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457521_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陈燕飞
(昆山陆家高级中学ꎬ江苏苏州215000)
摘㊀要:分类讨论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思想之一ꎬ每年高考题都会涉及到分类讨论思想的考查ꎬ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提高学生的分类讨论思想能力ꎬ促进其解题能力及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ꎬ教学实践中应采用理论讲解和习题巩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ꎬ指导学生在不同题型中的应用分类讨论思想.
关键词:分类讨论思想ꎻ高中数学ꎻ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18-0011-03
收稿日期:2023-03-25
作者简介:陈燕飞(1977.9-)ꎬ男ꎬ江苏省如皋人ꎬ本科ꎬ中学高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㊀㊀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ꎬ不同习题分类讨论的切入点及讨论标准存在差异ꎬ因此ꎬ教学实践中应为学生做好解题示范ꎬ注意预留 空白 ꎬ要求学生认真揣摩分类讨论的标准与过程ꎬ做好方法的归纳㊁整理ꎬ以便理解与掌握分类讨论法.
1解答三角函数习题
三角函数题中产生分类讨论的情况主要有周期㊁相位㊁图象的不确定等ꎬ解题时应从这些不确定的对象入手ꎬ运用已知条件尽可能的将不确定对象的范围进一步精确ꎬ通过分类讨论尝试推导出矛盾ꎬ从而解决问题.
例1㊀已知函数f(x)=cos(ωx+φ)(ω>0ꎬωɪN∗ꎬ0<φ<π)图象上A的坐标为(π
24
ꎬ0)ꎬ一条对称轴为直线x=
π6.当f(x)在区间(π6ꎬπ

)上单调ꎬ则φ的值为(㊀㊀).
A.
π6㊀㊀㊀B.π4㊀㊀㊀C.π3㊀㊀㊀D.2π3
解析㊀由f(x)在区间(
π6ꎬπ3)上单调ꎬ可得π3

π6=π6ɤT2ꎬ即ꎬ12ˑ2πωȡπ6
ꎬ解得0<ωɤ6.因点A在函数f(x)图象上ꎬ且直线x=π

为函数f(x)图象的一条对称轴ꎬ则
π6-π24=π8
.当π8=T4ꎬ此时T=2πω=π2ꎬ解得ω=4满足题意ꎻ

π8=3T4ꎬ此时T=2πω=π6
ꎬ解得ω=12不满足题意ꎻ
综上可得f(x)=cos(4x+φ)ꎬ因直线x=π

为其一条对称轴ꎬ则4ˑ
π

+φ=kπꎬkɪZꎬφ=kπ-2π3ꎬkɪZꎬ又由0<φ<πꎬ则φ=π

ꎬ选择C.
11
点评㊀根据函数f(x)在给定区间的单调性ꎬ确定其周期范围ꎬ再运用周期公式得出ω的范围.结合图象中的已知点㊁对称轴进行分类讨论ꎬ看计算出的ω是否在解得的范围内ꎬ得出最终结果.
2解答解三角形习题
解三角形常用的知识点有正弦㊁余弦定理ꎬ但在运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ꎬ此时需进行分类讨论.分类讨论的依据有三角形的内角的分类ꎬ边的分类等.分类讨论中ꎬ若某种情况能推出矛盾ꎬ则应舍去该种情况ꎻ如不能推出矛盾ꎬ则该种情况成立.
例2㊀在钝角әABC中AꎬBꎬC对应边aꎬbꎬcꎬ其中a>bꎬa=6ꎬ且满足3sinB-3sinC=cosAꎬcos2A=-79ꎬ则әABC的面积为(㊀㊀).
A.4㊀㊀㊀B.8㊀㊀㊀C.42㊀㊀㊀D.82
解析㊀由a=6ꎬ3cosB-3cosC=cosA以及正弦定理得到:3b-3c=a=6ꎬ则b-c=2①ꎻ又由cos2A=2cos2A-1ꎬcos2A=-79ꎬ得到cosA=ʃ13.
当cosA=13时ꎬ由余弦定理得到:a2=b2+c2-2bccosAꎬ即ꎬ36=b2+c2-23bc=(b-c)2+43bc=4+43bcꎬ即ꎬbc=24②ꎻ由①②得到b=6ꎬc=4ꎬ不符合题意ꎬ舍去ꎻ
当cosA=-13时ꎬcosA=1-cos2A=223ꎬ由余弦定理得到:4+83bc=36ꎬ此时bc=12ꎬ由①得到ꎬb=1+13ꎬc=-1+13ꎬ满足a>bꎬ则SәABC=12bccosA=12ˑ12ˑ223=42ꎬ选择C项.
点评㊀根据题干中给出的等式ꎬ运用正弦定理进行转化得出cosA的值有两个ꎻ分别对两个值讨论ꎬ发现cosA=13不符合题意ꎬ而cosA=-13符合题意ꎬ在cosA=-13的条件下计算出әABC的面积即可.
3解答导数习题
导数是高中数学中最易考查分类讨论思想的知识[1].分类讨论常出现对函数求导后ꎬ因参数值的不确定性ꎬ导致函数在不同区间的单调性不同.对参数分类讨论过程中ꎬ判断得出的参数值或范围是否符合题意.
例3㊀已知函数f(x)=xex+1ꎬg(x)=a(ex-1)ꎬ当x>0时ꎬ有f(x)ȡg(x)ꎬ则实数a能取到的最大整数为(㊀㊀).
A.1㊀㊀㊀㊀B.2㊀㊀㊀㊀C.3㊀㊀㊀㊀D.4解析㊀令h(x)=f(x)-g(x)=xex+1-a(ex-1)=(x-a)ex+a+1ꎬ则hᶄ(x)=(x-a+1)ex.
当aɤ1时ꎬhᶄ(x)>0在(0ꎬ+ɕ)上恒成立ꎬ此时ꎬh(x)单调递增ꎬ要想满足题意只需h(0)ȡ0ꎬ此时h(0)=1满足题意.
当a>1时ꎬ令hᶄ(x)=0ꎬ解得x=a-1ꎬ则当0<x<a-1时hᶄ(x)<0ꎬh(x)单调递减ꎻ当x>a-1时ꎬhᶄ(x)>0ꎬh(x)单调递增ꎻh(x)min=h(a-1)=-ea-1+1+aꎬ要想满足题意只需-ea-1+1+aȡ0ꎬ即1+aȡea-1.当a=2时.3>e成立ꎻ当a=3时4>e2不成立.
综上分析ꎬ实数a能取到的最大整数为2ꎬ故选择B项.
点评㊀求参数a能取到的最大整数ꎬ需将问题
转化为恒成立问题ꎬ而恒成立对应求函数的最值ꎬ因
此ꎬ分类讨论主要围绕求函数的最值展开ꎬ期间需灵
活应用导数知识.
4解答数列习题
数列习题中分类讨论常出现的情况有公差和公
比的不确定性㊁通项公式的不确定性等ꎬ尤其对于部 21
分数列需将偶数项与奇数项的通项公式分开考虑ꎬ运算时应搞清楚奇㊁偶项的内在联系ꎬ保证推理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例4㊀已知数列{an}中a1ɪZꎬan+1+an=2n+3ꎬ前n项的和为Snꎬ若S13=amꎬ则正整数m=(㊀㊀).A.99㊀㊀㊀B.103㊀㊀㊀C.107㊀㊀㊀D.198解析㊀由an+1+an=2n+3得到an+1-(n+1)-1=-(an-n-1)ꎬ则数列{an-n-1}为公比1的等比数列ꎬ则an-n-1=(-1)n-1(a1-2)ꎬ由数列{an}前n项的和为Sn得到:S13=a1+(a2+a3)+ +(a12+a13)=a1+2(2+4+ +12)+3ˑ6=a1+102.
当n为奇数时a1-2+n+1=a1+102ꎬ解得m=103ꎻ
当n为偶数时ꎬ-(a1-2)+n+1=a1+102ꎬm=2a1+99
由a1ɪZꎬ则m=2a1+99只能为奇数ꎬ此时无解.综上分析m=103ꎬ选择B项.
点评㊀数列的的通项公式中含有(-1)n-1ꎬ导致数列的偶数项与奇数项的值不同ꎬ因此ꎬ需将其分开进行考虑ꎬ推理㊁计算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5解答圆锥曲线习题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一个重难点ꎬ圆锥曲线习题中产生分类讨论的情况多种多样ꎬ尤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不确定时为讨论的切入点ꎬ讨论过程中为减少运算量ꎬ提高运算效率ꎬ应认真观察图形ꎬ注重几何性质的应用.
例5㊀已知F1ꎬF2为双曲线C:x2-y2b2=1(b>0)的左㊁右焦点ꎬ过点F2的直线和双曲线交于AꎬB两点ꎬ当әABF1为等边三角形ꎬ则b的所有取值的积为(㊀㊀).
A.2㊀㊀㊀B.3㊀㊀㊀C.22㊀㊀㊀D.23
解析㊀(1)当过点F2的直线和双曲线相交的情境如图1时ꎬ设|AF2|=m(m>c-1)ꎬ则由双曲线定义可得|AF1|=|AF2|+2a=m+2ꎬ由әABF1为等边三角形ꎬ可得|AF1|=|BF1|=|AB|=m+2ꎬ可得|BF2|=2ꎬ由双曲线的性质可得|BF1|-|BF2|=|AB|-|BF2|=m=2ꎬ则|AF2|=|BF2|ꎬ则ABʅF1F2ꎬ则2c=4cos30ʎ=23ꎬ则c=3ꎬb=2ꎻ
图1㊀例5题解析(1)㊀㊀㊀㊀㊀图2㊀例5题解析(2) (2)当过点F2的直线和双曲线相交的情境如
图2时ꎬ设|BF2|=n(n>c-1)ꎬ则|BF1|=|BF2|+2a=n+2ꎬ由әABF1为等边三角形ꎬ可得|AF1|=|BF1|=|AB|=n+2ꎬ|AF2|=2n+2ꎬ又由|AF2|-|AF1|=2n+2-(n+2)=2ꎬ解得n=2ꎬ则|AF1|=4ꎬ|AF2|=6ꎬ则әAF1F2中由余弦定理可得|F1F2|2=|AF1|2+|AF2|2-2|AF1|AF2||cos60ʎ=27ꎬ则c=7ꎬ此时ꎬb=6.结合以上两种情境可得b的所有取值的积为2ˑ6=23ꎬ选择D项.
点评㊀对于情况一ꎬ等边әABF1位置较为特殊ꎬ可借助双曲线和等边三角形性质构建线段之间的关系求解.对于情况二ꎬ则需应用余弦定理进行运算.
综上所述ꎬ应用分类讨论思想解答数学题时ꎬ应明确为何要进行分类讨论ꎬ分类讨论的依据是什么ꎬ怎样对分类讨论的结果进行合理取舍ꎬ等[2].解题教学中ꎬ为使学生掌握技巧㊁把握思路ꎬ既要展示经典例题ꎬ又要加强专题训练ꎬ启发学生的同时ꎬ帮助其积累丰富经验ꎬ增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俞洁.高中数学问题中的分类讨论思想例谈[J].中学数学ꎬ2022(03):
35-36.
[2]顾宣峰.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高中数理化ꎬ2021(S1):20.
[责任编辑:李㊀璟]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