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河北区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河北区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5高一上·安庆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的瑰宝,那里蕴藏着我们需要的大量营养,堪比我们的“文化母乳”,它可以使我们同本壮元。
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积累丰厚的底蕴。
B . 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C . 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D . 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真正落实。
煤电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都将成为减排重点监管对象。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二上·太仆寺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
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
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
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_语文_word版有答案
高一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4.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
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
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
承德市高一月考语文试卷
承德市高一月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 (2017高一下·黑龙江月考)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A . 猿猱(náo)宵柝(tuò)虾蟆(há)琵琶(pípa)B . 阻塞(sè)参宿(sù)抚膺(yīng)崔嵬(cuīwēi)C . 巉岩(chán)暮砧(zhēn)教坊(fǎng)嘲哳(zhāozhā)D . 渚清(zhū)省识(xǐng)钿头(tián)吮血(shǔnxiě)2.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 . 炫目舷梯眩晕渲染泫然泪下B . 钤印虔诚掮客钳制黔驴技穷C . 蜚声绯闻菲薄心扉雨雪霏霏D . 枝柯苛刻沉疴窠臼百舸争流3.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钝响窈陷银镯子横七竖八B . 幽微清沌五更天瘦削不堪C . 恭请臂膊无聊懒宽洪大量D . 忙禄安逸一团糟毫不介意4. (2分) (2019高一上·萧山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从小到大,母亲一直守护着你,现在母亲需要你了,不要推脱工作繁忙就不回家了,哪怕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B . 我老爸是个老司机了,开了30多年的车。
以前在部队里给领导开车的时候技术就是数一数二的,三十多年从未出过一点小事故。
但是他也说了,如果将来有机会换车,还是买自动档吧。
C . 总书记关切地询问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嘱咐江西各级干部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D . 高校是中国社会的一部分,既不享有特权,也不必过分关注。
不是说高校就是净土,高校并不是世外桃园,不要抓住一点就扩大化。
【精编文档】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doc
承德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日前,某研究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做了一番街采,得到了这份“歪果仁”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却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小的意外。
细究这些“新发明”,一大特点便是依托先进技术,创新应用模式,便捷人们生活。
比如,先进的支付系统,买卖东西只需“扫一扫”;畅达的电商平台,足不出户便可“购全球”;发达的高铁网络,让城市之间不再遥远;方便的共享单车,随骑随停自由畅快。
前几天,一篇名为《中国的非现金社会飞速发展已超乎想象》的帖子在日本某网络论坛上疯传,有日本网友担心:中国人会偷偷嘲笑我们落后吗?不夸张地说,新经济之门在创新之轴的带动下,迅速向我们开启,“中国制造”正带给世界越来越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和奇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起势,在这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推力的变革大潮中,中国无疑已经走在前列。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中国科技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
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创新充分说明,我们已超越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开始向外输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
一千年前,古老中国的四大发明问世,拉近了世界技术和文化的距离,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如今,这个古老国度正乘着信息化快车,在“互联网+”的热潮中全面发力,顺势而上、弯道超车尤为可期。
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多少“老大帝国”在因循守旧中被远远甩在后面,又有多少新兴国家抓住了“创新窗口”实现了追赶超越。
对今日中国来说,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变量来塑造自己的命运。
承德市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承德市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线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 强劲(jìn)逻辑演绎B . 悄然老去(qiǎo)暗然凋落C . 箴(zhēn)言相辅相成D . 针砭(biǎn)严谨思辩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人生需沉淀(dìng),宁静才能致远;人生需反思,常回头看看,才能在品味得失和甘(gān)苦中升华。
向前看是梦想和目标,向后看是检验和修正。
B . 在打球回家的路上,我看见几辆和我的车行驶方向相反的摩托车,只见他们横(héng)冲直撞,差点撞到了我的车。
他们简直太嚣(xiāo)张了!C . 一带一路国际高锋论坛围绕三个方面达成共识:一是扩大国际合作共识,二是推进重点领域(yù)领域务实合作,三是规划长远合作愿(yuàn)景。
D . 中国梦传递绵(mián)沿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内心深处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凝(níng)聚振兴中华的奋斗精神,成为人民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3. (2分)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纤纤擢素手(举起,摆动)相去复几许(多远)少无适俗韵(气质,性格)羁鸟恋旧林(束缚)B . 人生几何(多少)何时可掇(通“辍”,停止)方宅十余亩(方形的)榆柳荫后檐(遮蔽)C . 终日不成章(整幅的布帛)暧暧远人村(昏暗,模糊不清的样子)少无适俗韵(迎合)久在樊笼里(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D . 慨当以慷(音节助词,无实义)枉用相存(问候、探望)天下归心(人心归服)但为君故(只)4.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继《疯狂的石头》《心花路放》之后,宁浩、徐峥作为门当户对的黄金搭档,再度联手打造了全新电影《印度药神》。
河北省承德市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708090214
2016——2017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承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承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闻传播的数字化和国际化对媒体伦理传统假定带来进一步的冲击。
首先,在线新闻,特别是基于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传统的“验证新闻”及其严格的事实检查正在被非专业化的新闻形式取代。
新闻专业人员把控信息流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传统媒体一直遵循的伦理价值,如客观公正、把关控制等,也被大量即时性用户生成的内容遮蔽。
而全球化新闻业的出现,不仅导致文化价值的冲突,也产生了一个更难解决的问题,即如何设想和界定全球化新闻传播:的相关责任。
人工智能的两大支柱——算法和大数据,已经多维度地进入新闻传播领域,特别是智能推荐算法作为两者的集成,已经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主流的推荐算法有三种:基于内容的推荐、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和基于时序流行度的推荐。
基于内容的算法,其主要逻辑是受众偏好与新闻内容特征的匹配。
通过用户特征数据和网络行为的分析,确立兴趣模型;利用分词技术等模式计算内容文本特征,选取两者之间相关度高的形成推荐列表。
这种算法能够有效增加用户黏性,但对于个人信息的标签化分析,也容易引发个人数据安全性的争议。
近期斯坦福大学研发的算法可以通过交友网站信息判定性取向,准确率高达91%,这一研究立即招致公众批评,也让公众对于算法的信息挖掘能力产生伦理质疑。
协同过滤算法的基本逻辑是人以群分,通过计算用户的特征数据将其编入一个用户群体,按照群体共享度较高的偏好推荐内容。
这种做法将计算单位有效地下降为群体,减少了数据处理量。
谷歌新闻最早采取的就是这类推荐算法。
但是这种算法的伦理困境在于容易产生信息茧房,且将人群分类可能产生潜在的算法歧视,不仅触犯个人隐私,而且易于强化社会偏见。
基于时序流行度的推荐算法,将单位时间的瞬时点击率等动态特征作为考量因素,将特定时间窗口内流行度较高的新闻推荐给用户。
这种算法模型很好地解决了内容冷启动问题,但是对于“标题党”和“三俗”信息的免疫力相对较低。
河北省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河北省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或“教育”均无不当,但是,语文课程中“实用与教育”的畸轻畸重时有发生也是客观事实。
B . 龙门才子王勃纷纷扬扬地一挥而就,然后飘然而去,而《滕王阁序》中的恢宏与华丽,从此天长地久地定格为一道千古文化风景。
C . 居住是个大问题,在我国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买房造屋,对富贵人家来说都不是小事,对普通人家来说,就更不同凡响了。
D . 石原慎太郎抛出购买钓鱼岛的计划,把中日两国民众最为敏感、最为关切的领土争端问题推到了空谷足音的危险境地。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以通俗的语言来解读《论语》,是否影响其学术含量,于丹教授近日在学校接受采访时予以坚决否定。
B . “黄金周”这一现行休假制度不予保留以及将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并非一项简单工作,有关部门经过研究后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C . 有着20多年历史的国佳集团和兴华公司,不仅拥有强大的国际资金支持,而且拥有规避经济风险的成熟加盟模式。
D . 与打电话相比,使用短信可以避免因措词不当带来的尴尬和窘迫,也不必因害怕失态而刻意控制情绪,因而沟通起来更加轻松随意。
3. (2分)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B . 土地说:我要接近天空/于是,山脉耸起(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C . 海笑了/给我看/会游泳的鸟/会飞的鱼/会唱歌的沙滩(顾城《规避》)D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余光中《乡愁》)4. (2分) (2017高三下·南京月考) 下面的选项中,最接近《青青边愁》意旨的一项是()青青边愁余光中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
承德市高考语文3月月考试卷
承德市高考语文3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12分) (2017高三·龙泉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周飞亚《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承德市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浙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将自10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传播、制作、发布侵害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
B . 浙江秉承着“浙江精神”,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各领域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全方位地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自贸试验区建设速度。
C . 2019年,惠民政策再登高峰:就业优先政策首次被置于宏观政策层面,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被纳入医保报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也得到进一步保障。
D . 《我和我的祖国》持续高票房的原因是,由于七位导演用七个故事讲述了建国70年来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中普通人与国家之间动人故事,唤醒了全球华人共同的回忆。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随着中国内部的改革和发展,外部崛起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从世界历史经验看,在一个国家外部崛起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一个角色,但并不是最重要的角色,资本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
今天,人们把世界视为“地球村”,而这个世界之所以变成这样,从一开始就是资本造就的,政府只是配角。
从最早的“海盗”到近代航海大发现,再到最近一波的全球化,都是资本逐利驱使造就的。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功地使自身从一个资本高度短缺的经济体,转型为资本过剩的国家。
从其本质而言,中国的资本和其他所有国家的资本都是一样的,都是要通过盈利而得到生存和发展。
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深入和企业在全球的扩张,资本“走出去”的速度会呈现增长的趋势。
资本的“走出去”是中国外部崛起的经济基础。
除非再次出现明清时期那样的闭关锁国政策,不然这个趋势不可阻挡。
从现有的内外部条件来看,闭关锁国几乎已经不可能。
在资本大举“走出去”的情况下,政府要维持早期“请进来”和“接轨”阶段的“韬光养晦”政策,已经变得不可能。
政府所能做的,就是辅助资本更有效、更和平地“走出去”,而这也是多年来中国政府所追求的目标。
内部经济增长减速,也是资本“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这也曾是西方资本“走出去”的最重要因素,即资本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
资本的国际扩张,是西方国家成为发达经济体的重要因素。
但西方资本的扩张,是政府以暴力军事征服的方式,对外倾销资本和商品,而使被殖民国家永远处于不发展状态。
中国的资本要“走出去”,必须避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方法,中国必须寻求自己“走出去”的方式。
对中国来说,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资本的“走出去”,来推动资本接受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资本“走出去”并不是资本的一厢情愿,而是资本接受国的客观需要。
以“一带一路”为例,沿岸沿线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的国家。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这些国家亟须发展,摆脱贫穷状态。
在所有大国中,只有中国才有能力实施大规模的发展计划,帮助它们发展。
因为中国已经是资本过剩的国家,并且中国在很多方面产能过剩,也拥有了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的能力。
无论是过剩的资本还是产能,或者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
也就是说,中国的“走出去”是一个和资本接受国互惠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就涉及中国“走出去”的方式。
中国要避免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主义路线,就必须寻求自己发展国际经济的道路,那就是包容和共同发展。
尽管中国也有开拓市场和购买原材料的需要,但中国已经避免了老殖民地的方式。
中国“走过去”不仅仅局限于贸易,而且通过资本“走出去”,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而这些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中国需要高度重视的是,在没有“殖民统治”的条件下,如何保障自己海外资本的利益。
(有删改)(1)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资本“走出去”的原因的一项是()A . 中国外部崛起已不可避免,在这一过程中资本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国资本“走出去”符合世界历史经验。
B . 中国通过改革,成功地将自身由资本紧缺国转型为资本过剩国,这客观要求中国资本“走出去”。
C . 中国资本大举“走出去”,使得政府维持“请进来”和“接轨”阶段的“韬光养晦”政策已经变得不可能。
D . 内部经济增长减速,资本需由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中国资本“走出去”也是资本接受国的客观需要。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从“海盗”到全球化,其演变的主角都是资本,中国资本和其他国家的资本一样,也以盈利求得发展。
B . 中国外部崛起的大背景是中国内部的改革与发展,资本的“走出去”是中国外部崛起的经济基础。
C . 中国资本“走出去”并不是资本的一厢情愿,所以中国政府所能做的就是辅助资本更有效、更和平地“走出去”。
D . 在没有“殖民统治”的条件下,如何保障自己海外资本的利益,是中国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中国资本“走出去”与西方的资本“走出去”有何不同。
3. (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落红萧萧为哪般迟子建①萧红[注] 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
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
于是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了呼兰河上摇曳的月光。
那样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带着股芬芳之气。
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
由于被日军占领,香港市面上骨灰盒紧缺,端木蕻良不得不去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对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
这个无奈之举,在我看来,是冥冥之中萧红的暗中诉求。
因为萧红是一朵盛开了半世的玫瑰,她的灵骨是花泥,回归花瓶,适得其所。
②香港沦陷,为安全计,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分装在两只花瓶中,一只埋在浅水湾,如戴望舒所言,卧听着“海涛闲话”;另一只埋在战时临时医院,也就是如今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的一棵树下,仰看着花开花落。
③我三月来到香港大学做驻校作家时,北国还是一片苍茫。
来港后的次日黄昏,我无意中散步到此,见到围栏上悬挂的金字匾额是“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时,心下一惊,难道这就是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难道不期然间,我已与她相逢?④我没有猜错,萧红就在那里。
⑤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河畔,旧中国的苦难和她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让她饱尝艰辛,一生颠沛流离,可她的笔却始终饱蘸深情,气贯长虹。
萧红与萧军在东北相恋,在西安分手。
他们的分手,使萧红一度心灰意冷,她远赴日本疗伤。
此间,鲁迅先生病逝,这使内心灰暗的她,更失却了一份光明。
萧红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
《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的绝唱,茅盾先生称它为“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谓一语中的。
她用这部小说,把故园中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飞雪和麻雀,连同那些苦难辛酸而又不乏优美清丽的人间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绣花针,疏朗有致地绣在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衰。
⑥萧红在浅水湾的墓,已经迁移到广州银河公墓,而她在呼兰河畔的墓,埋的不过是端木蕻良珍存下来的她的一缕青丝而已。
一个人的青丝,若附着在人体之上,岁月的霜雪和枯竭的心血,会将它逐渐染白;而脱离了人体的青丝,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依然会像婴孩的眼睛一样,乌黑闪亮。
⑦圣士提反,是首位为基督教殉难的教徒,他是被异教徒用石块砸死的。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女校,有一股说不出的悲壮,更有一股说不出的圣洁。
其实萧红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只不过她信奉的教是文学,并且也是为它而殉难。
她在文学史上的光华,与圣士提反在基督教历史上的光华一样,永远不会泯灭。
⑧清明节的那天,香港烟雨蒙蒙。
黄昏时分,我启开一瓶红酒,提着它去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祭奠萧红。
萧红是黑龙江人,那里的严寒和长夜,使她跟当地人一样,喜欢饮酒吸烟。
我多想撒一瓶呼兰河畔生产的白酒给她呀,可是遍寻附近的超市,没有买到故乡的酒。
我只能以我偏爱的红酒来代替了。
⑨复活节连着清明,香港的市民都在休长假,圣士提反女校静悄悄的。
我在列堤顿道,隔着栏杆,搜寻园内可以撒酒的树。
最终,我选择了两棵大树,它们看上去年过百岁,而且与栏杆相距半米,适合我撒酒。
一株是高大的石榴树,一棵则是冠盖入云、枝干遒劲的榕树。
铁栏杆的缝隙,刚好容我伸进手臂。
我举着红酒,慢慢将它送进去,默念着萧红的名字,一半撒在石榴树下,另一半撒在树身如水泥浇筑的大榕树下。
红酒渐渐流向树根,渗透到泥土之中。
它留下的妖娆的暗红的湿痕,仿佛月亮中桂树的影子,隐隐约约,迷迷离离。
⑩撒完红酒,我来到圣士提反女校旁的城西公园。
一双黑色的有金黄斑点的蝴蝶,在棕榈树间相互追逐,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快乐;而六角亭下的石凳上,坐着一个肤色黝黑的女孩,她举着小镜子,静静地涂着口红。
也许,她正要赶赴一场重要的约会。
如今的香港,再不像萧红所在之时那般的疏朗了。
而圣士提反女校周围,亦被幢幢高楼挤压着。
萧红安息之处,也就成了繁华喧闹都市中深藏的一块碧玉。
不过,这里还是有她喜欢的蝴蝶,有花朵,有不知名的鸟儿来夜夜歌唱。
作为黑龙江人,我们一直热切盼望着能把萧红在广州的墓,迁回故乡,可是如今的呼兰河几近干涸,再无清澈可言,你看不到水面的好月光,更看不到放河灯的情景了。
我想萧红一生历经风寒,她的灵骨能留在温暖之地,落地生根,于花城看花,在香港与涂红唇的少女为邻,也是幸事。
更何况,萧红临终有言,她最想埋葬在鲁迅先生的身旁。
⑪走出城西公园,我踏上了圣士提反女校外的另一条路——柏道。
暮色渐深,清明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远了。
走着走着,我忽然感觉头顶被什么轻抚了一下,跟着,一样东西飘落在地。
原来从女校花园栏杆顶端自由伸出的扶桑枝条,送下来一朵扶桑花。
没有风,也没有鸟的蹬踏,但看那朵艳红的扶桑,正在盛时,没有理由凋零。
我不知道,它为何而落。
可是又何必探究一朵花垂落的缘由呢!我拾起那朵柔软而浓艳的扶桑,带回寓所,放在枕畔,和它一起做星星梦。
(选自《2010年中国最佳散文》,有删改)【注】萧红(1911—1942)中学时代接触了五四以来的新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发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写有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1年在香港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1)文章开头两段分别从萧红骨灰盒的选择和骨灰的去处写起,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2)作者以“落红萧萧为哪般”为文章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萧红的创作成就和自己平时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