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部编人教外国语小学小升初语文综合模拟试题【6套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阅读名著《老人与海(节选)》,完成练习。
老人与海(节选)
①大约夜里十点的时候,他看见了城市的灯火映在天际的反光。
起初只能依稀看出,就像月亮升起前天上的微光。
然后一步步地看清楚了,就在此刻正被越来越大的风刮到波涛汹涌的海洋的另一边。
他驶进了这反光的圈子,他想,要不了多久就能驶到湾流的边缘了。
现在事情过去了,他想。
它们也许还会再来袭击我。
不过,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武器,怎样能对付它们呢?他这时身子僵硬、疼痛,在夜晚的寒气里,他的伤口和身上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在发痛。
我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
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
但是到了午夜,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
它们是成群袭来的,朝那鱼直扑,他只看见它们的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还有它们的磷光。
他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了鱼使船摇晃的声音。
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听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打去,他感到什么东西攫住了棍子,它就此丢了。
②他把舵把从舵上猛地扭下,用它又打又砍,双手攥住了一次次朝下戳去。
可是它们此刻都在前面船头边,一条接一条地蹿上来,成群地一起来,咬下一块块鱼肉,当它们转身再来时,这些鱼肉在水面下发亮。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撕咬起来,他知道这下子可完了。
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颚上,那儿的肉咬不下来。
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
他听见舵把啪的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
他感到它扎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再把它扎进去。
鲨鱼松了嘴,一翻身就走了。
这是前来的这群鲨鱼中最末的一条。
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老人这时简直喘不过气来,觉得嘴里有股怪味儿。
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害怕起来,但是这味儿并不太浓。
③他回到船艄,船还是好好的,他想。
④“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
(1)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
A.渔夫
B.鲨鱼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选一选。
A.语言描写 B.环境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3)短文花了大量笔墨描写鲨鱼,作用是()
A.表现这片海域不宜捕鱼,鲨鱼太多,困难很大。
B.说明海洋里鲨鱼很多,对人类的威胁很大。
C.从侧面衬托了渔夫顽强不屈、坚毅果敢的性格特点。
D.说明渔夫不怕危险,敢于冒险。
(4)“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是全文的________句,这个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1)A
(2)B;C;D;A
(3)C
(4)中心;你可以把一个坚强的人杀死、毁灭掉,但他那永不言败的精神和信念不可磨灭,只要他还活着就会去战斗,去争取胜利。
【解析】【分析】(1)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2)描写方法概括为:A.语言描写 B.环境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等。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①这句话是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起主导作用,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是中心句。
②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 A
(2)B、C、D、A
(3) C
(4)1、中心2、你可以把一个坚强的人杀死、毁灭掉,但他那永不言败的精神和信念不可磨灭,只要他还活着就会去战斗,去争取胜利。
【点评】(1)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2)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①考查学生对中心句的掌握。
②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2.课外阅读。
掌声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
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师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_______(sìshì)的,不_______(再在)像以前那么忧郁。
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_______(连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_______(jiāo jiào)她跳舞。
几年以后,我们上了不同的中学。
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
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1)从文中括号内选出正确的音节和汉字。
(2)读句子,注意加下划线的词句,你从中体会到了英子什么样的心情?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3)英子前后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将表示英子情感变化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英子的情感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一共写到了几次掌声?分别代表着什么含义?
(5)英子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shì;再;联;jiāo
(2)从加点的词句中,我体会到英子为难、害怕的心情。
(3)自卑;害怕;为难;自信
(4)两次。
第一次掌声,代表着同学们对英子的期待与支持;第二次掌声,代表着同学们对英子的赞美与鼓励。
(5)英子“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是因为那掌声代表赞赏、理解、支持、鼓励,传递了同学们对英子的关爱。
英子从那掌声中懂得了,同学们并没有歧视她,掌声给了她极大的鼓励,使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从而改变了她的人生。
【解析】【分析】(1)①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词义注意比较。
②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谈自己的理解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shì;再;联;jiāo
(2)从加点的词句中,我体会到英子为难、害怕的心情。
(3)自卑、害怕、为难、自信
(4)两次。
第一次掌声,代表着同学们对英子的期待与支持;第二次掌声,代表着同学们对英子的赞美与鼓励。
(5)英子“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是因为那掌声代表赞赏、理解、支持、鼓励,传递了同学们对英子的关爱。
英子从那掌声中懂得了,同学们并没有歧视她,掌声给了她极大的鼓励,使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从而改变了她的人生。
【点评】(1)①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②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
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
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
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
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
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________ 瞬间——________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5)作者把________比喻为________的宴席。
把________比喻为________的快餐。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7)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搏;奈;豪;影
(2)细致;永恒
(3)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
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4)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
看影片和卡通虽然有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
粗的。
(5)阅读;细嚼慢咽;电视前的观赏;便捷的快餐。
(6)阅读书籍。
(7)略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3)、(4)、(6)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7)谈自己的观点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搏;奈;豪;影
(2)细致、永恒
(3)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
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4)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
看影片和卡通虽然有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5)阅读、细嚼慢咽、电视前的观赏阅读书籍。
(6)便捷的快餐。
(7)略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4)、(6)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7)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
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
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
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
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
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
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
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
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別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
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
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増芬姊妺等等。
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煕先生等等都参加了。
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
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
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
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
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
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
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
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
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
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
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
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
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
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
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
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
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
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
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
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本文节选自《季羨林谈师友》)略有改动)(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另外两件事。
①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
②老舍先生________;
③老舍先生________ 。
(2)据要求,品味下列语句。
①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
(说说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②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赏析句子)
(3)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1)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2)①“地道”在句中是“真正的,纯粹”的意思。
表明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又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
②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高得像泰山北斗一样,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欣赏、敬佩、赞叹。
(3)小处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蔼然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
(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4)老舍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
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
是一个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
(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到这两件事所在的段落,然后再仔细阅读这两部分,看每个部分围绕老舍先生写了什么事,然后概括即可。
第二件事在文章第④段,写老舍先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第三件事在文章第⑤段,写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2)①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地道”在句中是“真正的,纯粹”的意思。
结合语境分析,“地道”这个词语表明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又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
②此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句话把老舍先生的文章比作是日月,比作是山斗,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结合语境分析,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高得像泰山北斗一样,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欣赏、敬佩、赞叹。
(3)结合本文内容和主旨分析,本文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老舍先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这小些事却表现老舍先生蔼然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
这其实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也可以用文中的原话答题: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4)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及老舍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从“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別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
旧社会的“下等人”他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他为“我”付理发的费用等可以看出老舍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是一个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
(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②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③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⑵①“地道”在句中是“真正的,纯粹”的意思。
表明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又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
②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高得像泰山北斗一样,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欣赏、敬佩、赞叹。
⑶小处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蔼然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
(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⑷老舍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
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
是一个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
(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主要事件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⑵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
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
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分析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能力。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的落叶
刘金
①四月的小巷,清新的空气,我迎着朝阳走去。
②一片黄叶,无声地飘落,飘落在我的脚前。
我仰面一看,一枝从院墙上欹斜地探身出来的樟树丫枝,已悄悄换上了春天的装束。
满枝蓊郁的绿叶,淡绿而透亮,好像要在阳光中溶化。
那些一个月前还郁郁苍苍的老叶,大半已经落去。
小半则谦逊地退居于嫩叶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