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
: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
五代指什么【巩
一卓穹庐数乘车。
澶渊之
C .
的知识和能力,
和北宋讲和的原因是
着
④暴露了北宋统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B.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2.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A.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隋朝大运河
D.灵渠
3.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
①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全国统一
②创立过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
③修建过大规模工程
④短暂统一,二世而亡。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某同学赋词《临江仙》:“水比黎庶君比舟,贞观治,一新秋。
月碎重圆星再聚,勤政真盛世,英名万代流。
”你知道这首词称赞的是谁吗(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隋文帝 D.隋炀帝
5.5.隋唐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
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③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①②③④
6.“胡风”“胡食”“胡服”在唐朝广为流传体现了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是
A.兼容并蓄
B.友好和谐
C.充满活力
D.积极向上
7.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唐朝在文学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
A.词 B.小说 C.诗歌D.戏剧
8.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9.某同学编了一个反映唐朝社会生活的小剧本,以下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A.外国商人在长安城经商
B.妇女们喜好骑马出游
C.店铺林立,街道及宅巷内到处可见
D.唐三彩造型精美,闻名中外
10.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两句诗反映的情况,直接导致了()A.安史之乱的爆发 B.藩镇割据的混战
C.唐末农民大起义 D.唐朝走向衰亡
11.下列内容中,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①两位高僧都生活唐太宗统治时期
②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在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A.①②③④
12.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
B.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着长江流域C.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太原,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D.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13.“千秋疑案陈桥驿,衣着黄袍便罢兵。
”这句话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A.杨坚
B.李渊
C.朱温
D.赵匡胤
14.“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等语句反映的是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5.如图,下列有关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16.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①分割相权
②州郡直属中央
③文臣掌地方行政
④控制地方财政
⑤设通判
A.①②③④⑤
17.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A.女真统治者
B.突厥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18.南宋时期,在江南可能看到的景象有
①川蜀地区栽种茶树和棉花
②农民种植引进的占城稻
③开封城里出现早市、夜市
④文天祥组织军队抗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下列哪项属于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
20.现代的海关,是对出入国境的一切商品和物品进行监督、检查并照章征收关税的国家机关。
宋代政府也曾设置功能类似的机构是A.蕃坊
B.市舶司
C.澎湖巡检司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21.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个民族是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
A.维吾尔族
B.回族
22.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在中央设置的管理机构为
A.北庭都元帅府
B.宣政院
C.西域都护府
D.伊犁将军
23.有关“河南江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24.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二、综合题
25.材料一:孙中山先生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搠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
材料二: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英国从中国学去的是什么考试制度?该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当时在位的君主是谁?
(2)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该制度的发展分别做了什么贡献?
(3)宋代时,这种制度继续发展。
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4)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制度的评价?
2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
这里的“天可汗”指的是谁?他获此称号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
(2)《步辇图》反映的是唐与哪个民族的交往情况?作者是谁?双方交往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有何意义?
(3)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签订过的和议有哪些(至少写出两个)?请选其中一个和议进行评价。
27.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两幅历史图片
材料三: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的南北起点的名称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
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请说出这种工具的名称?与此同时人们又发明了哪种灌溉工具?(4)材料二中图三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哪朝?什么地区?
(5)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江南经济的发展给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宝贵经验?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从所学知识容易知道隋朝581年建立,然后589年灭掉陈朝,完成南北统一。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
由此可知,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经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C项符合题意;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都不是最长的运河,AB项不符合题意;灵渠是秦始皇开凿的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3.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比较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隋朝和秦朝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需根据对两朝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对比,根据题的选项确定答案。
秦朝灭掉六国,实现国家统一,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因为秦二世的残暴,导致秦朝灭亡。
隋文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隋文帝开创了影响后世的科举制;隋炀帝在位是修筑了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但是因为他的残暴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由此可见题中都是二者的相同点。
选择答案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4.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唐太宗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供关键词信息:“贞观治” 、“水比黎庶君比舟”。
从中分析:“贞观”是唐太宗年号,又因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比黎庶君比舟”;都与唐太宗相关;
因此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5.D
【解析】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
史称开皇之治。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由于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盛,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因此,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①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符合史实;②项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符合史实;③项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符合史实;④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符合史实;故选D
6.A
【解析】依据“胡风”“胡食”“胡服”的信息可知,这些都是指的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互通有无,由此可知,“胡风”“胡食”“胡服”在唐朝广为流传,体现了唐朝的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的社会风气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BCD与题干的“胡风”“胡食”“胡服”都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A。
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诗,唐朝时期诗歌很繁荣,选C项,B在明清时期D元朝A是宋朝。
【解析】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9.C
【解析】“不符合”是否定式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期的商业十分繁荣,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但没有出现店铺林立,街道及宅巷内到处可见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外国商人在长安城经商、妇女们喜好骑马出游和唐三彩造型精美,闻名中外都符合唐朝社会生活的特点,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A
【解析】材料中的诗句反映的是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怠于政事,沉湎酒色,朝域腐败,之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国力大衰。
故选A。
点睛: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世太平的局面走向衰败分裂的局面。
其原理是藩镇得到加强,开始拥兵自重,独霸一方。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
11.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玄奘是唐太宗时期去印度取经的人物,鉴真是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进的文化的人物,①不是二者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他们为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不怕困难,历尽艰辛,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唐朝对外友好交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人物“鉴真”“玄奘”抓住关键词“共同之处”,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二者的相关知识,利用比较法和排除法解答本题,首先比较四项内容,哪些是二者的相同点,不是相同点的排除,由此可以排除①两位高僧都生活唐太宗统治时期,玄奘是唐太宗时期的人物,鉴真是唐玄宗时期的人物,①是不同点,排除①后可得正确答案。
12.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时期相继统治的是我国的黄河流域地区,所以B项表述错误,其他选项均正确。
故选B。
13.D
【解析】题干材料“陈桥驿”“衣着黄袍”结合所学知识,960年后,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他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以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D
【解析】北宋初年,政府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的特点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等,结果形成了三冗局面,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正确,因为北宋时期与辽、西夏并列;选项B正确,因为北宋后期,金灭辽,北宋与辽、西夏并列;选项C不正确,因为金灭辽的,金不可能与辽并列;选项D正确,因为金灭辽后,又灭了北宋,赵构建立南宋后与金、西夏并列;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6.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据,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担任各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都由中央掌控,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②③④⑤符合题意;①分割相权是中央的措施,不是地方的措施,排除①;故选B。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知,它体现了岳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坚定信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的著名将领,他口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也就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
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理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涵义,还要和岳飞所处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因为岳飞是南宋抗金的著名将领,他口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
18.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宋代时期的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的发展,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代;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农民普遍种植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①②符合题意;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④符合题意;开封城里出现早市、夜市是北宋时期的城市特点,不是南宋江南看到的景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9.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辽、宋、夏、金属于不同民族建立的并立政权,当时的主要社会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的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C项不符合题意;民族和睦,友好交往是唐朝时期的民族特点,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正确分析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解题的关键,此时期是政权并立的时期,各政权之间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后来经过议和,双方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在经济文化方面促进了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所以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贸易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B项符合题意;蕃坊是中国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侨民在华聚居区,A项不符合题意;澎湖巡检司是元明时期设置于澎湖群岛的官署,是管理台湾地区的机构,C项不符合题意;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元朝设置的地方官署名,为设于沿海及边疆地区的军政机关,承行中书省或宣政院之命统辖区军民之务,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B
【解析】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由此可知,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民族是回族,B项符合题意;ACD项的民族都不是在元朝时期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B项符合题意;元朝时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领天山北路,不是管理西藏的机构,A项不符合题意;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是汉代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C项不符合题意;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朝设立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时在全国设立了10个行省。
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确立了行省制度。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4.C
成吉思汗有关。
故选C。
25.(1)科举制度隋炀帝设进士科隋炀帝
(2)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设殿试(或武举)
(3)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4)评价:科举制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选官的范围,建立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利于巩固统治或国家管理;但科举制后来又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有局限性。
(言之有理,符合材料意思,答出2点,即可得
【解析】(1)依据课本所学,隋文帝继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所以材料一中,英国从中国学去的就是科举考试制度。
(2)依据课本所学,唐太宗时期,注重选拔人才,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依据课本所学,宋代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开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依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开创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选官的范围,建立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利于巩固统治或国家管理;但是,科举制逐渐成为统治者培养听话的官员,称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26.(1)唐太宗;因为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友好、密切
(2)吐蕃阎立本文成公主入藏
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
(3)宋辽和议(或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
评价:如辽宋和议(或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岁币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但议和使民族政权之间长期相对和平,利于政权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言之有理,正反两反面都涉及,答出2点,即可得
【解析】(1)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2)依据课本所学,《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公元640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内容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3)宋朝时期是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了避免长期的战乱,宋辽之间签订了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宋夏、宋金之间也签订了和议,这些和议的签订,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岁币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但议和使民族政权之间长期相对和平,利于政权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点睛: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天可汗”“《步辇图》”等信息,结合课本关于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宋朝时期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识记课本的内容,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称为天可汗,其中《步辇图》就体现了唐朝和吐蕃的和谐的关系;宋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连年的战争劳民伤财,对于宋朝与辽、金、夏的和议,需要学生客观的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27.(1)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政府政策支持;南北方人民长期的共同开发;
(2)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作用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唐朝曲辕犁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