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公选课期末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1题
论述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您的答案:答: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严格地说,一个人在不具备任何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之前,他只是一个可能或潜在的劳动者,因为任何生产劳动无论多少都需要相应的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而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的获得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在现代社会,学校在这方面的基础性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因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劳动能力以后,才有可能成为生产中的劳动力要素,而科学技术和劳动能力只有通过学校的教育,内化为劳动者的素质,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目前,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用人单位招不上人、求职者求不上职的现象。
这是因为这些求职者作为一般性的劳动者,不具备专门的劳动技能。
因此,我国教育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因为在这方面,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变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乃至某一工种的专门的劳动者。
这种劳动者对于经济活动来说,具有更直接和现实的意义。
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劳动者的素质都有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提高,生产方式和劳动工艺不断革新,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不仅必须接受教育,而且必须不断地接受教育。
从终身教育的观念看,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必须终身受教育,在需要的时候,间隔性地往返于工作和学校之间。
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在古代社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劳动主要是凭个体的经验,而这种经验主要是靠个人的经验积累,加之行业之间的互相封锁,一个人要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中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工作转换和改行转业既没有什么必要,也没有什么可能。
现代社会的生产是大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行业的盛衰、工种的消长,千变万化,彼此起伏,由此就给劳动者带来职业和工作岗位的转变。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形态的转换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这样在现代里,教育自然是改造劳动者形态和促进劳动者进行横向社会流动的基本手段。
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陈旧传统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几乎就是一个纯粹的劳动力,这种劳动者是单维度的,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单维度的。
现代经济学认为劳动者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具有劳动能力,而且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品质,这种劳动者是多维度的,
其发展和需求也是多维度的。
教育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的,现代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因此说,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8
2.第2题
论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您的答案:答: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
就基础性而言,这是由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这一根本性质决定的。
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它应该使所有学龄儿童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基矗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基本依据和素材的课程,应当从本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精选丰富的、优质的、最基本的知识组成内容,以确保少年儿童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和创造力。
当然,传统的基础知识中一些陈旧的、繁琐的部分应当淘汰,但是许多基础知识是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许多基本技能是现代技术的基础,因此,有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万古长青的,不但不应该削弱,还应当继续加强。
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
课程内容的现代性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
第一,针对那些确实是陈旧的、既不符合现实社会与未来世界的需要又脱离了现代科技的有机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有选择地加以逐步淘汰,相应地增加、渗透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成果。
第二,用现代哲学观念、现代精神重新诠释传统的内容,对于中小学文科的课程,这点尤为重要。
对于一些相同内容的文化典籍,如语文中的唐诗、宋词以及现当代文学中的精品、外国文学作品等,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哲学观念去解释其中的“价值取向”。
为使这些文化精华具有现代特性,必须用现代的哲学观念去重新诠释其价值取向,以焕发其生命力。
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
文化的现代化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开放和世界化,但现代化绝不等同于西方化,现代化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在具有国际共性的同时,更应具有民族性。
实际上,“全盘西化”是没有出路的,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只能根据该国的实际情况建设起来,只有民族性的,才最终有可能是世界性的。
从宏观层面上讲,课程内容要具有民族特色,,就是要大力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充分发挥道德文化传统的现代育人价值。
中华民族美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凝聚力,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是中华道德传统中固有的、源远流长的一种历史传统,它以美好的道德品质为核心,抽象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曾经也必将在今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继承
和发扬道德文化传统,使之获得现代意义,既利于课程内容现代化的建设,又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从微观层面上讲,课程内容要具有地域性或乡土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环境差异很大,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课程内容还应在保证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加具有乡土特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条件、人文景观和社会环境,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自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
课程的结构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之间的结构化,而是课程内容分=的结构化。
课程内容和学科设置都有一个“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信息爆炸”表明,科学知识每隔几年就要翻一番,中小学课程内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不断地填进新的知识或随之而几年一换;况且,科学知识的增长主要是指陈述的科学事实的增长,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的基本框架、基本范式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课程内容应当依据这种基本框架、范式来编排,做到结构化,注重形成学科结构的基本概念、观念、原理、探究方法的教学。
正如布鲁纳主张的那样,课程内容应由形成对该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理解”来决定,知识是具有结构和内部体系的,其中包括某种程度的有关人生和自然的某一侧面的人类已有的见识。
课程编制者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使学生掌握这种基本的结构,从而借此不断地扩展,加深知识,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学科之间的结构化要求我们在考虑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对象、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应使工具性学科、内容性学科和技能性学科三者之间的比例尽可能协调。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7
3.第3题
论述教师的基本素质。
您的答案:答: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一个结构体系,教师的基本素质成分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及个性品质.我国许多研究都从教师的师魄,师德,师风和师能等方面提出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由于国情及传统教师角色的影响,对教师素质的设计几乎都是与典范和全才的理想化模式提出的.要使教师的素质结构体现独特性和可操作性,基本可以
从教师履行基本职责的角度来提出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精神,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三方面。
1. 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
乐业敬业,进取创新和积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专业精神即是教师进取创新的动力性素质,也是教师形象的重要特征。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
理性认识和教育价值观念。
在社会赋予教师教育学生的使命的同时,教师应首先对教育的原理有深刻的领会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清楚的教育观念,教育理想与信仰以及教育价值取向。
乐业敬业,积极奉献的风范是教师终于国家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和勤奋工作的态度和情操。
专业人员应与服务为职业动机,有奉献高于报酬的精神。
教师是特别要求具备这种精神的专业人员之一。
认真地,满腔热情的工作,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特征。
积极进取和创新的精神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是所应具有的活动取向,包括不断变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等不断超越自己的愿望和冲动。
创新精神是专业精神的重要体现。
2.师德修养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遵守的道德规范,他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教师必需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与此来提高自己的专业道德水平,而职业道德的提高又有利于道德修养的升华。
教师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
教书的职责规定教师与学生皆为工具性角色,即师生之间的交往为“事本主义”的联系。
教师对学生采取距离相等的“普遍主义态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规则亦为一视同仁的“公正法则”。
因此,教师应重新确定角色,并根据新角色要求和社会的期望去进行自我协调和自我修养,提高专业意识和角色参与能力,自觉进行社会化。
3. 业务素质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它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一般来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宝包括宽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教学能力及鲜明的人格影响力。
教师的业务素质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丰厚的,超越所教学科范围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扎实的学科知识;三是相关的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智慧与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经验。
专业精神是教师工作的动力性素质,激励着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形成于提高。
业务素质是教师职能体现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反映着教师的专业精神与师德修养;师德修养是教师形象的重要表现,激励着教师专业精神及业务素质的发挥和发展。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8
4.第4题
论述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您的答案:答: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根本看法,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当代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当代教育正在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换。
这一切均有力地牵动了教学观念的变革。
从重
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走向:(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在社会发展中的未来主人身份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日渐被认识,“教师中心说”受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深刻的批判。
人们看到,教师并不是支配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学生虽然是受教育的对象,但却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
因此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儿童在课堂情境中的学习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组织、安排教学,成了当代流行的一般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传统社会,学校教育把传授书本知识当作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
而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替速度加快,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知识传授基础上侧重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格外重视教师的教法,而教法重视的是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经验,而忽视了交给学生有效地获取这些知识经验的方法。
现代人们深刻认识到,仅仅重视教法已违背了时代的客观要求,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习的学习过程,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学法,重视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学习媒体、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的设计。
(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发现知识甚至智力并不是影响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故而,提出了情感智慧的概念,并超越唯一的认知,重视儿童身体、认知和情感全面和谐发展,成了现代教学观的基本精神。
(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传统教学观非常重视教学结果,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作为根本标准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质量。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实践结果却是学生的片面发展,问题就出在忽视教学过程上。
现代人们意识到,教学结果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切身体验,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等。
由此现代教学观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强调在教师启发的基础上学生独立思考、强调知情的体验、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等。
(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承文化。
现代社会,重复性劳动逐步为机器和计算机所取代,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由此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一般性劳动上,而是体现在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生活上。
由此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便是创造文化,学生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掌握知识经验,形成创造文化和创新生活的能力。
重视学生、重视能力、重视学法、重视发展和重视过程,都是重视创新的体现。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8
5.第5题
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您的答案:答: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各环节之间又是彼此关联与相互衔接的。
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根据一定的要求预先设想并确定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设计与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明确教育目标上,应在研究教学系统的特点的基础上,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将教学目的具体化,提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具体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内心需要,使他感到需要去掌握新的概念、新的法则和把它们运用与实践的方法。
(二)激发学生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与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习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教师应通过提出学习要求、适当进行奖励和惩罚、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感知教学材料。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学习书本知识来认识客观世界的。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材料进行初步的把握,将教学材料承载的抽象的知识与直观、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正确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四)理解教学材料。
理解教学材料就是要领会书本上的理性知识,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感性知识达到理性知识的上升,关键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五)巩固知识经验。
巩固知识经验,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验,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
学生一学习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为主,如不及时巩固强化,就会遗忘,不利于对后续知识经验的学习理解,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必要的记忆要求,而且要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等。
此外,通过适当有效地复习和练习,也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经验的目的。
(六)运用知识经验。
将所学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形式有如练习作业、实验、实习等。
其中,练习作业时最经常的一种运用知识经验的形式。
(七)测评教学效果。
测评教学效果,是保证教学过程良性循环,争取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手段与方式。
教学作为一个特殊系统,要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就必须通过信息反馈,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
以上教学的7个环节,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时间连续性特征。
各个环节都有其独立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彼
此之间又有机联系、相互衔接。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19
作业总得分: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