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要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是新课改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标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努力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全面贯彻和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用实际行动切实做好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

1. 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

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

从功能角度看,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教师是学校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教师是学校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在影响办学水平的众多条件性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具决定性的,这其中既有生源质量、管理者水平,更有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

学校的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图书等物质形式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其价值具有相对的潜在性和被动性,其价值能否发挥,发挥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使用者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利用水平。

教师作为这些资源的主要利用者,如果在教育教学中不加利用,其价值为零;利用不充分,价值发挥就会很有限;若利用不当,则还可能有负面的影响。

而优秀的教师不仅可以将教学生活化、活动化、灵活化,使自身的资源价值充分体现。

而且可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 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我们常常会看到:学校没变,学生没变+ 教材也没变,不过是换了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别。

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学府,还是在偏僻的乡间村校,都可见这样的优秀教师的身影。

他们是支撑国民教育的脊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首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学校的设施再精良,教师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

正是因为有了一批批学高身正的教师,民族的优良传统才得以源远流长,人类文明的薪火才得以相传。

一所所学校才因有了名师的润泽而儒雅厚重或激扬灵动。

教师的学识、人格、对待学生的态度及教学方式等,是重要的教师的学识、人格、对待学生的态度及教学方式等是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智慧、人格魅力、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与学生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素养,潜移默化且深刻地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发展,孩子往往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教师令学生喜欢的原因多种多样:知识渊博,独到深刻, 风趣幽默,教学艺术高超,善于体察和沟通,为人公道正派,有亲和力,多才多艺,甚至漂亮、潇洒、时尚、有个性,都可成为学生喜欢教师的理由。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身上那些令学生倾慕的因素会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润物无声地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和延续。

同理,教师如果素质不高,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素养是一种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2.教师的课程意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

教师的课程意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

教师在具备了教师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所需的必要主观条件后,就可以更加有效地促使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课程主体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更具发展性和个体适应性的方向转变。

性的方向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依照学生发展呈正态分布的理论展开的,面向绝大多数是其基本定位,而且“教师的教学行为局限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态度、能力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积累,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行为是片面的、非人本的,它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
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冲破"三尺讲台"的束缚,走近每个学生的心灵,关注其真实的需求;转变为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及学习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与工具,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学习、发展的状况,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转变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达到推动全部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目标,充分展现其育人的功效。

课程生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创新性和反思性课程生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创新性和反思性的方向转变。

的方向转变。

教师一旦树立起鲜明的课程生成意识之后,教师会为实现课程的价值而不断地调整课程目标使之具体化,不断地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牵引下,与学生一起创造、生成课程,并会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发展状态。

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将反思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一种理性、科学的调整状态。

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意识,促使其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进行价值判断和意义估量。

“教师的自我反思意味着教师将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即将教学和研究统一起来,设计出适应性更强的课程,不仅满足学生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点,最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民主性与对话性的方向转变。

的方向转变。

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后,不再把教材视为权威而看作是他们与学生进行对话的素材或范例,是有待进一步探讨、延伸和拓展的资源。

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忠实的教材"灌输"转变为借助各种课程资源和媒介、以课堂为平台的对话与交往。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 。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

因此,课堂不再呈现冷冰冰的压抑氛围,而是变成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民主场所。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建构知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和自由发挥的机会,使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生命的活力和人生的价值” 。

3.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着从职前教师到合格教师、骨干教师、著名教育教学专家的成长过程。

就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大多数在职教师都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够胜任某一学科的教学,是合格的教师。

但我们缺少的是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和教育教学专家,缺少将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终生事业并为其付出全部心血的教师,所以要保证我国教育教学的持续健康前进,就要培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期望的聚焦式反射。

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整个社会对教师寄予厚望:新课程需要新教师,新教师需要专业发展。

而教育理念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先导和灵魂。

有位教育专家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

”因此,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现代教育观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主导下,教师要确立教育即服务、教育即交往、课程即生活、合作即发展、学习即生存等现代教育新理念。

教育即服务在传统教育中,由于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教师是知识的重要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对学生享有绝对的知识权威,教师始终以施教者的面孔出现,而作为学习主人、发展主体的学生,却只能是唯言是听、惟命是从,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管理服从状态。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教育是既一种产业,也是一种消费。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就必然
要求增强服务意识,发挥服务功能。

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诸如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常识的需要等等,而这些需要大都要求在学校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师服务,而教师的这种特殊的服务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多重角色,教师的这多重角色功能也就是教师应有的多重服务功能。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将世界服务贸易分为12 大类,而教师服务被列为其中第五大类。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即服务,服务即教育,要求教师要牢固树立教育为人民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观念,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教学即交往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任何人都是在社会交往关系中才能产生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现代教学交往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坚持“教学即交往”的教学本质观,就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和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师生间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交往策略,改善师生间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学交往活动,使之达到心灵相通、情感相依、精神相融。

课程即生活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外延与学生学习的外延相等,学生既需要在课内打基础,又需要在课外谋发展,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外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

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这一超念,对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强调大力开发课程、资源,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将生活引进了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外学习和生活积累运用结合起来,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开放时空、开放评价,使生活成为活的“教科书” ,引导学生去生活这本“无字书” ,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使新课程教学变得更有生活化,更具时代气息。

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

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淡化思维结果。

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应当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重大突破都是来自于全心的答案,来自于挑战现状,而不是接受现状。

“学” ,贵在于“问” ;尽信书不如无书,“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 。

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灵活多样地解决问题。

合作即发展在传统教育观念里,教师习惯于以学科为中心实施教学,各自为战;习惯于个体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画地为牢;习惯于更多地关注自治和个人发展,自以为是,致使各学科形成教学壁垒,处于封闭状态,缺少必要的联系、沟通与合作,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靠自己扛” 。

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强调综合性、跨年级、跨时空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 。

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交融与沟通,增强同伴的交流与对话,交往与兼容,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教学经验融合,相互启发,拓宽思路;教学实践反思,相互切磋,砥砺思想。

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与专家、学者的合作,与研究室、实验室、图书室、资料室等相关教学辅助人员的合作,
与社区教育力量的合作等等,形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达成多边互动,多向交流,使现代教育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融合和利用,使教师在动态生成课程、生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从而实现合作发展、共生共荣的理想目标。

学习即生存21 世纪将是学习的革命化、社会化、终身化的社会,人们都将走进信息高速公路,学习成为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成功,生命才会成功。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

面对以几何速度不断翻新的信息洪流,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不再是他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他是否具有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学习最新知识的能力。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写道:“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

”然而,传统教育中,教师单一型、终身型、学科纵向型的科研课题结构,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T 型知识结构,既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领域中有深度,又要求教师在百科知识领域里有广度,要求教师做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因此,面对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标准,教师就应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作为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实际需要,作为保持良好心态、拓展精神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学习化社会中,教师只有深切体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博学善教的深层内涵,牢固树立“学习是生命的第一需要,生命的每时每刻都是学习的起点”的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努力增强“今天你不生活在未来,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 。

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及时补充信息的能量,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中,不落征帆,不辱使命。

4、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实施方法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其他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的大小。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认知策略、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有对事物特有的看法,有自己的经验、兴趣、爱好、专长和个性特征,在教学中也有不同的风格。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主动性,也要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作用。

只有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一)拿来春风千万缕,妙手蕙心细剪裁。

教材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学会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使他更好的为我所用,敢于并善于对教材下剪刀,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功。

教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而且更偏重于学生。

教师既不能无组织无纪律地脱离标准,随心所欲,更要防止唯教材论,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课程资源是无所不在的,不仅仅就是书上所写的内容。

我们的老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善于理清和利用教材中纵向的联系,另一方面应该扩大眼界,横向联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善于也敢于进行教材的重组与整合。

(二)欲识庐山真面目,俯身低首侧耳听。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

”这是一句教育名言。

这个一直就在身边的资源常常被我们忽视,这是不是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

其实,学生,也是可开发的一种资源。

在教学中我常常感受到学生带给我的惊喜。

开发与利用师生资源还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

一方面,要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来使个体资源互相激发,小组讨论就是一个好形式。

不同的个体与思维互相碰撞,发出新的火花,让学生各自发挥资源优势,并在小组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使这个资源雪球越滚越大。

另一方面,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

无限的教学资源就潜藏在师生中,就应创设机会,调动学生的智慧与才能,与老师的智慧与才能进行互动。

并且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些什么,学的怎么样,有技巧的避免盲目性。

欲识庐山真面目,俯身低首侧耳听,向孩子学习,挖掘自身的潜力,你的课堂更加丰富的同时,你一定会收获到来自孩子更多的爱与热情。

(三)遍撒杨汁三千界,春城何处不飞花。

课程资源是一个新概念,它的开发与利用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将眼光放的更开阔,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门。

与这个万千世界融为一体。

1、充分挖掘现有课程资源的功能和作用。

要加强图书、实验、电教等设备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教学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主动了解课程改革的进展和课堂教学的需求。

同时,除了用好学校现有的教具学具、图书资料、实验设施、运动场所等外,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和每个学生作为不可替代的重要课程资源的作用。

2、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多学科知识内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等多元多维的呈现,时下颇有些时髦。

各类课程应当参与到综合实践中来,在发挥应有作用同时,成为新的课程资源,并力争成为主角。

3、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在课程的校本化再开发进程中,积极倡导要努力结合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挖掘课程资源。

特别是校本课程建设,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

努力使学校、教师逐步摆脱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传统习惯,积极主动地投身课程资源开发中去。

与社区内各方面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采用讲座、开课、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使之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

如学校与社区的组织、机构相互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参观社区的展览,参与社区的活动等,使课内外的教育有机结合。

4、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

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

5、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6、家庭课程资源。

家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家长、亲友、家居环境、书籍和杂志、音像资料、电脑、各类器材、家庭文娱活动等。

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和方式:与有一定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建立联系,使之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让学生参与家庭文化的营造(如为装潢设计提建议、动手布置等),提高其实践能力;鼓励家长多购置孩子喜爱的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孩子充分利用家庭现有材料,开展活动。

妙手捻来花千朵,人间万物皆入画。

课程资源是无所不在的,只要我们有发现她的眼睛,懂得发现,善与运用,就一定能享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那份乐趣。

课改,对于昨天的教师、今天的教师、明天的教师都不失为一种挑战。

课改,将使教师走进一片新的领地。

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

想一想:即使你的教学质量只提高了10%,那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有影响。

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最后再引用加拿大人戈培尔的一句话:无论设立的目标看上去如何遥远,都不能不做出系统的描述。

毕竟,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变迁,只要它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生的,就比方向错误的变迁乃至无方向的变迁更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