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哲学及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哲学及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的哲学
讲座不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因这个概念涵盖了马、恩、列等人有差别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创立并阐述的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现状、趋势,特别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即“唯物史观”(“实践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

1、价值观――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自由解放为核心的价值观。

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充分展现人的“自由个性”。

建立“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社会。

资本主义虽然实现了人的“政治解放”(法权平等),但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解放”。

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但现实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最主要实践活动——劳动仍然处于完全异化状态。

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都不是劳动者自己的,人在执行人的本质——劳动的时最不自由,觉得自己不是人,是工具、动物;而在执行动物的本能——吃饭、性生活时才有一点自由,觉得自己才是人。

劳动创造了财富,给劳动者带来贫困;劳动创造了文明,给劳动者带来愚昧;劳动者越是创造价值,劳动者自己就越没有价值。

只要有可能,人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人的本质行为——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类的解放,就必须消除异化劳动和产生异化劳动的一切社会关系。

▪随着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社会共有,人类从事的社会分工劳动时间的日益缩短,人愈来愈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自己喜爱的劳动,劳动逐步成为非异化的、自由的、愉快的(如作曲家作曲的劳动)活动。

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本质就复归到人身上。

很可惜,不少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这一核心价值观既不理解,也不宣传。

他们往往从现实需要出发,偏重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强调马克思某些方面。

2、历史方法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各种人的意志共同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不同群体、个体人类产生不同意志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

所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多元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种矛盾运动在一定历史阶段表现为阶级斗争。

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历史的状况和发展往往是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博弈的结果。

▪生产力发展、阶级博弈的活动形式是社会实践。

所以,人类社会发展依靠的是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人的社会生活本质。

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检验社会认识真理的标准。

3、社会批判本质。

▪马克思的哲学不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一种“不崇拜任何东西”的“革命的和批判的”学说。

▪因此,对一切人的异化、人的奴役、不公正、不自由的社会现实必须
全面彻底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不属于马克思的内容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是苏联注释的斯大林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从来没有称自己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的发明权是狄慈根。

▪在俄国普列汉诺夫首先使用。

列宁又作了充分强调。

▪斯大林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

否定马克思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地位。

建国后我国的哲学教科书,基本沿用了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和苏联米丁、康斯坦丁诺夫哲学教科书的体系。

都没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地位。

2、马克思哲学的起点是人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并没有把与人类社会实践无关的客观世界或自然界作为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等世界本体论问题)。

▪马克思哲学中的客观世界绝不是旧唯物论或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的自然界,而是人的实践参与的“人化了的自然界”。

▪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也不是传统哲学抽象的存在与意识关系,而是人类实践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3、恩格斯在哲学上与马克思的差别:
▪恩格斯把自然辩证法、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范畴等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范畴引入自己的哲学;强调了一般认识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反杜林论》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虽然是被动的)。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一些观点当然知道,但是并不能得出结论,恩格斯的观点都是马克思哲学的一部分。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从历史唯物主义转移到“辩证唯物主义”,影响最大的是列宁。

▪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

但列宁在世时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马克思的重要哲学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都未公开发表,列宁也没看到过。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是“辩证唯物主义”。

此书为当时特定政治目服务,一些观点与马克思的哲学不同。

书的序言中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几十次地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叫做辩证唯物主义。

”说明他当时并没有认真研究过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也没有认真读过黑格尔著作。

但该书的哲学价值被苏共和斯大林抬高。

▪列宁以后认真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纠正了不少《唯物主义和经验
批判主义》一书的不成熟观点。

5、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共产主义视为最终理想。

——最终理想目的的思维方法论,源于宗教目的论。

▪最终目的论是一切宗教哲学的方法论:完美的天国是最终的理想目的,为了达到最终目的,现世的无数苦难和考验就是实现理想的手段。

近代意义上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是这种理想目的论的产物。

他们痛恨并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工人农民的残酷剥削,然后从头脑中构建完美的社会主义理想,却不顾现实的社会状况,按他们设定的最终理想模式营造现实。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不是从头脑中构建理想,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现实实践,他们完全从现实社会的实践中概括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策略。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马恩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体上是同等的概念)。

▪《法兰西内战》:“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的新社会因素。


▪马克思《手稿》:共产主义对于历史发展只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

▪恩格斯:“我们没有最终目标。

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

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


因此,马、恩的社会主义方法论不是理想目的论,而是注重经验分析的实践论。

当然、马恩也对社会主义的原则作过一些预见,但这些预见只是逻辑推导的假说,而不是实践验证的真理。

唯理论目的论的最大危害,在于执政党的领袖,把自己对理想社会的理解视为绝对真理和必须达到的高尚目的。

因而就觉得自己有权利运
用一切方法、包括各种暴力和非法制手段按完美理想世界的模具来铸造现实,其社会实践往往是从理想主义的美好愿望出发,导致了专制主义的悲剧结果。

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随后英国广播公司(BBC)再次网上同一命题评选,马克思得票率仍然第一;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又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马克思得票率还是第一。

对此,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干部,无论从左、右两个方面,都不能完全理解。

1、马克思关于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解放”思想,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法权平等”的局限。

只要现实社会存在着种种不公正、不平等、和各种异化,人们就不会忘记马克思。

共产主义实际是人类本性中追求完全自由解放、追求真善美理想的社会形式。

2、马克思对社会异化状态的批判,成为西方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先驱。

今天世界的发展状况虽然远远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但世界的贫富分化、强权凌弱,劳动异化、科技异化、权力异化、金钱异化不但没有消除,某些方面反而有所加深。

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成为社会改良的强大动力,迫使各个国家沿着公平正义的道路不断改革。

▪现代社会的各种批判理论,大多从马克思的哲学中吸纳营养和灵感。

这些,正是马克思哲学至今魅力不衰的主要原因。

萨特:“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我们时代的不可超越的哲学,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远不是已经枯竭了,它还正年轻”。

“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

3、马克思的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忘记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的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促进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生产力发展标准大讨论,确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

▪但从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干部,学者堕入经济发展主义迷信。

抛弃了马克思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陷入了只顾经济增长,无视社会公正和全面进步的片面发展误区。

▪政府直接招商引资(权力与资本结合)模式,既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许多政府和领导干部陷入了只为资本服务的发展陷阱。

并且为权钱交易提供了温床。

后果:
▪我国已成为贫富分化(城乡高与低10%家庭收入差距33倍)、城乡收入差距(6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人民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公民消费占GDP的比率从八十年代初的50.8%下降到2005年的38%(发展中国家平均在58.9%)。

▪贪污腐败严重。

清廉指数排在世界72位。

▪反映社会公正最重要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领域政府公共投入严重不足。

卫生公平性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88位。

教育投入占GDP的3.4%,达不到5.1%的世界平均水平。

▪社会价值观严重迷失,有毒食品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

突破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屡禁不止。

▪环境状况严重恶化。

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133名。

各类权力异化、金钱异化、劳动异化、发展异化、教育异化、体育异化状况严重。

封建社会遗留的官本主义,计划经济遗留的垄断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滋长的拜金主义,三种社会制度的坏机制、三位一体相互交织,相互强化。

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利益冲突严重,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快速增长。

改革共识基本破裂,社会各阶层,包括知识界、理论界、中高级干部中的许多人对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政策产生了激烈争论。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质是对迷失了正确价值观发展思路的纠偏:▪以人为本是对执政和发展的根本价值观偏离的纠正;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发展的根本思路偏离的纠正;
▪和谐社会是对发展的综合目标偏离的纠正。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马克思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正义价值观的回归。

▪经验教训不断告诫我们:抛弃马克思的指导思想,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当然,对于少数垄断利益集团的精英,他们最希望我们永远忘记和抛弃马克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