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历史专题0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时期(学生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2022版课标要求(紧扣课标找准方向)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本专题复习目标(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周三朝的建立与发展,知道灭亡的共同原因。

2.知道夏朝创立了世袭制,了解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影响。

3.了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知道司母戊鼎。

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4.知道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了解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知道春秋争霸的原因、表现、影
响。

5.了解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知道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了解变法的内容,分析变法的影响。

6.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原理、作用。

7.了解百家争鸣的出现及影响,知道老子庄子与道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墨子与墨家思想、韩非与法家思想。

三.本专题知识建构(提纲挈领构建体系)
四.本专题重点考向(把握重点冲刺满分)
1)西周的分封制。

2)青铜工艺的成就。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王室衰微,商鞅变法。

4)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五.本专题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素养提升)
【历史解释】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
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时空观念】
精讲
一、核心知识梳理:
考点一夏商周的更替
【2022】版课标: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1.夏朝的建立:
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夏商西周更替:
3.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原因:末代君主残暴昏庸,实行暴政(即暴政而亡)。

启示:君主应多施仁政,勤政爱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4.西周分封制
①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②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
③方法:“授民授疆土”
④受封者的权利: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管理土地和人民,受封者在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⑤受封者的义务:向周王进纳贡物,随从作战等
⑥作用:积极影响: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消极影响: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诸侯势力的发展最后削弱了王权,导致春秋战国长期的战乱。

周代贵族等级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等级森严;层层分封;权力继承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名师点拨】
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启是我国世袭制产生后的第一个国王,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分封制与宗法制有什么关系?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考点二、青铜器与甲骨文
【2022】版课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1.青铜器
出现:原始社会末期。

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工艺:当时的工匠已准确的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代表:最重的司母戊鼎;最精美的四羊方尊。

2.甲骨文
甲骨文的由来:商周时期刻在龟甲、牛羊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内容丰富,设计祭祀、战争、农牧业等;
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历史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知识拓展】
1).钟鸣鼎食:“钟”和“鼎”分别为商周时期青铜乐器和食器,后发展为礼器,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2).铭文:本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又叫钟鼎文、金文;商代中晚期出现,周代明显增加。

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

3)汉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社会变革----经济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表现:
a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b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c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2)影响:①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②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专有化程度不断提高,使社会产品丰富起来;③商业活动逐渐活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3、都江堰水利工程:
渠首(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和灌溉网
a.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b.构成:渠首和灌溉网两大工程构成。

c.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d.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知识拓展】
1)、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既是一个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

首先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其次又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号称“天府之国”。

(二)社会变革----政治
【2022】版课标: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1.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王无力控制诸侯;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2)表现: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
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3)影响:制度变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推动了社会进步;社会动荡——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2.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3).影响:a.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b.积极影响:①加快统一的步伐。

②促进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利弊: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秋无义战)。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在不断的战争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战国七雄
(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当时有十几个诸侯国,其中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的势力最强。

史称“战国七雄”。

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齐魏)、马陵之战(齐魏);长平之战(秦赵)。

(3)影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注意:评价一次改革的成败与否,主要看它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看改革者的生与死。

改革家应具备敢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创新的精神。

【知识拓展】
1)、“商鞅虽死,秦法未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变法改革必然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又说明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三)社会变革----文化
【2022】版课标: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初步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1.春秋的老子与孔子
⑴老子:
·创立学派:道家
·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著作:《老子》(《道德经》)
⑵孔子:
·创立学派:儒家
·政治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实行德政。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著作:《论语》
2.战国的百家争鸣
⑴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为文化繁荣提高物质保障;政治上,诸侯纷争,招揽重用人才;社会转型,旧制度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各种冲突和矛盾加剧,亟待解决;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⑵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1)、墨家: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2)、儒家:代表人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儒家: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3)、道家: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4)、法家:代表人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老子(辩证地看待问题);孔子(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墨子(构建和谐社会;反对侵略战争;勤俭治国);庄子(积极地面对和看待问题);韩非(积极改革,勇于创新)。

【知识拓展】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的体现: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医学成就
(1)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2)《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订,是我国现存的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二、学科素养提升
【史料实证】
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之比较
【家国情怀】
商鞅变法对国家和个人的启示
(1) 对国家来说:
①(从改革的结果看)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②(从改革成功的原因看)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重要条件;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
(2) 对个人来说:
①(从改革的过程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具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②(从改革的精神看)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历史解释】
1)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②商鞅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且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

③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2)商鞅变法中,哪些措施得到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的支持?奴隶主阶级反对哪些措施?
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三项措施对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有利,因而获得他们的支持。

(经济上保证了对土地的私有,政治上地位提升,可以凭军功做官掌握政权) 奖励军功、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些措施对奴隶主阶级不利,因而受到他们的反对。

(取消了他们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经济上大量的公有土地私有化,被地主阶级占有)
典练
1.考向突破抓重点
考向一夏朝的建立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分封制
1.(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左传》记载∶“鲧作城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
有乱政,而作禹刑(刑,法律)”等。

据此可以判断出()
A.水灾治理成功B.阶级分化出现C.早期国家产生D.世袭制度确立2.(2022·黑龙江·佳木斯市第五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举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段话出自《礼记·礼运》。

根据所学,能体现“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制度分别是()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井田制④世袭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2022·江苏·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D.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考点二青铜器甲骨文
4.(2022·江苏扬州·九年级期中)古代生产、生活用具的发展,大抵经过石器、青铜器、铁器三个阶段。

以下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器制造业B.对研究商周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C.商周青铜器用途广泛造型多样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只用于祭祀
5.(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中国社科院专家指出,三星堆商代遗址新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推进了三星堆遗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礼仪和祭祀体系研究。

据此可知()
A.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B.祭祀文化只出现在三星堆遗址
C.三星堆遗址的文物是以铁器为主D.三星堆文化遗址在今河南安阳
6.(2022·山东·北辛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关于甲骨文(下图),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现:中国商周时期
B.发现: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C.造字: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D.评价: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铁器、牛耕;王室衰微、春秋战国的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7.(2022·四川·荣县留佳初级中学校七年级期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根本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8.(2022·江西抚州·七年级期中)西周时期,鼎、簋是重要的礼器。

周礼规定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

新郑(春秋时期郑国的都城)的一座窖藏中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其中就有九鼎八簋。

郑国公僭越天子礼器,“礼崩乐坏”这说明()
A.青铜器制作工艺进步B.经济得到发展C.政治改革D.周王室衰微9.(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贤臣佐明君,尊王来攘夷”。

观察图片,可知图中的“明君”是()
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
10.(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读下表。

由表中战争可以推知()
春秋时期楚国消灭国家及迁徙表(部分)
A.彻底摧毁了周王室权威B.楚国最终成为霸主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D.亡国遗民多向北迁徙
11.(2022·山东德州·七年级期末)《三字经》中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 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齐桓公赵国B.晋文公齐国C.齐桓公秦国D.楚庄王秦国12.(2022·广西贵港·七年级阶段练习)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A.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D.巩固了商朝对全国的统治
13.(2022·江苏·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七年级期中)发现于湖南的“里耶秦简”中有这样的文字:“南阳户人、荆不更、郑不宝,妻曰有,子小上造虒(sī)。

”(解读:这户人家住在南阳里,家庭成员①郑不宝:户主,享有爵位不更;②有:户主妻子;③虒(sī):户主儿子,未成年。

)这些文字最能反映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A.废除贵族世袭特权B.确立县制
C.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D.统一度量衡
14.(2022·广东深圳·七年级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人们互相帮助
B.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C.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捐杂税
D.历史是不断前进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15.(2022·山东青岛·七年级期中)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

联合诸侯。

”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出现的根
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
C.学术思想的活跃D.社会大变革,生产力发展
2.考点过关夯基础
1.(2022·山东·宁津县张宅中学七年级期中)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哪吒、姜子牙等都是呼风唤雨的人物。

其中历史上的武王伐纣是这部小说的背景之一。

“武王伐纣”的决定性之战是()
A.阪泉之战B.牧野之战C.涿鹿之战D.国人暴动
2.(2019·湖北十堰·七年级期末)如图是西周初年实行的一种制度的示意图。

据图判断,该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3.(2021·贵州六盘水·七年级阶段练习)《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竹书纪年》记载,商代第24代商王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有“王又作辟”“贞王闻惟辟”,学者注释:“辟,刑。

”上述文献和出土文物可以证实商朝()
A.用刑罚来维持统治秩序B.主张实行“礼治”
C.祖甲主张无为而治D.刑罚异常残酷
4.(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古人早有天圆地方的概念,地为方、为阴,象征养育万物之母。

由此猜想,方鼎是为祭地而造,由身份高贵的女性主持祭祀仪式。

鼎所在之
处,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

”这是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对商代司母戊鼎的介绍,由此可知司母戊鼎是一座()
A.食器B.乐器C.礼器D.酒器
5.(2022·广东深圳·七年级期中)近期四川三星堆考古挖掘又不断“上新”(看图片):金面具、金权杖、鸟形金铈片……文物数以千计。

据专家测算,三星堆遗址年代距今4800~3100年(约公元前2800-公元前1100年),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从考古学上证实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
B.三星堆遗址相当于夏商时期
C.电视、网络直播三星堆考古现场,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D.三星堆出土大量金具,说明黄金在远古是不值钱的
6.(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2021年是小莹的本命年,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刻有甲骨文“牛”字的项坠,甲骨文“牛”字的造字方法是()
A.形声B.假借C.会意D.象形
7.(2022·云南·昆明二十三中七年级期中)春秋时期,“卧薪尝胆”,终成霸业的是()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
8.(2022·山东潍坊·七年级期中)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大演变、大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乱”和“变”。

这里“变”的本质应该是()A.农业生产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社会制度变革D.人民不断起义9.(2022·江苏扬州·九年级期中)“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的时代。

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

”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因素是()
A.商鞅变法B.百家争鸣C.兼并争霸战争D.铁犁牛耕使用
10.(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中)贾谊认为:商鞅……废除礼义的教化,用刑名律法统治天下,不效法古人的仁政,使得全国到处伤风败俗。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奖励耕战,触动了守旧贵族的利益B.奖励耕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刑法严酷,引发后人对商鞅的差评D.推行县制,强化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五11.(2022·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七年级期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的思想源自()
A.《道德经》B.《论语》C.《墨子》D.《韩非子》12.(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中)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简编》中说,儒家学说是教人成为圣贤的学说,先“修己”后以“安人”,在国家的治理上追求天下大同的王道理想:在思维方法上取中庸之道;在教育思想上追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以下言论体现了儒家主张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兼爱非攻”③“为政以德”④“以法为教”⑤“道法自然”
A.①②⑤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13.(2022·广西·梧州市第十一中学七年级期中)由于没有专制的大一统政治体制,也就没有一家独大的思想专制局面,这使得当时的学术活动极少受外在约束,先秦的学者面对一望无际的土地,自由地放牧、耕作、探险,所到之处,留下自己深深的脚印,成为后人的路标。

与这段描述直接相关的是()
A.焚书坑儒B.百家争鸣C.中央集权制度D.商鞅变法14.(2022·广东·揭西县上砂第一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一、图二)
(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得以实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政治进步、各国为提升国力进行争霸战争,支持小农经济和地主阶级,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