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精品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24分,每道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 下列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 夏天,滨海县最高气温约为20°C
B. 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
C. 正常人脉搏约为每秒72次
D. 正常成年人鞋子的长度约50cm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夏天,滨海县最高气温约为16°C,故A不符合实际;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1.1m/s=1.1×3.6km/h≈4km/h
左右,故B符合实际;
C.正常人脉搏跳动一次所用时间约1s,故C错误;
D.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成年人鞋子的长度略大于20cm,在25cm 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2. 下列实验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 发声的电铃放入正在向外抽气的钟罩内
B. 点燃的蜡烛放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
C. 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D. 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发出不同的声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入钟罩,从钟罩抽气,会听到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听不到了,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A符合题意;
B.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看到烛焰摇曳的更明显了,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
C.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观察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拨动的粗细不同的琴弦,可以发现琴弦越粗,音调越低,说明发声体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下列有关光的知识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因为屏幕是光源
B. 红色的牡丹花看上去为红色,是由于它吸收红光反射其它色光引起的
C. 老师上课使用的“电子教鞭”,是利用红外线来指出重点内容
D. 紫外线能杀菌消毒,适当
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A.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因为屏幕发生了漫反射,屏幕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
错误;
B.红色牡丹花看上去为红色是因为它反射红光,吸收其它色光,红色光线进入人眼,感到它是红色。

故B 错误;
C.红外线眼镜看不到,故老师上课使用的“电子教鞭”,不是利用红外线,故C错误;
D.紫外线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故D正确。

故选D。

4. 2019年是我县“三城”同创之年,经过多个部门的大力宣讲、整治,“讲文明、树新风”已逐渐深入滨海市民心中。

下列文明行为和管理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 城区以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 中、高考期间暂停开展广场舞活动
C. 学校周围设置禁鸣路段
D. 大型机械设备施工的场地周围设有板墙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城区以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中、高考期间暂停开展广场舞活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学校周围设置禁鸣路段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大型机械设备施工的场地周围设有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 如图是某同学用不同方案给三根大头针排队的过程,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方案是()
A. 甲、乙
B. 乙、丙
C. 甲、丙
D. 甲、乙、丙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人眼看到物体是由于有光线进入眼睛,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眼睛只能看到第一根大头针,而其它大头针的光线被前面大头针挡住无法进入人眼,故图甲符合题意;用光在一端照射,使它们的影子完全重合,则这三根大头针就在一条直线上,影子的形成就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故图乙符合题意;同种均匀介质中激光笔发出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三根大头针在其传播的路径上,故图丙符合题意,故ABC 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6. 如图所示的热现象,通过熔化形成的是
A. 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
B. 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
C. 冬天河水结“冰”
D. 厨房蒸笼旁的“白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烛泪”是由固态的蜡烛熔化而来的,故A正确;
B、“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B错误;
C、冬天河水结“冰”,是水遇冷凝固成冰,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
D、白气是由蒸笼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D错误.
7.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
①小孔成像;
②平面镜成像;
③放大镜成像;
④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的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

下列关于上述“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 属于虚像的是④⑤
C. 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①②⑤
D. 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
【答案】AD
【解析】
【分析】
【详解】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③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④投影仪屏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⑤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所以它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综上所述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故AD正确,BC错误。

8. 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推力最大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网友们将其昵称为“胖五”)在海南文昌点火升空(如图所示),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入航天强国的行列。

下列关于“胖五”火箭发射前后的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 整装待发的“胖五”相对于地面上正在巡察的工作人员是静止的;
B. 整装待发的“胖五”相对于舱内的“实践二十号卫星”是运动的;
C. 腾空而起的“胖五”相对于舱内的“实践二十号卫星”是静止的;
D. 腾空而起的“胖五”相对于正在驻足远眺的航天爱好者是静止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整装待发的“胖五”相对于地面上正在巡察的工作人员有位置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A错误;B.整装待发的“胖五”相对于舱内的“实践二十号卫星”没有位置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B错误;C.腾空而起的“胖五”相对于舱内的“实践二十号卫星”没有位置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C正确;D.腾空而起的“胖五”相对于正在驻足远眺的航天爱好者有位置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9. 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现在向水槽中缓慢地注水,水面逐渐升高(未到水槽口),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的折射角不断增大
B. 光的折射角不断减小
C. 光斑从O点不断的向左移动
D. 光斑跳到O点左侧某一点后保持不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B.由于水面是水平的,所以入射角不变,从而折射角也不变,故AB错误;
CD.水槽内没有注水时,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O点,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光线移动到O点左侧O′点;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折射光线逐渐向左偏折,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0. 小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
晰的像。

则()
A. 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大
B. 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C. 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 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向左移动,故A不符合题意;
B.蜡烛向右移动,物距减小,像距增大,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向右移动,故B符合题意;CD.蜡烛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则下列方法中()
①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③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④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A. 只有②可行
B. 只有④可行
C. ②和③都可行
D. 都不可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①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则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但光斑会向左移动,
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 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反射光线可能经过B 点,故②符合题意;
③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角不变,则反射角也不会改变,但光斑会向左移动,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角不变,并且入射点相对应A 点的位置不变,因此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变,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A 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12. 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 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 4s~8s 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
C. 0s~8s 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 8s 末甲正好追上乙,故两同学速度相等,相对静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 .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 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 ,故A 正确,能符合题意; B .由图像可知,4s ∼8s 内,两同学同时出发,甲和乙的图像都是一条斜线,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0s ∼8s 内,甲乙通过的路程都是5m ,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由图可知,甲后出发,在8s 末甲正好追上乙,甲同学从4s 开始行走,到8s 末行走了5m ,用时4s ,则甲的速度
5m 1.25m/s 4s
s v t ===甲甲甲
乙同学从0s 开始行走,到8s 末行走了5m ,用时8s ,则乙的速度 5m 0.625m/s 8s
s v t ===乙乙乙 甲乙的速度不相等,不是相对静止,故D 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

二、填空题(共27分,每道小题3分,每空1分)
13. 如图所示,紧压住钢尺的左端,用手拨动右端可以听到声音,声音是由于_______(选填“钢尺”、“桌面”或“手指”)的振动而产生;增大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去拨动,声音的______发生改变;增大拨动的力度,声音的______也随着发生改变。

【答案】 (1). 钢尺 (2). 音调 (3). 响度
【解析】
【分析】
【详解】[1]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2]增大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增大拨动的力度,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

14. 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被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c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4 min_____s.
【答案】 (1). 1mm (2). 2.02 (3). 7.5
【解析】
【分析】
【详解】图甲中,的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物体的长度是3.02cm−1.00cm =2.02cm ;
图乙中,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4min和5min之间;偏向4min一侧,大盘的分度值是1s,而大盘指针在7.5s,因此秒表读数为4min7.5s.
【点睛】(1)物体的端点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体两端点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之差是物体的长度;(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图2中根据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
15. 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棍时,会发现冰棍表面有一层“白粉”,这是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这个过程需要____热;同时看到冰棍冒出“白气”,这是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答案】(1). 凝华(2). 放(3). 液化
【解析】
【分析】
【详解】[1][2]“白粉”是固态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该过程放出热量。

[3]“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冰棍液化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16. 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热水中(如图a)。

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b)。

由图像可知,在第3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___(选填“继续”或“停止”),分析图像信息,可以判断海波是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1). 固(2). 停止(3). 晶体
【解析】
【分析】
【详解】[1][2]由图象可知第5分钟时,海波的温度达到熔点,5分钟后开始熔化,故第3min时海波处于固态,由图像知,第10分钟后,海波不能继续吸热,海波的熔化将停止。

[3]分析图像信息可知,海波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可以判断海波是晶体。

17. 周末,小明进入正在装修的新房内,发现工人拿着开亮的灯泡在处理墙面,看起来已经很平整的墙面,
用灯光侧着一照,墙面上仍出现了一些阴影,工人这样操作的原理是______;小明通过客厅内光亮的瓷砖地面看到了吊灯的像,如果吊灯到地面的距离是3m,则像到吊灯的距离为____m,他又发现通过摆放在客厅内地面上的木质地板就看不到吊灯的像了,这是因为光照射到木质地板表面时发生了____反射。

【答案】(1). 光
的直线传播(2). 6 (3). 漫【解析】【分析】【详解】[1]留下阴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线达不到的地方就是影子,高的地方挡住了光线,阴影留在
了低的地方。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吊灯离瓷砖3m,吊灯的像到吊灯的距离是6m。

[3]木质地板的表面是粗糙的,不会发生镜面反射,发生的是漫反射,所以通过地毯看不到吊灯的像。

18. 如图所示是医学上常用的内窥镜,它是一种在细管顶端装有小型摄像机的医疗器械,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镜。

检查时,操作者为使观察更清楚,要减小观察范围,应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____(填“靠近”或“远离”)患处一些,所成的像_____(填“变大”或“变小”)。

【答案】(1). 凸透(2). 靠近(3). 变大
【解析】
【分析】
【详解】[1]摄像机成缩小的实像,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3]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原则,操作者为使观察更清楚,要减小观察范围,应该使内窥镜细管顶端靠近患处一些,所成的像变大。

19. 手机屏幕呈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____三种色光混合而成,当用微信扫描商户的黑白两色纸质二维码付款时,二维码应处在距离手机镜头的______(选填“1倍焦距以内”、“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或“2倍焦距以外”),纸质二维码的黑色部分会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所有色光。

【答案】(1). 蓝(2). 2倍焦距以外(3). 吸收
【解析】
【分析】
【详解】[1]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够产生其他任意色光。

[2]当用微信扫描商户的黑白两色纸质二维码付款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二维码应处在距离手机镜头的2倍焦距以外。

[3]纸质二维码的黑色部分会吸收所有色光,不反射任何光,所以看起来是黑色。

20. 如图是某种望远镜的简易结构与光路图,它的目镜是一个凸透镜,该望远镜是______(选填“伽利略”或“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物镜的焦距比目镜的焦距______(选填“长”或“短”),它能使远方物体成一个清晰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虚像。

【答案】(1). 开普勒天文(2). 长(3). 倒立
【解析】
【分析】
【详解】[1]由图可知,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所以是开普勒天文望远镜,伽利略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

[2]为了使像放大更大的倍数,开普勒望远镜的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3]物镜相当于照相机,能成倒立的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能成虚像,所以开普勒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成一个倒立的虚像。

21. 如图所示是武月同学和妈妈元旦当天乘坐出租车时的打印票据,请根据票据信息解答下列问题:此次出行的路程是______m,此次行程所用时间是______min,此次行程的平均车速是______km/h。

【答案】(1). 20000 (2). 30 (3). 40
【解析】
【分析】
【详解】[1]由图可知,路程为20km ,即20000m 。

[2]由图可知,下车时间减去上车时间即为行程时间,所以行程时间为30min 。

[3]速度为 20km 40km/h 0.5h
s v t === 三、解答题(共49分,第22小题每图2分,第24-26小题每空1分,第27题每小题2分) 22. 同一水平面上的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它们的s -t 图象如图所示,请在v -t 图中画出能反映它们运动情况的示意图象。

【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同一水平面上的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向运动,由s −t 图象可知,甲乙两小车的运动图象均为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说明甲乙两小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甲乙通过相同的路程,甲用时小于乙,根据s v t
=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故作图如下
23. 如图所示,画出两条入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 )
【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点睛】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
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4. 在图中画出光线AO 从水中射向空气时的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 )
【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图中已经画出法线,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水中画出反射光线OB ; 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解,由此在法线的右侧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OC .如图所示:
25. 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 ,一列动车上午9︰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12个车站,共经过5个小时,于当日下午14︰30到达乙地。

行驶过程中动车以216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度为1300m 的桥梁,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 。

求:
(1)该列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全程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
(2)该列动车车身长度是多少m ?
(3)该列动车全部在此桥上的时间约是多少s ?(结果取整数)
【答案】(1)180km/h ;(2)200m ;(3)18s
【解析】
【分析】
【详解】解:(1)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全程平均速度
900km 180km/h 5h
s v t =
== (2)动车通过桥的速度 v 1=216km/h=60m/s
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 。

则动车行驶的路程应该是车长加上桥长,假设桥长为s 1,车长为s 2,根据
s v t
=有 1211+s s v t =

260130m/s 0m+25s s =⨯
解得
2200m s =
(3)动车全部在此桥上运动的路程为
211300m 200m 1100m s s s '=-=-= 根据s v t
=可得动车全部在此桥上的时间 11100m 18s 60m/s
s t v ''==≈ 答:(1)该列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全程平均速度是180km/h ;
(2)该列动车车身长度是200m ;
(3)该列动车全部在此桥上的时间约是18s 。

26. 如图甲,是某小组进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实验装置。

(1)在组装图甲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烧杯中的水温为_____°C ;
(3)图丙是该小组同学画出的实验中不同时刻的气泡情况,则图丙中_____(A/B )杯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
(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初温相等的水按图甲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和读数,却得出了如图丁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_____(写出其中合理的可能);
(5)从图像丁可以看出,小明和小红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C ,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答案】 (1). 自下而上 (2). 68 (3). A (4). 酒精灯火焰大小不同(或“某位同学的烧杯口处纸
板没有盖好”或“水的质量不等”等合理均可) (5). 98 (6). 移走酒精灯(或熄灭酒精灯)
【解析】
【分析】
【详解】(1)[1]在实验中,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需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为了方便安装,需按照由下而上的顺序。

(2)[2]由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C ,所以此时温度为68°C 。

(3)[3] A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是沸腾前的现象。

(4)[4]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初温相等的水按图甲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却得出了如图丁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大小不同(或“某位同学的烧杯口处纸板没有盖好”或“水的质量不等”)。

(5)[5]从图丁可知,水温达到98°C后吸热,温度不再升高,说明已经沸腾,沸点为98°C。

[6]撤去酒精灯后,水不能吸热,所以水停止沸腾,这说明水沸腾时要吸收热量。

27. 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佳敏同学已经在水平光具座上(如图甲所示)固定好了发光体F和光屏的位置,并将两者的中心调到了____,如图所示。

现有A、B两块凸透镜,A的焦距为15cm,B的焦距为35cm,要想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应该选择透镜____(A/B);
(2)选对透镜后,将其放置在发光体F和光屏中间的位置处,发现此时在光屏上出现的像位置偏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往____移,此时光屏上恰好能看到清晰的倒立、____的实像。

如果此时透镜上落上一只小虫,则光屏上发光体F的像_____(完整/不完整);
(3)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发光体F适当远离凸透镜,要想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可以将光屏适当_____(靠近/远离)凸透镜;也可以不移动光屏,在发光体F和凸透镜之间的某位置处放上一块焦距合适的_____(凸透镜/凹透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光_____(发散/会聚),让清晰的像_____(左移/右移)到光屏上;
(4)文豪同学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并将图乙中凸透镜从图示处逐渐远离蜡烛,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丁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
【答案】(1). 同一高度(2). A (3). 下(4). 等大(5). 完整(6). 靠近(7). 凹透镜
(8). 发散 (9). 右移 (10). C
【解析】
【分析】
【详解】(1)[1]为了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发光体F 和光屏的位置调到同一高度。

[2]由图知,物距和像距之和为60.0cm ,如果选用A 凸透镜来做实验,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像距也为二倍焦距,此时物距和像距之和正好为60cm ,故选用A 凸透镜来做实验可行;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最小为4倍焦距,所以B 凸透镜焦距过大,不能使用。

(2)[3]选对透镜后,将凸透镜放置在发光体“F ”和光屏中间,发现此时在光屏上出现的像位置偏高,因为物、像、光屏三者中心应在同一高度,所以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往下移。

[4]由[1]知,当物距和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此时光屏上恰好会看到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

[5]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
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小虫落在透镜上后,仅有一小部分光线被挡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即光屏上所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

(3)[6]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发光体“F ”适当远离凸透镜,即物距增大了,要想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减小像距,所以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7][8][9]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将延迟会聚,故也可以在发光体“F ”和凸透镜之间紧靠透镜处再添加一块焦距合适的凹透镜。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光发散,让清晰的像右移到光屏上。

(4)[10]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的是实像,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则变小,但像距不是均匀减小的,且始终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并逐渐接近焦距。

故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C 。

28. 如图所示,是小明“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实验方案时,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测量气泡从O 点运动到10cm 、20cm 、30cm 和40cm 处所用的时间; 方案二:测量气泡从计时开始2s 、4s 、6s 和8s 所通过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