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贫困问题已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自卑、抑郁、焦虑、敏感和嫉妒等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完善奖、助、贷等体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与校外用人单位接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标签: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对策
1 当前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
1.1 自卑心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每学期开学都要为学费、生活费发愁,这与那些家境优越的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另外,贫困生与别的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就业时,必须依靠自己,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

这种反差,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强烈的刺激,使他们的自尊异常敏感,人格格外脆弱,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卑的心理,导致性格上的缺陷,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自信心不足,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

1.2 焦虑心理贫困生的家庭负担都很重,为了学费、生活费,为了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他们的精神经常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另外一些贫困生虽然身在学校,却在为家中的债务担心,以至精神压力过大,故而羞愧、焦虑。

另外,好多贫困生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或自己贷款供给,将来要靠自己的薪水偿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没有背景和社会关系的貧困生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甚至产生退学的念头。

1.3 抑郁心理经济上的困难,心理上的长期自卑,使得一部分贫困生的心理慢慢地转向抑郁。

经济上的困难使得贫困生一般很少参加需要花钱的集体活动,导致在同学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抑郁的心理倾向。

另外,对家庭的担心,对未来的迷茫,对贫穷生活的不理解,对社会不平等的认识不够,都不停地吞噬着他们异常敏感的心灵,渐渐产生了抑郁苦闷的心理,使得他们情绪极不稳定,忧郁苦闷而又烦躁。

1.4 敏感心理贫困生由于自卑、抑郁、焦虑,心灵非常脆弱,对外界事物感觉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

在与同学交往中,往往压力很大,他们有着当代大学生的自尊与自傲,同时又存在着自卑心理暗示,因而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了一种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

1.5 嫉妒心理由于自卑和偏激心理的存在,有的贫困生还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对家庭条件优越而且表现张扬的同学特反感,鄙视他们,讥讽他们。

对于班级一些家境优越的学生干部,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导致了他们内心不够宽广和宽容,对很多事物都带有成见和偏见,用激烈的言词抨击社会弊端。

2 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1 贫困生自身因素首先,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调整矛盾心态。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顺利跨越两个阶段:一是青春期。

二是成年早期。

我国当前社会文化环境的重大变迁和震荡所带来的多种价值观的冲突及就业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所诱发的问题尤为突出,如果不正确调适,就容易导致抑郁或绝望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其次,贫困生一般都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庭生活困难,节衣缩食甚至举债贷款也要供孩子上大学。

这就使得贫困生一方面为家庭的困境而担忧,另一方面每当学校催交学费、住宿费或影响到正常学习时,贫困生就面临严峻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持续加重。

再次,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联系就业单位问题上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

2.2 外部环境因素高校处在社会思想变化的前沿,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社会思想变化的代表,面对来自社会思想观念的冲击,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社会时尚的影响,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传统的吃饱穿暖等要求,而是追求更流行更时尚的东西。

一些贫困生,为了追求时尚,他们只好通过家教,或到公司兼职等赚些外块,来补贴家中汇款不足;还有些人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另外,城乡教育差距的不断加大,使得一些贫困生没有条件培养特长,综合素质较差,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都较弱。

进入大学后,多元化的评判标准使得贫困生发现自己在学习、社交、文体等方面显露不足时,他们就会怀疑自己。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沉重的经济压力、过分紧张的学习和焦躁的心理作用下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身心负担。

另外,家庭环境的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贫困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底层收入家庭,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奉行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学业上取得成就来改变不如意的生活状况,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预期期望值时,就会受到父母的奚落或者言语上的伤害,长期的积累容易使心理压力爆发或转换成心理疾病。

3 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3.1 加大制度建设,完善各种助学模式目前高校的助学模式主要是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及国家贷款等,困难补助面窄,力度有限,只能满足极少数贫困生的需求。

为此,我们要加大制度建设,建立监督机制,完善各种助学模式,并通过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来帮助贫困生解决其生活问题,多为他们争取报酬较高且相对固定的工作。

3.2 完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高校应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对各院系政工干部、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等人员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具体规定,并进行严格考核,将其纳入学不日常工作内容,从思想上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3.3 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自强意识、自立意识、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

帮助贫困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品质,不被贫困压垮的精神,在逆境中奋起;使他们认识到凡是有助于完成学
业的勤工助学活动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提高贫困学生的诚信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平等、关爱的文明新风,充分尊重贫困大学生的尊严与人格。

建立积极的校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宣传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人生观,才能让不贫困的学生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贫困生,让贫困生在这种校园氛围中,平和地看待经济困难,缓解心理压力,化压力为动力。

3.5 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在政府和学校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社会多方热情支持,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要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捐资助学,建立通畅的社会捐资渠道,设立各种扶贫助学基金,或者将无偿捐赠转为有偿救助,受助学生参加工作后再分批偿还救助金。

此外,学校应积极主动地联系企业,建立贫困生的“对口支援”关系。

这既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为企业培养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推动贫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晓东,廖湘蓉,邓治文.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3,4:P120-122.
[2]解军霞,李想.切实发挥心理资助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3:P39-40.
[3]贾淑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探析与应对[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5):P182-183.
[4]林孟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6,10:P118-121.
[5]牛东旗,王玉翠.高校贫困生的/ 心理贫困0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P39-40.
[6]卢先群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0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0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09,6:P173-175.
[7]韩春伶,曾练武.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工作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P189-190.
[8]王晓倩,潘俊.大学生助学模式新探:从经济助困到心灵助困[J].高教研究,2006,10:P69-70.
[9]杨安民.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看高校资助体系的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P107-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