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汇率变化 实证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中美10年数据验证摘要: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

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

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表现,以2000年至2010年十年的中美数据为例,显然不符合相对购买力理论。

关键字:中美十年通货膨胀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误差原因一、2000年至2010年中美通货膨胀率变化
中美通货膨胀率对比
年份中国CPI% 美国CPI% e*=e中-e美
2000 0.4 3.38 -2.98
2001 0.7 2.83 -2.13
2002 0.8 1.59 -0.79
2003 1.2 2.27 -1.07
2004 3.9 2.68 1.22
2005 1.8 3.39 -1.59
2006 1.5 3.24 -1.74
2007 4.8 2.85 1.95
2008 5.9 3.85 2.05
2009 -0.7 -0.34 -0.36
2010 5.1 1.64 3.36 由此可得两国10年通货膨胀率变化折线图,如下。

依图可知10年中国通货膨胀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相对平缓。

2000年到2006,中国通货膨胀率小于美国,人民币升值;2007年至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率显著上升,美元依旧平稳,人民币回落贬值,2009年中国在经济危
机爆发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通货膨胀率下降,中国通货膨胀率小于美国,人民币升值,购买力回升。

中美通货膨胀率趋势图
-2
-10
1234567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中国CPI%美国CPI%
二、2000年到2010年中美汇率变化,及与e*关系比较。

中美汇率与通货膨胀率
由上表与下图知,2000年至2008中美汇率缓慢递减,2009至2010缓慢上升;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2000至2006中美汇率递减,2007至2008递增,2009再次递减。

现实汇率变化与购买力平价理论变化趋
年份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0)
e* 2000 8.2784 -2.98 2001 8.277 -2.13 2002 8.277 -0.79 2003 8.2774 -1.07 2004 8.2768 1.22 2005 8.1917 -1.59 2006 7.9718 -1.74 2007 7.604 1.95 2008 6.9451 2.05 2009 6.6227 -0.36 2010
6.8282
3.36
势基本一致,但e*不等于汇率,说明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于短期内失效。

三、短期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失效原因分析
1、数据采取方面
(1)物价指数的选择不同,可以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

(2)商品分类上的主观性可以扭曲购买力平价。

运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汇率,要求不同国家在商品的分类上做到一致和可操作性,否则,就会缺乏可比性。

(3)在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时,基期年的选择至关重要。

但受到观察能力和技术、数据不足或别的原因限制,研究人员难以保证基期年的准确选择。

2,从短期看,汇率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暂时偏离购买力平价。

如我们的分析以物价水平的灵活调节为前提,而如果存在价格粘性导致其不能在短期内调整,则汇率就会暂时偏离购买力平价。

由以上分析可知,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由于它一致的假设前提对于长期和恶性通货时是有效的,而短期由于物价及汇率变动浮动大,将不
适用。

从实际国情而言,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限制汇率调节能力的因素,核心是对价格的扭曲,人为制度因素的过多干预是不完善市场环境的主要特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典型缺陷:
1、汇率形成机制扭曲。

2、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

3、汇率调整缺乏准确依据。

四、根本启示: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虽然相对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并没有解释能力,但却可以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明显缺陷,因此我们从中得到的根本启示完善我们的汇率机制,使之更好地体现国家间经济变化发展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