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主义东渐与儒家文化现代化转型_江旺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研究
合作主义东渐与儒家文化现代化转型
江旺龙马克锋
摘要民国新儒家从文化资源整合的立场出发,认为合作主义代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向,合作主义可以会通中西,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确立民族文化本位,助力实现儒家文化的世界主义理想。

以上几个方面也是他们在文化重建与儒学创新构思中选择合作文化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文化新儒家现代化合作主义
民国新儒家学者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他们的探索历程以梁启超的5欧游心影录6为肇端,继之以张君劢的5人生观6、梁漱溟的5东西文化及其哲学6等,对中国文化转型做出基于国情的设想与解构。

合作化是他们文化现代化设想的重要主题,强调合作主义在文化建国过程中要担负重要角色。

一、以合作主义整合人类文化资源
19世纪以来,西方在发展进化上的优势奠定了西方文化的优势地位,形成了西方经典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观诉求。

反映在国际文化互动上,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东方文化的挤压与西学东渐潮流。

在东方思想文化界,正如胡适所说,5天演论6出版后,很快便风行全国,/-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成为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0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化危机与反思酝酿了一场全球性的文化认知的理性转变。

人们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许多缺陷,而貌似昏聩的东方文明却不无优点,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要求具体考量与论证各种文化资源的社会适应性。

在社会进步路径的论证资源上,也不再是单一的证/是0或证/否0,而是具有更系统的权衡指标。

正如何炳松所说,/各种文化的消长完全以能否适应环境为标准,无所谓优劣问题0º。

对任何一种文明都应审慎研究以/得他的真相0,未来人类文明的重生也有赖于对这种/真相0的认识,因此,构建新文化系统应采取/化合0策略,即应对各种文化条分缕析,选择优秀要素,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0»。

在西方,/合作0最初一般指经济合作,主张生产互助,不同生产要素之间地位平等。

合作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伦理默认人类本性的功利主义预设,偏袒资本对劳动的强势关系,庇护大资本对小资本的话
¹
º
»
胡适:5四十自述6,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40页。

何炳松:5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并答胡先生6,5文化建设6第1卷第8期。

梁启超:5欧游心影录6,载5饮冰室合集#专集6之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页。

语优先权,其结果必然导致人性异化与道德破产。

它主张修正资本主义,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

经不同流派的合作主义者的阐发,合作主义渗透到政治与思想文化领域。

譬如较早的罗伯特#欧文主张以合作社作为/全新的人类社会组织细胞0,建立理想制度的/新村0。

马克思说,合作主义在旧形式内打开了一个缺口,/它用事实证明了那种专制的,产生赤贫现象的,供劳动附属于资本的现代制度将被共和的,带来繁荣的,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的制度所代替的可能性0¹。

由于合作主义体现了现代化进步的要求,它逐渐成为一种公平、公正、公义的理想社会制度的象征,演化为一种互助和谐的哲学与道义体系。

因此,以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倡议推广合作互助,抑制社会达尔文主义,促进各民族和睦共处,构筑新的人文价值观。

梁启超认为,经典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不适于中国,西方/从前提倡自由放任主义0,听任个人自由发展,/这回全世界国际大战争,其起源实由于此0。

至于俄式社会主义文明,梁启超分析,/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于工业革命孕育出来0。

/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悉数搬来应用,流弊有无,且不必管,却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0。

而且,/(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出于不得已,本非吉祥善事0。

梁启超通过考察西方文明指出,合作主义可以/发挥资本和劳动的互助精神0,/缓和劳资两级之距离0,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取向,是优秀的文化因子。

他强调,必须撷取西方合作主义作为文化创新的支点,建立以合作精神为主导的、以和谐互助为特征的新型文化,/尽情发挥互助的精神0º,创造以社会和谐为宗旨的新文化。

梁启超的观点为张君劢等人进一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世界的纷乱0预示着西方文明的破产,张君劢意识到,/必须对西洋文化加以批判了0,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各有利弊。

西方文化是民主与自由,弊端是放任竞争,/产生了对立和斗争0,忽视了/社会公道0»。

苏俄文化倡导/社会公道0,但抑制了个人自由。

张君劢主张,现代文化的出路就是兼合个人自由与社会公道,/社会公道与个人自由,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0¼。

张君劢审视东西方文化要素,认为西方合作主义持/个人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调和0,且/以生产组合,救济劳动阶级0½,既追求社会公平,又维护/个人自由0,代表了人性与人伦理念的精华。

因此张君劢认为,合作是人类文化的进步路径,应该在文化重建中发挥重要功能。

梁漱溟考察了经典西方文化、苏俄文化、印度文化,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认为印度文化/一味教人息止向前争求0,/低头忍受0,显然不利于中国崛起;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0,产生了科学和民主/两大异彩的文化0¾,但是/中国缺乏足够的物质与精神的条件0,因此也不适用;俄式文化的优点是可以使/一般觉悟分子团结组织0,但其缺点是抹杀了个人自由与个性,/为寡头政治开一特例0,且没有办法/保证此一大力量用得不当,不致走入歧途0¿,因此也行不通;中国文化的问题是/固有文化0已经散乱动摇,导致了/观念心理的不统一0与/社会构造的中断0À,/十二年来中国政治问题所以苦不得解决,正以其原为整个文化问题0Á。

因此梁漱溟主张,文化再造必须整合世界文化资源,将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洋文化长处/二者为具体事实的调和0。

西洋文化的合作主义,反映了西方文化精神发展的新取向与学术思想的/见解0变化,即西方由以往重视人的/知0的/意识0改变为重视/情和意0。

所以,必须引进西方合作主义,使文化现代化在合作主义之上展开。

梁漱溟断言,文化再造
¹
º
»
¼
½
¾
¿
À
Á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9页。

梁启超:5欧游心影录6,载5饮冰室合集#专集6之二十三,第9、
8、33页。

张君劢:5现代世界纷乱与儒家哲学的价值6,载5中西印哲学文集6,台北,学生书局,1981年,第818页。

张君劢:5国宪主义6,上海时事新报馆1922年版,第115页。

张君劢:5德国革命论6,5解放与改造6第2卷第3号,1920年2月1日。

梁漱溟:5东西文化及其哲学6,载5梁漱溟全集6(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2、312页。

梁漱溟:5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6,载5梁漱溟全集6(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262、264页。

梁漱溟:5中国社会构造问题6,载5梁漱溟全集6(五),第844、845、849页。

梁漱溟:53我们的乡村运动与现状政权4按语6,载5梁漱溟全集6(五),第307页。

/非走合作的路不可0¹。

可见,在全球性文化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再造潮流中,东西方人士对合作主义普遍看好,认为合作主义代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向,这是中国文化人士在文化创新中关注合作主义的缘起。

二、以合作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民国新儒家学者关注合作主义,意欲引进优秀的西方文化,以之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建国构想。

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思路。

他们的论证原则有二:一是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是不可割弃的,传统文化具备可造性;二是作为优秀外来文化的合作主义可以沟通中西,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气息,因此改造传统文化不能没有合作文化的参与。

梁启超在解释文化合作化之路时,也是以这一思路为指导的。

一方面,梁启超分析,俄国社会主义激进文化之所以适合俄国,是因为列宁以/其刻苦之精神,其忠于主义之精神,最足以感化人,完全以人格感化全俄,故其主义能见实行0。

而在中国,不适于/中国人之中庸性格0,/中国人亦非设法调和不可0º。

而西方合作主义倡导/民本主义0、/互助精神0,/施行共管制度0,疏导分配,规避资本主义陷阱,可以和平地适应世界潮流实现文化重建,合作之路的改良品质与儒家文化丝丝入扣,与国情相吻合,所以,合作主义可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梁启超又认为,合作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儒家文化固有的成分,能适应中国儒家文化本位的固有基础。

梁启超说,中国社会的固有基础是民本主义、互助精神与小农制度,/中国社会制度颇有互助精神0,/社会制度本为互助主义0;/(中国)始终实行小农制度。

此种小农制度,法国自革命后始得之,俄多数派亦主张此制,而中国则固有之0»。

因此引进合作主义,可以弥合传统之不足,发扬传统之精华,/是目前坦坦平平的一条大路0¼。

张君劢基本认同梁启超的观点。

他主张重新确立/立国之基的民族文化0,必须强调文化流传的稳定性与差异性。

一方面,新文化不可能脱离旧文化而凭空存在,/旧者为之基,而后新者乃能建立,旧者为之本,而后新者乃能滋长0½。

另一方面,他认为文化不可全盘复制,/至于文化之精神,因历史上之传授,因有不能与他国强同0,/因各国风俗不同,不易传播0¾。

因此,文化建国必须以儒家文化为基石,/唯儒家学说圆通广大,高明精微,确是中国思想的主流0¿,具有包容乃大的宽容品质。

张君劢认为,以之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引进文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二必须/采西方哲学义理中可以与儒家相通者0。

而合作主义正符合上述条件,它与中国传统儒学/道并行而不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0的文化宽容性存在着默契。

合作文化的因子本来就是儒家文化的固有成分,二者正相暗合。

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历代互助合作的实践,比如义仓、义学等,/各族祠堂中积有财产,以培养其同族子弟之能读书者0。

吕大钧就是/中国乡村自治之创始者0,他的/乡约论,与地方自治,乡村自治原则,还不是一样吗?0À张君劢认为,现代农村的合作化道路就是古代乡约的发扬, /现梁(漱溟)先生本此精神办理邹平乡村学院,同时即为吕大钧(乡约)学说之复兴,此即新努力下之选择0Á。

因此,张君劢认为,改造儒家文化必须有合作主义的参与,这是民族文化的/理性0出路。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追求人物、人我的普遍和谐,/此和谐之点,即清明安和之心,即理性0,/理性联通了人与人0 l u,激发/人心向上0,是/理性早启0的文化与人类早熟的文化,不会产生西方那样的战争和困惑。

中国古代家族的义仓、义学、邻里相恤互助、吕氏乡约等,是中国理性文化的早期合作的实践
¹
º
»
¼
½
¾
¿
À
Á
l u
梁漱溟:5中国合作运动之路向6,载5梁漱溟全集6(五),第614页。

梁启超:5在中国公学之演说6,5申报61920年3月15日。

梁启超:5在中国公学之演说6,5申报61920年3月15日。

梁启超:5欧游心影录6,载5饮冰室合集#专集6之二十三,第34页。

张君劢:5新路发刊辞6,5新路6第1卷第1期,1922年2月1日。

张君劢:5中外思想之沟通6,5再生6第2卷第11、12期合刊, 1934年8月1日。

张君劢:5儒学之复兴6,载5中西印哲学文集6,第573页。

张君劢:5中华新民族性之养成6,5再生6第2卷第9期,1934年6月1日。

张君劢:5中华民族复兴之精神的基础6,5再生6第2卷第6、7期合刊,1934年3月1日。

梁漱溟:5札记6,载5梁漱溟全集6(八),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典范,说明理性文化具有合作主义的精神,是中国文化固有的精神。

因此,文化建国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基础。

同时,梁漱溟又指出,中国理性主义不适用的方面是他们的互助互恤是消极的、被动的。

譬如,困扰乡下人的主要问题是/贫乏0,而乡约的办法只是消极的/周济0,是输血而不是/造血0。

梁漱溟认为,若要/将消极的彼此顾恤,变成积极的有所进行0, /积极的使其不贫乏0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引进西方合作主义,实现/对中国古人所谓-乡约.的补充改造0,/用西方积极的合作补充改造中国消极的理性0º,最后逐步建立合作主义制度与合作主义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

与梁启超、张君劢不同,梁漱溟对合作主义引进的态度更坚决。

在他的构思中,合作主义在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儒学复兴中的地位是根本性的,是主导方面。

他的合作主义代表了人性的/真0与/情0,是中国文化复兴与自我超越的运行机制。

三、合作主义与儒家文化世界主义理想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存,这是民国新儒家合作化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

与西方合作主义流派相比较,虽然,它也有着相似的思想进路和共同的主题,但是,它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在文化使命上以振兴民族、救亡图存为立足点,在文化基点上主张以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主张民族文化本位,因此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但是,这种文化民族主义并不狭隘,它并不仅仅只关注中华一国之生存,而是具有开放的世界主义视角的文化理想,它以全人类的文化重建、以拯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纷乱的世界、实现天下太平为终极目标,表现出中国儒家传统/家国天下0的宽广情怀。

梁启超发起文化世界主义之先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梁启超是西方文化的倡导者,极力推崇西方的/国家主义0,批评中国的落后就是因为缺乏国家观念,/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的价值体系出现坍塌,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文明的灾难,正是基于/国家主义0。

/社会上的祸根,就以兹而起0¼。

在此基础上,梁启超修正了以前所持的对儒学的观点。

他认为,儒家/平天下0、/行王道0的文化理想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号召要以此为基础建设一种新文化,用这种新文化拯救世界,/把这个(新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他好处0½。

他说,/国家不过是与家族同为组成-天下.之阶段0¾,/人生最大的目的,是要向人类全体有所贡献0¿,儒家世界主义理想/最合世界新潮0。

梁启超认为,文化合作主义道路能帮助实现儒家世界主义。

他主张,利用合作主义道路发展民生, /以协作谋劳动团体之产生、发育、确立0,培养锻炼产业工人的组织力与战斗力,并不是为了中国一国之私,而是/以为对全世界资本阶级最后决胜之准备0。

他说:/须知吾国劳动阶级将来之敌手,非中国之资本家也0,/吾确信在稍远之将来,,中国劳动阶级最后之战胜,即为全世界资本主义根株断灭、全世界互助社会根本确立之时。

0/全世界资本主义之存灭,可以我国劳资战争最后之胜负决之。

0À他坚信,新儒家文化统领下的合作主义道路能拯救战后的世界,能实现/全世界互助社会0的大同目标。

张君劢的文化世界主义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由哲学中。

他认为,一是/自由学说之最大价值在于其能养成独立人格与健全公民0;二是自由能促进整个人类精神的奋发,/人的意志加入客观环境是人类的匠心与理性运用于客观环境,于此而显人类精神0,/自由是人类前进的动力0Á。

张君劢指出,人类文明重
¹
º
»
¼
½
¾
¿
À
Á
梁漱溟:5乡村建设理论6,载5梁漱溟全集6(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1页。

梁漱溟:5乡村建设理论6,载5梁漱溟全集6(二),第231页。

梁启超:5管子传6,载5饮冰室合集#文集6之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8页。

梁启超:5欧游心影录6,载5饮冰室合集#专集6之二十三,第9页。

梁启超:5欧游心影录6,载5饮冰室合集#专集6之二十三,第35页。

梁启超:5先秦政治思想史6,载5饮冰室合集#专集6之五十,第155、2页。

梁启超:5欧游心影录6,载5饮冰室合集#专集6之二十三,第35页。

梁启超:5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6,载5饮冰室合集#文集6之三十六,第10、12页。

转引自黄冬娅5张君劢自由观浅析6,5广西社会科学62002年第1期。

建须/以精神自由为基础0¹,强化自由的文化因子。

一方面,必须攫取宋明理学作为新文化的基本元素,因为,宋明儒家/是自由之学0,/有一种朝气,一种勇往直前之精神伏乎其中,非汉儒之注疏讲解所能与之等量齐观0º;另一方面,还必须攫取西方合作主义,以充分保障人民的自由。

张君劢说,苏俄文明最大弊病在于有碍于自由权,/妨害人民之自发力0。

更何况各项社会/事项委曲繁重0,岂是国家和团体照顾得过来的。

因此人民必须掌握各项自由权。

譬如,在经济事务上,应/奖励合作社0»,/尽可各别所有而仍不妨合作经营0¼,对那些/私人自谋而无害全社会之公利者0,/上而精巧之美术,下而一人独营之杂货铺或缝衣作,听私人为之可也0,/旧用饮食之品为人所共同需要者,如西方之面包吾国之米面与木器家具,属之合作社可也0½。

梁漱溟的文化世界主义以他的三期文化重现说为中心而展开。

所谓三期文化重现指的不是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而是全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

他认为,人类的第一期文化是西方文化,第二期文化是中国文化,而目前西方文化颓象已显,/由于人类文化的渐次发展,不断升高0,所以西方文化必然幻灭,人类文化必然由第一期开向第二期,中国文化必然走向复兴,/未来的世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复兴0¾。

梁漱溟分析,/合作0作为一种主义,发展为一种制度,是对/团体主义0与/个人主义0的扬弃,其目标与/伦理主义0是相通的,本质上符合人类的/本能0与/理性0的要求。

以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互助论,与中国传统的/邻里相恤0、/义仓义学0的原始合作文化相吻合,此举使西方文化/充满了中国人的风味与孔家的气息0¿,标志西方文化路向的变迁,/由西洋路子转入中国路子0,/由西洋态度改变为中国态度0。

梁漱溟从诸多迹象出发断言,/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0,儒家文化必然复兴。

梁漱溟认为,合作主义/可以发挥中国文化固有的长处0,发挥中国文化早启的/理性0。

中国应先立足于乡村,从本土合作化事业开始,使中国乡村社会开出新的/理性文化0,然后向外蔓延开去。

梁漱溟强调,这种/理性文化0不仅仅为中国服务,而是为了全人类的文化创新,其终极目标是/发挥人类的理性,以拯救全人类0À。

合作主义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取向,可以会通中西,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确立民族文化本位,助力实现儒家文化的新王道理想,这几个方面是民国新儒家学者在文化重建构思中选择合作化的出发点,也是文化选择的基本指导原则。

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合作化的观点与态度是具备理性的,体现了兼收并蓄的文化创新原则,/突破了媚外和仇外的恶性循环0,超越了/古今中西之争0的批判传统,他们的批判精神具有理性现实批判的意味。

他们关于文化源流的多元性,文化取舍的现实性,是应该予以肯定的闪光点。

民国新儒家学者的文化重建具有统筹意义,文化建国领先于经济社会诸方面。

贺麟多次说,要将/心理建设0与/社会建设0并举,要有/思想道德现代化0,因为/工商业的成功建筑在信义和廉耻的基础上0,/经济实业乃道德努力的收获0Á。

张君劢也主张,/此新政治制度和新经济建设,若无新人生观或新文化为衬托,便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0 l u。

这样一来在他们的思虑中,一切统属于儒学创新之下,因而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本文作者:江旺龙景德镇学院财经系副教授;马克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贞
¹
º
»
¼
½
¾
¿
À
Á
l u
张君劢:5明日之中国文化6,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转引自胡秋原5张君劢先生之思想6,(台北)5中华杂志6,总第272、273期,1986年1月。

张君劢:5悬拟之社会改造同志会意见书6,5改造6第4卷第3号,1921年11月。

张君劢:5我们所要说的话6,5再生6创刊号,1932年5月20日。

张君劢:5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6,5再生6第1卷第3期,1932年7月20日。

梁漱溟:5东西文化及其哲学6,载5梁漱溟全集6(一),第356页。

同上书,第502页。

梁漱溟:5中国社会构造问题6,载5梁漱溟全集6(五),第864页。

贺麟:5文化与人生6,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2~43页。

张君劢:5人生观6,载5中西印哲学文集6,第91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