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这首小诗就是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
其诗云: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短短4句20字,晓畅如话,却寓意深邃。
意思说,苔生长在日光照不到的偏僻角落,但仍然绿意盎然,自葆青春。
苔花像米粒一样小,也学牡丹勇敢地开放,向人间奉献芬芳。
它道出了平凡者不凡的胸襟,崇高的志向。
梁俊用它激励山里的孩子们,奋发向上,大胆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收到了十分可喜的效果。
它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也震撼了场内场外的每一个人。
这也许是袁枚当初未曾想到的吧。
一种极其寻常在一般人眼里极不起眼的苔,经过诗人看似信笔的点染,竟然产生了如此神奇的魅力,这也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惊叹不已。
惊叹之余,自然会想到,如此清新隽永的小诗是怎样写出来的,它又给我们的创作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答案肯定会因人而异。
而我首先想到的,也认为最重要的,是诗人独具的慧眼,也就是通常讲的敏锐的观察力,超常的发现。
众所周知,天地万物,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入诗,关键是能否写出新意,言人所未言。
这就需要有善于发现的才能。
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能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出美来。
翻开袁枚的诗集,你会发现,他的笔下,许多都是人们经常见到的事物。
历史上许多名篇里,如屈原的桔,杜甫的雨,虞世
南的蝉,罗隐的蜂等等,无不是有新的发现而流传千古。
袁枚还有论诗名句,“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可谓经验之谈,发聩之见。
怎样才能有独到的发现,才能“解用”呢?窃以为,有两点是不可或缺的。
其一,自觉的审美意识。
你要想发现事物的美,就要有发现美的眼光,这种眼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要靠平时审美意识的提高。
所谓美,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也就是人内心的某些美好的东西与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共鸣。
在此基础上,有时是触景生情,即“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有时是寓情于景,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有时二者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区分先后。
袁枚主张著名的“性灵说”,认为文学应该表现纯真的性灵。
他以此观注周围的事物,一旦发现,立即抓住,从而表现之。
这就是自觉的审美意识在发挥作用。
其二,积极的创作态度。
生活中充满了诗意,万物皆有灵性,皆有其美,但你不主动去追求,它也不会自动送上门来。
所以还需要有一种积极的主动出击又不轻易满足的创作态度。
鲁迅曾告诫人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各样事物。
又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看到一点就写,以创作丰富自乐。
只有有心,才能留心;深入开掘,才能出新。
灵感来自苦寻,成功需要勤奋。
这里,除了有自身的兴趣与愿望,还有必要的责任和担当。
唯此,才会创作出真正的精品。
当前,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给我们展开了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让我们驰骋神思,巧运笔墨,在新时代尽情地挥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