阶段的新目标:总目标、、、、、、。
学年目标、、、、、、。
学期目标、、、、、、。
3、中学生活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并非“无师自通”,它有赖于教师悉心的参与指导。
1、导“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抓好三种读:(1)预读,
用于课前预习,即“先学后教”。
如上案例中我提供了导学
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引导学生写预习笔记,把
自学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想提出的问题记下来,以便
授课时有的放矢,精讲多练。
(2)精读,在教师讲解、点
拨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进一步深入思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如让学生讨论,
重新回答以上案例中的问题。
(3)串读,针对学生的薄弱环
节和疑难处,要求学生串联阅读某一章节内容以便学生将
知识组成知识网。
2、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
从同学
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精心设问。
当学生迷路时,教师
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导引他辨明方向。
教师可采用激
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点燃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更高的阶梯
攀登。
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科学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引导”。
没有规则的自由,助长的是个人不良习性的无限膨胀,而不是个性的张扬。
二、营造互助,互补,互动的合作平台。
传统教学中,把学生自力更生的水平作为学生独立能力来衡量。
在学生之间的学习关系上采取“封闭”政策和竞争政策,学习成了学生个人实力的较量和比拼,这种学习气氛相对比较紧张,学生之间属于竞争对手。
新课程教学中,把“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更充分地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
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这就像美国的鸡尾酒。
曾有一个故事,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俄国人、和意大利人争相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酒(文化),来彼此相敬,而美国人把大家先前拿出的各种酒都倒出一点,兑在一起,说“这就叫鸡尾酒”----博采众长,综合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个体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形式创设了合作交流的发展平台。
案例:7年级下册《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这节课我是以教材P59上的漫画以幻灯片形式展现:(1)考试时,小华让我给他递“小抄”,怎么办?(2)小勇递给我一支烟,吸不吸?(3)小明让我帮他去打架,怎么办?
1、若遇上漫画中的这些情况,自己会怎么办?
2、有人说,“偶尔做一次也没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师是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参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班级的每位同学都进行材料整理准备,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为全班讨论打下基础,保证共同发言的质量,不至于使发言只是少数人的
事。
我采用以下环节:1、组内合作阶段,采用中心发言式。
一人作中心发言,其他学生作必要的修改补充。
2、组际交流阶段:教师运用鼓励激励策略。
引导一个小组勇敢地面对大家(汇报成员代表小组并由小组推荐),自由充分地展现他们本组的合作成果。
我组织提醒其他小组仔细倾听,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汇报小组的结论,并与自己小组的结论进行比较,找出一致见解或不同观点。
待汇报小组阐述完本组的观点后,教师应激发其他小组相继地,有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持相同观点的,可以用自己的实例或论证加以补充完善。
持不同观点的,则指出对方结论中的“症结“,对其观点进行批驳,并提出本方观点,尚有疑问的,则向相关小组质疑,请相关小组给予答复等。
3、集体认同阶段:首先,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第二阶段的”组际交流“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
(1)大家普遍认同的结论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2)大家有没有分歧?如果有,那些分歧主要集中在哪些问题上?(3)有没有无法解决的问题?然后,小组共同交流整理后的结果。
对于学生集体认同的“正确”的结论或方法,如果是正确的,我予以表扬和鼓励。
若结论或方法尚有不完善之处,我指出了应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对于学生集体认同的分歧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予以精讲点拨。
由于事先准备充分,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的第一阶段;以小组汇报交流为主体的第二阶段;以回顾反思为主要活动的第三阶段。
环环紧扣,步步落实,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合作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我们倡导小组讨论,更多的是为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互助提供平台。
合作的前提是独立,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探究、交流,需要以自己的独立见解与认知能力作为支撑。
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就直接参与合作学习,那么合作就没有意义。
三、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
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传统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过分凸现和强调接受和掌握,贬低和冷落探索和发现。
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
课堂上学生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成了纯粹地接受和记忆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只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阻碍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新课程后的《思想品德》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他接近生活,高于生活。
因此,《思想品德》课应充分挖掘优势,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平台便是使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有效途径。
例如我在授完七年级下册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课题:搜集与交流:不
明是非使他误入歧途)。
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问卷形式对青少年辨别是非的依据,方法和自控能力,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行调查,取得较为详实的资料。
其次,小组研讨,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明确辨别是非的标准、能力与出现问题之间的关系,最后,个人反思。
把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比,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从中汲取教训,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
通过收集、交流有关中学生不明是非而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的事例分析材料,反思自己的行为,进一步认识明辨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提高辨别能力,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突破课题,得到“我”的收获。
通过以上活动探究,同学们从下面问题入手,完成政治小论文。
题目自拟。
1、对社会生活中是非善恶的影响,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看法?
2、对如何提高自己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有了什么新的打算?
探究型课堂教学既立足于课堂,又拓展课堂,使学生的探究从课内走向课外,不断增强探究的意识,形成探究的习惯,同时,课外活动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既要加强课内教学,又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两种教学形式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指由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通过积极地实践与深入研究更好地
去认识各种教学(学习)方式的优点与局限性,从而能够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加以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各种学习方式,这既是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需要。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学生的学习采用了哪种方式分得很清楚,而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要注重提升每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品质。
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这就意味着要求我们必须把“讲”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把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讲”的主攻点。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自主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获得适应时代发展和终生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999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2、苏玉堂《创新能力教程》2006年
中国人事出版社
3、严育洪《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辨》
2006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