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4)
1. 治疗胁痛瘀血停着证;应首选
A.龙胆泻肝汤
B.柴胡疏肝散
C.旋覆花汤
D.一贯煎
E.茵陈蒿汤
答案:C
[解答] 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旋覆花汤祛瘀通络。

2. 患者,男,45岁。

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黄身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其证候是
A.肝气郁结
B.肝郁化火
C.肝胆湿热
D.肝阴不足
E.瘀血阻滞
答案:C
[解答] 湿热蕴结肝经,肝络失和,疏泄失职,故胸闷、胁痛口苦;湿热中阻,升降失调,则纳呆、恶心呕吐;肝病及胆,胆汁外溢,则出现身目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肝经湿热之象。

3. 患者,男,60岁。

久患胁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疗应首选
A.柴胡疏肝散
B.逍遥散
C.杞菊地黄丸
D.一贯煎
[解答] 证属肝阴不足,治宜养阴柔肝。

一贯煎方中生地养血滋阴,补益肝肾,为方中君药,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养血柔肝,川楝子疏肝理气,以顺肝木条达之性,诸药合用,能使肝体得养,肝气条畅,胁痛得解。

4. 胁痛的治疗原则是
A.清热解毒化湿
B.疏肝和络止痛
C.理气活血通经
D.凉血滋阴柔肝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5. 最早指出黄疽有传染性的中医文献足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丹溪心法》
E.《沈氏尊生书》
答案:E
[解答] 《沈氏尊生书·黄疽》中言“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瘟黄,杀人最急”。

6. 黄疸最具特征的表现是
A.面黄
B.目黄
C.小便黄
D.恶心纳呆
[解答] 目黄、身黄、小便黄乃黄疸三大主症,且三症之中尤以目黄为要。

7. 急黄神昏舌绛者,其治法是
A.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B.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C.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D.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E.解表清热利湿
答案:C
[解答] 瘟疫之邪,致病最速,上扰神明则神昏谵语,舌红绛乃疫毒深入营血之征,故治法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8. 患者黄疸日久,黄色晦暗如烟熏,纳少脘闷,大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沉迟。

治疗应首选
A.茵陈蒿汤
B.茵陈五苓散
C.甘露消毒丹
D.黄连温胆汤
E.茵陈术附汤
答案:E
[解答] 本证属寒湿阻遏之阴黄,治宜温化寒湿,健脾退黄。

茵陈术附汤方中茵陈利湿退黄;附子、干姜温中散寒以化水湿,且可制茵陈寒凉之性;白术、甘草健脾胃以利湿浊。

9. 黄疸患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恶心欲吐,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腻,脉弦滑。

治疗应首选
A.大柴胡汤
C.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D.茵陈蒿汤
E.甘露消毒丹
答案:C
[解答] 此为阳黄初起见表证者,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清热利湿。

10. 阳黄初起见表证者,其治法是
A.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B.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C.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D.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E.解表清热利湿
答案:E
[解答] 阳黄以湿热为主,如邪郁肌表宜疏表清热,利湿退黄。

11. 治疗湿重于热型黄疽的最佳方剂为
A.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B.茵陈蒿汤
C.栀子柏皮汤
D.茵陈四苓散
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答案:A
12. 聚证患者,食滞痰阻,痰湿较重,服六磨汤后腑气虽通,但症状未减,舌苔白腻而不化。

治疗应首选
A.二陈汤
B.藿朴夏苓汤
D.五苓散
E.香苏散
答案:C
[解答] 平胃散健脾消食,燥湿化痰。

13. 治疗肝气郁滞型聚证的主方为
A.六磨汤
B.逍遥散为主方
C.四七气汤
D.木香顺气散
E.甘麦大枣汤
答案:B
[解答] 逍遥散舒肝解郁,治疗肝气郁滞型聚证。

14. 治疗食滞痰阻型聚证损伤脾气,最佳选方是
A.六磨汤
B.甘麦大枣汤
C.木香顺气丸
D.半夏厚朴汤
E.香砂六君子汤
答案:A
15. 患者,男,60岁。

腹胀大如敢,按之如曩裹水,有波动感。

应首先考虑的是
A.水饮
B.痞满
C.积聚
D.水臌
答案:D
[解答] 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气臌”;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为“水臌”;胀病日久,腹部胀满,青筋暴露,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而颈胸部可见赤丝血缕,为“血臌”。

16. 患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伴下肢浮肿,胸脘痞胀,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尿少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其治法是
A.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B.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C.健脾益气,化气行水
D.理气疏肝,化瘀利水
E.健脾渗湿,行气利水
答案:A
[解答] 此为寒湿困脾之水臌。

故治宜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17. 患者腹人胀满不舒,早宽暮急,面色苍黄,嗜睡,语无伦次,逐渐昏迷,舌苔灰腻,脉弦细而滑。

治疗应首选
A.温胆汤
B.菖蒲郁金汤
C.白金丸
D.苏合香丸
E.涤痰汤
答案:D
[解答] 臌胀神昏痰湿蒙蔽心包者,宜苏合香丸芳香温开透窍。

18. 患者,女,50岁。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应首选
A.羌活胜湿汤
C.川芎茶调散
D.半夏厚朴汤
E.苓桂术甘汤
答案:B
[解答] 本证属痰浊头痛,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19. 患者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应首选
A.半夏白术天麻汤
B.加味四物汤
C.大定风珠
D.大补元煎
E.六君子汤
答案:B
[解答] 本证属血虚头痛,故用加味四物汤滋阴养血以止痛。

20. 患者头痛以前额为甚,面红,牙痛,便干,舌红苔黄,脉弦。

处方用药加用白芷,除治疗效应外,其“引经报使”作用在
A.少阳经
B.太阳经
C.阳明经
D.少阴经
E.厥阴经
答案:C
[解答]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之阳经均循于头面,厥阴经亦会于巅顶。

据经络循行部位,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头痛多在崩顶部,或连于目系。

B.痰浊
C.血虚
D.肾虚
E.瘀血
答案:E
[解答] 头痛日久,痛久人络,致瘀血内阻脑脉,故头痛如锥刺,固定不移;舌质紫,脉细涩亦为瘀血内阻之征。

22. 治疗太阳经头痛的引经药是
A.柴胡、黄芩、川芎
B.杜仲、桑寄生、续断
C.羌活、蔓荆子、川芎
D.葛根、白芷、知母
E.吴茱萸、藁本
答案:C
23. 治疗阳明经头痛的引经药是
A.柴胡、黄芩、川芎
B.杜仲、桑寄生、续断
C.羌活、蔓荆子、川芎
D.葛根、白芷、知母
E.吴茱萸、藁木
答案:D
[解答] 以上均由药物的归经及作用所决定。

24. 雷头风的治疗,应首选
C.川芎茶调散
D.芎芷石膏汤
E.黄连上清丸
答案:B
[解答] 雷头风多属湿热夹痰上冲头目所致。

故用清震汤加味以清热祛湿化痰。

25. 雷头风发作的病机多是
A.风热夹痰上冲
B.湿热夹痰上冲
C.风热夹湿上扰
D.风湿夹火上扰
E.风热夹瘀上扰
答案:B
[解答] 雷头风多因湿热夹痰上冲所致。

26. 痰蒙清窍头痛的表现为
A.头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B.头痛眩晕,耳鸣腰痛,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C.头痛昏重,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劳则加甚,舌淡,脉细弱
D.头痛昏蒙,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
E.头痛迁延日久,或头有外伤史,痛有定处如锥刺,舌质暗,脉细涩
答案:D
[解答] 痰蒙清窍头痛的表现为头痛昏蒙,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

27. 患者眩晕,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
A.健脾益气,益肾温中
B.温补脾肾,通络宁心
C.健脾益肾,活血化瘀
D.补益肝肾,化瘀通络
E.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答案:E
[解答] 本证属气血亏虚之眩晕,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治宜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28. 患者眩晕,精神萎靡,健忘多梦,腰膝酸软,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疗应首选
A.左归丸
B.右归丸
C.大定风珠
D.大补元煎
E.附子理中丸
答案:B
[解答] 此为肾精不足,偏于阳虚之眩晕。

故用右归丸以补肾助阳。

29. 患者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寐多,舌苔白腻,脉滑。

治疗应首选
A.苓桂术甘汤
B.半夏白术天麻汤
C.黄连温胆汤
D.半夏厚朴汤
E.半夏秫米汤
答案:B
[解答] 此为痰浊中阻之眩晕,故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A.风、痰
B.风、火、痰
C.气、火、痰
D.风、火、痰、气
E.风、火、痰、瘀
答案:E
[解答] 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是风、火、痰、瘀。

31. 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的鉴别要点是
A.神志不清
B.半身不遂
C.语言不利
D.肢体软瘫
E.口舌歪斜
答案:A
[解答] 中风有中脏腑与中经络之分,而神志障碍的有无是其划分的标准。

32. 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软瘫,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痿,脉微欲绝。

其中风属
A.中经络
B.阳闭证
C.阴闭证
D.脱证
E.后遗症
答案:D
[解答] 脱证乃阳气外脱,以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软,汗出肢冷,二便自遗,脉微欲绝为主症。

闭证乃邪闭于内,以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为主症。

33. 患者平素头痛眩晕,突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口苦,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应首选
A.大秦艽汤
B.补阳还五汤
C.镇肝熄风汤
D.苏合香丸
E.地黄饮子
答案:C
[解答] 肾阴素亏,肝阳上亢,故平素眩晕头痛;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口苦,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亦为肝阳上亢之征。

34. 患者平素眩晕,耳鸣。

突然发生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但其神志清楚,舌红,脉弦滑。

治疗应首选
A.大秦艽汤
B.镇肝熄风汤
C.龙胆泻肝汤
D.地黄饮子
E.苏合香丸
答案:B
[解答] 肾阴素亏,肝阳上亢,故平素眩晕、耳鸣;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舌红,脉弦滑亦为肝阳上亢之征。

35. 中风的病理因素为
A.风、痰、气
B.风、痰、瘀
C.痰、火、瘀
D.风、火、痰、瘀
E.风、火、痰
答案:D
[解答] 中风的病理因素是风、火、痰、瘀,这四大因数皆可导致中风。

36. 患者项背强直,头痛,恶寒发热,肢体酸重,舌苔白腻,脉浮紧。

其治法是
A.疏散风寒,调和气血
B.散寒祛风,解肌发汗
C.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D.辛温解表,散寒止痛
E.疏风散寒,化痰通络
答案:C
[解答] 此为邪壅经络之痉证。

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故头痛、项背强直;外邪袭于肌表,营卫不和,则恶寒发热;湿阻经络肌肉,故肢体酸重;舌苔白腻,脉浮紧是风寒湿邪在表之候。

故治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37. 患者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发热不恶寒,头痛汗出,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应首选
A.羌活胜湿汤
B.增液承气汤
C.栝蒌桂枝汤
D.天麻钩藤饮
E.大定风珠
答案:C
[解答] 此为柔痉。

栝蒌根清热生津,滋养筋脉,合桂枝汤调和营卫,解太阳卫分之邪。

38. 疟疾患者,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疫痛,口渴引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应首选
A.柴胡桂枝干姜汤
B.柴胡截疟饮
C.截疟七宝饮
E.白虎加桂枝汤
答案:E
[解答] 本证属温疟,治宜清热解表,和解祛邪,故用白虎加桂枝汤。

方中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寒。

39. 治疗正疟,应首选
A.柴胡截疟饮
B.白虎加桂枝汤
C.柴胡桂枝干姜汤
D.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E.何人饮
答案:A
[解答] 柴胡截疟饮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

40. 治疗劳疟,应首选
A.柴胡截疟饮
B.白虎加桂枝汤
C.柴胡桂枝干姜汤
D.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E.何人饮
答案:E
[解答] 何人饮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中以人参益气扶正;制何首乌、当归补益精血;陈皮、生姜理气和中。

41. 疟疾患者,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其治法是
B.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C.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D.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E.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答案:E
[解答] 本证属温疟,治宜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42. 某司机,男,40岁,1年前到非洲援外时,感染疟疾,经治疗后好转,发作减少,但遇劳累则易发作,发作时寒热较轻,面色萎黄,气短无力,形体消瘦,纳少自汗,舌淡脉细。

治疗最佳选方为
A.加减金不换正气散
B.何人饮加减
C.截疟七宝饮加减
D.白虎加参汤加减
E.清瘴汤加减
答案:B
[解答] 此为劳疟,应用何人饮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43. 水肿发病涉及的脏腑是
A.心、肝、脾
B.肝、脾、肾
C.肺、脾、肾
D.脾、肾、心
E.肾、心、肺
答案:C
[解答]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所致。

因此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A.肺、脾、肾
B.肺、胃、肾
C.心、脾、肾
D.肝、脾、肾
E.心、肝、肾
答案:A
[解答]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所致。

因此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45. 患者因皮肤疮痍破溃而引发水肿,肿势自颜面而渐及全身,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其治法是
A.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B.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C.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D.散风清热,宣肺利水
E.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答案:C
[解答] 本证属湿毒浸涅之水肿,治宜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46. 治疗水肿风水泛滥证,应首选
A.越婢加术汤
B.麻黄连翘亦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C.五皮饮合胃苓汤
D.实脾饮
E.疏凿饮子
答案:A
[解答] 越婢加术汤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中麻黄散风宣肺,兼能利水退肿;生石膏清肺泄热;白术
47. 治疗水肿湿毒侵淫证,应首选
A.越婢加术汤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C.五皮饮合胃苓汤
D.实脾饮
E.疏凿饮子
答案:B
[解答]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前者方中麻黄、杏仁、桑白皮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

后者方中以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48. 患者因皮肤疮痍破溃而引发水肿,肿势白颜面渐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疗应首选
A.越婢加术汤合桑白皮汤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C.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散
D.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猪苓汤
E.实脾饮合五味消毒饮
答案:B
[解答] 本证为湿毒浸淫之水肿,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宜肺解毒,利湿消肿。

49. 患者水肿日久,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畏寒肢冷,尿少,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其证候是
A.风水泛滥
B.湿毒浸淫
C.水湿浸渍
D.湿热壅盛
E.脾阳虚衰
答案:E
[解答] 中阳不振,健运失司,气不化水,以致下焦水邪泛滥,故水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气血生化乏源,阳不温煦,故畏寒肢冷;阳不化气,则水湿不行而尿少。

舌淡苔白滑,脉沉弱是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征。

50. 患者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伴有恶寒发热,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浮紧。

其证候是
A.风水泛滥
B.湿毒浸淫
C.水湿浸渍
D.湿热壅盛
E.脾阳虚衰
答案:A
[解答] 风邪外袭,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小便不利,全身皆肿;风属阳邪,其性轻扬,善行数变,风邪与水液相搏,风助水势,所以水肿起于面部,很快遍及肢体;邪在肌表,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是风水偏寒之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