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活动顺序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属活动顺序表
⾦属活动性顺序表是指⾦属在溶液或化学反应中的活泼程度,不是⾦属性的排序。
表中某⾦属可以把它后⾯的⾦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初中)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中)钾钡钙钠镁铝锰锌、铬铁镍锡铅(氢)铜、汞银铂⾦:
K Ba Ca Na Mg Al Mn Zn Cr Fe Ni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属性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失去电⼦的能⼒。
失电⼦能⼒越强的原⼦其⾦属性就越强;失电⼦能⼒越弱的⾦属性也就越弱,⽽其⾮⾦属性就越强。
⾦属活动顺序表常有如下应⽤:
1、判断⾦属与酸反应情况:
(1)在氢以前的⾦属(K→Pb)能置换出⾮氧化性酸中的氢⽣成氢⽓,且从左到右由易到难,
K→Na会爆炸。
(2)氢以前的⾦属与氧化性酸(如浓H2SO4、HNO3)反应,但⽆氢⽓⽣成,反应的难易及产物与⾦属活动性、酸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① Fe、Al在冷的浓H2SO4、浓HNO3中钝化,但加热可充分反应。
和冷的稀HNO3可充分反应。
② Zn与HNO3反应时, HNO3浓度由浓变稀可分别⽣成NO2、NO、N2O、N2、NH4NO3。
③氢以后的⾦属(Cu→Ag)与⾮氧化性酸不反应,但与氧化性酸反应,与硝酸反应时,浓
硝酸⼀般⽣成NO2,稀硝酸⽣成NO。
④氢以后的Pt→Au与氧化性酸也不反应,只能溶于王⽔。
2、判断⾦属与⽔反应情况:
(1)K→Na(K、Ba 、Ca、Na),遇冷⽔剧烈反应,且易发⽣爆炸。
2K + 2H2O = 2KOH + H2↑
Ba﹢2H2O == Ba(OH)2﹢H2↑
Ca + 2H2O = Ca(OH)2+ H2↑
2Na + 2H2O = 2NaOH + H2↑
(2)Mg、Al在冷⽔中反应很慢,在沸⽔中可反应。
Mg + 2H2O =沸⽔= Mg(OH)2 + H2↑
2Al + 6H2O =沸⽔= 2Al(OH)3 + 3H2↑
(3)Zn→Pb在冷⽔中不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可与⽔蒸⽓反应。
(因为⽔蒸汽中⽆H+ 和OH+ 离⼦)
3Fe + 4H2O(g)=⾼温= Fe3O4 + 4H2
⾦属性越强,其对应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1)K→Na对应的氢氧化物为可溶性强碱。
(2)Mg→Cu对应的氢氧化物为难溶性弱碱。
(3)Hg→Au对应的氢氧化物不存在或不稳定、易分解。
3、判断⾦属元素在⾃然界的存在状况:
(1)K→Pb在⾃然界中只有化合态。
(2)Cu→Au在⾃然界中既有化合态,⼜有游离态。
只是Pt Au⼤多已游离态存在
4、判断⾦属单质的冶炼⽅法:
(1)K→Al ⽤电解法:如: 2AL2O3(熔融)=电解= 4AL + 3O2↑
特例:Na + KCl =⾼温= K(↑) + NaCl
(2)Zn→Cu ⽤热还原法,常见的还原剂为: C、CO、H2或Al等。
3CO + Fe2O3 = 2Fe + 3CO2 ;
2Al + Cr2O3 = 2Cr + Al2O3(铝热反应,冶炼难熔⾦属)
特例:湿法炼铜:Fe + CuSO4 = FeSO4 + Cu ,
湿法炼铜:⽤硫酸将铜矿中的铜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再将铁放⼊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这种⽅法叫湿法炼铜。
其原理就是⽤置换反应制取⾦属。
我国是世界上最
早使⽤湿法炼铜的国家。
湿法炼铜的化学⽅程式是:
1. CuO + H2SO4 == CuSO4 + H2O 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2. CuSO4 + Fe == Cu + FeSO4 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电解精炼铜: 2CuSO4 + 2H2O =电解= 2Cu + 2H2SO4 + O2↑
(3)Hg→Ag⽤热分解法,如: 2HgO =加热= 2Hg + O2↑
⾦属性越弱,⾦属氧化物的稳定性越弱:
2HgO =加热= 2Hg + O2↑
CuO加热不易分解
所以Hg的⾦属性弱
(4)Pt→Au⽤物理⽅法:如⽤浮洗法进⾏沙⾥淘⾦。
5、判断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
(⾼中)钾钡钙钠镁铝锰锌、铬铁镍锡铅(氢)铜、汞银铂⾦:
K Ba Ca Na Mg Al Mn Zn Cr Fe Ni Sn Pb (H) Cu Hg Ag Pt Au
(1)K→Na对应的氢氧化物不易分解:
KOH是⽩⾊粉末 , 具强碱性及腐蚀性。
极易吸收空⽓中⽔分⽽潮解,溶于⽔。
吸收⼆氧化碳⽽成碳酸钾。
Ba(OH)?具有强碱性,其碱性是碱⼟⾦属氢氧化物中最强的。
Ba(OH)?能从空⽓中吸收⼆氧化碳,转变成碳酸钡。
Ba(OH)? + CO2 == BaCO3↓ + H?O
Ca(OH)2是⼀种⽩⾊粉末状固体。
⼜名消⽯灰、熟⽯灰。
氢氧化钙具有碱的通性,是⼀种
强碱。
但氢氧化钙的碱性⽐氢氧化钠弱(⾦属性:钙<钠),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氢
氧化钠⼩得多,所以氢氧化钙溶液的腐蚀性和碱性⽐氢氧化钠⼩。
Ca(OH)2 + CO2 = CaCO3↓+ H2O(这是⽯灰浆涂到墙上后氢氧化钙与⼆氧化碳发⽣的反应,墙会“冒汗”就是因为⽣成了⽔H2O,墙变得坚固是因为⽣成了碳酸钙CaCO3。
氢氧化钠(NaOH),俗称烧碱、⽕碱、苛性钠,常温下是⼀种⽩⾊晶体,具有强腐蚀性。
易溶于⽔,氢氧化钠在空⽓中易吸收⽔蒸⽓⽽潮解,所以必须对其密封保存,且要⽤橡
胶瓶塞。
(2)Mg→Fe对应的氢氧化物加热可分解。
Mg(OH)2 ==加热== MgO + H2O
2Al(OH)3 =加热= Al2O3 + 3H2O
氢氧化锰加热会⽣成多种形式的锰的氧化物。
2Cr(OH)3 =加热= Cr2O3 + 3H2O
2Fe(OH)3 =加热= Fe2O3 + 3H2O
Fe(OH)2先被氧化为氢氧化铁在分解,总⽅程式⼦为: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2Fe(OH)3 =加热= Fe2O3 + 3H2O
(3)Sn→Cu对应的氢氧化物微热即分解。
如:Cu(OH)2 =Δ= CuO + H2O
Sn(OH)2以碱性为主,Sn(OH)4以酸性为主。
氢氧化锡和氢氧化亚锡遇强碱,均可反应⽽溶解,分别⽣成锡酸盐和亚锡酸盐。
Sn(OH)4 + 2OH- = SnO32- + 3H2O
Sn(OH)2 + 2OH- = SnO22- + 2H2O
Pb(OH)2能从空⽓中吸收⼆氧化碳,氢氧化铅与⼆氧化碳反应会形成碳酸铅
Pb(OH)2 + CO2→ PbCO3 + H2O
氢氧化铅受热会分解成多种铅的氧化物。
(4) Hg → Ag 对应的氢氧化物常温即易分解,如: 2AgOH = Ag2O+H2O 。
(5) Pt → Au ⼀般⽆对应的氢氧化物。
6、判断⾦属单质与氧⽓反应情况:
(1)K→Na 在常温下易被氧⽓氧化,加热时燃烧。
常温:
4Na + O2 = 2 Na2O
2Ca + O2 = 2 CaO
4K + O2 = 2K2O
加热:
2Na + O2 =加热= Na2O2
Ca + O2 =加热= CaO2(过氧化钙) O2- ——超氧根
K + O2 =加热= KO2(超氧化钾) O22-——过氧根
4KO2 + 2CO2 = 2K2CO3 + 3O2
4KO2 + 2H2O = 4KOH + 3O2↑
4KO2 + 4HCL = 4KCL + 2H2O + 3O2↑(可以认为KO2先与⽔反应,再与HCL反应)
(2) Mg→Fe在常温下可缓慢氧化⽣成⼀层致密⽽坚固的氧化物保护膜,⾼温时易燃烧。
(Sn锡在常温下,在空⽓中不⽣成氧化膜)
在普通空⽓中可以点燃:
2Mg + O2 =点燃= 2MgO (放热反应,产⽣耀眼⽩光)
4Al + 3O2 =点燃= 2Al2O3 (放热反应,产⽣耀眼⽩光)
2Zn + O2 =点燃= 2ZnO (放热反应,产⽣耀眼⽩光,⽣成⽩烟)
在纯氧中点燃:
( Fe在室温下缓慢氧化: 4Fe + 3O2 = 2Fe2O3)
3Fe + 2O2 =点燃= Fe3O4
Sn + O2 =点燃= SnO2
2Pb + O2 =点燃= 2PbO
(Sn→Pb在通常条件下,Pb可⽣成氧化膜,⽽Sn不能。
)
(4)Cu→Ag 在⾼温时与氧⽓化合。
(在氧⽓中均不能燃烧,只能在加热情况下与O2反应)2Cu + O2 =加热= 2CuO (Cu在氧⽓中不能燃烧,只能在加热情况下与O2反应)
2Hg + O2 =加热= 2HgO
4Ag + O2 =⾼温= 2Ag2O
2Ag2O =加热= 4Ag + O2↑
(5)Pt→Au与氧⽓不反应,但存在氧化物,如有PtO2。
7、判断原电池的电极和电极反应式 :
原电池是利⽤两个电极之间⾦属性的不同,产⽣电势差,从⽽使电⼦的流动,产⽣电流。
多池相连,但⽆外接电源时,两极活泼性差异最⼤的⼀池为原电池,其他各池可看做电解池。
相对活泼的⾦属为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发⽣氧化反应,被腐蚀。
如Cu-Zn原电池(稀H2SO4作电解质溶液)电极反应式为:
Zn为负极:Zn ― 2e― = Zn2+
Cu为正极:2H+ + 2e― = H2↑
8、判断电解时阳离⼦的放电顺序 :
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电解池: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或电解槽。
阳极:阴离⼦放电的顺序:
S2->I->Br->Cl->OH->⾮还原性含氧酸根>F-
阴极:阳离⼦的放电顺序:
Ag+>Fe3+>Hg2+>Cu2+>H+(浓度⼤)>Pb2+>Sn2+>Fe2+>Zn2+>H+(浓度⼩)>Al3+>Mg2+>Na+ >Ca2+>K+
离⼦在电极上得失电⼦的能⼒与离⼦的性质、溶液的浓度和温度、电流的⼤⼩、电极的材料及电极间的距离等都有关系。
中学阶段我们⼀般只讨论电极材料的性质、离⼦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对它们得失电⼦能⼒的影响。
1)阳极放电顺序 (电解时,阳极失电⼦;与原电池相反,原电池是正极得电⼦)
⾸先看电极,如果是活性电极(指⾦属活动顺序表Ag及Ag以前的⾦属)则电极材料失电⼦,电极被溶解,溶液中的阴离⼦不能失电⼦。
如果是惰性电极(Pt、Au、⽯墨),则要再看溶液中的阴离⼦的失电⼦能⼒,此时根据阴离⼦放电顺序加以判断。
阴离⼦放电顺序:
S2->I->Br->Cl->OH->⾮还原性含氧酸根>F-
(实际上在⽔溶液中的电解,OH-后⾯的离⼦是不可能放电的,因为⽔提供的OH-会放电)
2)阴极放电顺序(电解时,阴极得电⼦;与原电池相反,原电池是负极失电⼦)
阴极本⾝被保护,直接根据阳离⼦放电顺序进⾏判断,阳离⼦放电顺序:
Ag+>Fe3+>Hg2+>Cu2+>H+(浓度⼤)>Pb2+>Sn2+>Fe2+>Zn2+>H+(浓度⼩)
>Al3+>Mg2+>Na+ >Ca2+>K+
(类似,在⽔溶液中的电解,H+后⾯的离⼦⼀般是不放电的,因为⽔提供的H+会放电;离⼦的放电顺序往往还与溶液的酸碱性、温度、离⼦的浓度等有关。
)
9、判断⾦属离⼦的⽔解情况
(1)K→Mg的⾦属阳离⼦不⽔解。
(2)Al→Ag的⾦属阳离⼦可⽔解,且⽔解程度逐渐增强。
如: Fe3++ 3H2O = Fe(OH)3 + 3H+。
10、判断硝酸盐热分解
(1)K→Na活泼⾦属的硝酸盐分解⽣成亚硝酸盐和氧⽓。
(2)Mg→Cu等较活泼⾦属的硝酸盐分解⽣成氧化物、NO2和O2 。
(3)Hg以后(包括Hg)不活泼⾦属的硝酸盐分解⽣成⾦属、NO2和O2 。
对于硝酸盐的热分解有三种情况:
1、碱⾦属,碱⼟⾦属的硝酸盐分解,产⽣亚硝酸盐和O2 。
如: 2KNO3 = 2KNO2+ O2↑
2、电化学序在Mg-Cu之间的⾦属,因亚硝酸盐不稳定,其分解产物为⾦属氧化物,NO2和O2,
如: 2 Mg(NO3)2 → 2 MgO + 4 NO2 + O2
2Cu(NO3)2 = 2CuO + 4NO2↑+O2↑
3、电位顺序Cu以后的M,因其⾦属氧化物不稳定,分解产⽣⾦属单质,
如: 2AgNO3 == 2Ag + 2NO2 + O2↑
Hg(NO3)2 == Hg + 2NO2 + O2↑
11、碳酸、酸式碳酸盐、碳酸盐的热稳定性
⼀般说,碳酸的热稳定性⽐碳酸氢盐⼩,碳酸氢盐的热稳定性⽐相应的碳酸盐⼩。
不同阳离⼦的碳酸盐或酸式碳酸盐的热稳定性也不同。
例如: 碳酸⽔溶液稍微加热就分解,碳酸氢钠在150℃左右分解,⽽碳酸钠加热⾄850℃以上才分解成氧化钠和⼆氧化碳。
12、判断⾦属与盐溶液反应情况
(1)K→Na(K Ba Ca Na)与盐溶液反应时,因⾦属活泼性太强,⾦属先与⽔反应。
(2)Mg与盐溶液反应时,其实质是⾦属与盐⽔解产⽣的H+反应。
如Mg与AlCl3溶液反应为: Al3+ + 3H2O = Al(OH)3 + 3H+,Mg + 2H+ = Mg2+ + H2↑。
总反应为:3Mg + 2Al3+ + 6H2O = 3Mg2+ + 2Al(OH)3↓+ 3H2↑。
(3)除K→Mg外,顺序表中前⾯⾦属可将后⾯⾦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3、判断⾦属硫化物的溶解性
⾦属硫化物可由硫与⾦属⽣成⼆元化合物,也可由硫化氢(或氢硫酸)与⾦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作⽤⽣成。
例如:
Cu(红热)+S(蒸汽)==(加热)= CuS
H2S + CuO == CuS + H2O
H2S + 2NaOH == Na2S + 2H2O
⾦属硫化物的⽔溶性:硫化钠、硫化钾等易溶于⽔,其它硫化物全不溶于⽔;(1)硫化钠、硫化钾等易溶于⽔(硫化钙微溶于⽔),其它硫化物全不溶于⽔。
(2)Mg→Al的⾦属硫化物易⽔解(包括硫化钡),在⽔中不存在。
(3)Zn→Pb的⾦属硫化物均不溶于⽔。
判断⾦属硫化物的颜⾊
(1)K→Zn的⾦属硫化物为⽆⾊或⽩⾊。
(2)Fe以后的⾦属硫化物均为⿊⾊。
酸与⾦属反应的⼀个公式: ⾦属相对原⼦质量 = ⾦属质量 * 化合价/氢⽓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