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运动兴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一节运动兴趣
一运动兴趣界定
1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

兴趣与注意关系密切。

一般,直接兴趣与无意注意相联系,间接兴趣与有意注意相联系、另外,还与良好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具有向往的心情。

2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验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与体验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人们一旦对体验运动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对与体验运动有关的事物和信息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验运动中来。

运动兴趣不是对某项体验运动的表面关注或简单参与,任何一种兴趣的产生基于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参与某种获得所体验到的情绪上的满足。

只有当一个人对所参加的体验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产生强烈的欲望,感到这些运动学生和技能需要了解,需要掌握时,才会产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该体验运动或体验学习。

3 运动兴趣与爱好: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验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验活动的倾向。

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体验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

二运动兴趣的品质
(一)运动兴趣的倾向性
运动兴趣的倾向性是指运动兴趣总是指向一定的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件。

当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时,他的意识就常常倾向于参与这种运动,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相关的运动总是与技能,在课外也设法在体育学习上取得成功,获得好成绩,而这种结果又会反过来强化运动兴趣的倾向性,让学生更加喜欢这项运动。

不同人的运动兴趣所指向的方向和内容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挖掘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有效方法,充分揭示体育运动的内在美,让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教育一定的倾向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动兴趣的广泛性
运动兴趣的广泛性是指运动兴趣指向对象范围的大小。

每个人的运动兴趣的
广泛性是不同的。

当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有广泛兴趣时,他会将所学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尽可能的应用到该项目的训练和练习中,这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获得健康的身体。

这种兴趣的广泛性能够使学生有意识地、住的地学习体育,会为了学号某种技能,主动查阅资料,并寻求帮助,最终取得良好成绩。

(三)运动兴趣的稳定性
运动兴趣的稳定性是指运动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

运动兴趣持续时间越长表明稳定性越强,持续时间越短,则稳定性越弱。

稳定的运动兴趣可以让学生持续地坚持体育锻炼,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即使在体育运动中受到了挫折也不会放弃,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力,促使学生获得好成绩。

这种结果反过来又强化运动兴趣的稳定性,为体育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

(四)运动兴趣的效能
运动兴趣的效能是指运动兴趣对推动体育活动产生的效果。

根据运动兴趣的效能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积极的运动兴趣常常可以给人以巨大的力量,使人勤学苦练,即强化运动兴趣,使运动兴趣产生更大的效能,从而不断推动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

消极的运动兴趣则是一种被动的兴趣,使人处于静观状态,缺少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因而难易获得实际的效果,是一种不良的、无效能的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效能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对实际行动的推动力大小,以及起到作用时间的长短上。

因此,培养学生具有高效能的运动兴趣,对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参与体育运动,更好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运动兴趣的分类
运动兴趣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运动用品的兴趣。

精神需要则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为对运动的偏好的渴望。

一个人不仅具有浓厚的精神兴趣,还具有强烈的物质兴趣,与他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有密切的练习。

(二)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于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新奇的事物以及与运动需要直接相符的运动项目比较容易引起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不是对体育活动本身产生的兴趣,而是对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保持体形等。

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不同:
1 所需要的意志努力程度不同
一般来说在产生直接兴趣的体育活动中,不需要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间接兴趣则不然,由于个体对体育活动本身不一定具有强烈的兴趣,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2 具有年龄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将由较多的受到直接兴趣影响转向更多地受间接兴趣的影响。

3 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这对于促使个人积极地有效地参加体育活动非常必要。

(三)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广泛兴趣是指对多项体育运动或某一项体育运动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感兴趣;中心兴趣是指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多某一类体育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密切联系,互相促进。

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如果对某一类运动项目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兴趣,那么广泛兴趣则起到了为中心兴趣服务的作用。

(四)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
1 运动兴趣的初级水平——有趣
有趣是人们对新事物或有趣现象的直接兴趣,是在感知中由于兴奋性增强形成的一种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属于始发状态的低层次兴趣,是由事物的新异刺激而引起的好奇心。

这种兴趣靠客观事物的吸引力维持,很不稳定,是被动观赏性的兴趣,其动力效应较低,常随产生兴趣情境的消失而很快下降。

但是,它是兴趣发展必备的基础,自始至终由外部刺激引起,兴趣的范围很不明确。

2 运动兴趣的比较高级水平——乐趣
乐趣是继发状态的中层兴趣。

有趣不断的发展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由被动的、观察性的转化为主动参与的兴趣,由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发展成比较稳定的热爱倾向,其动力效应增强,从而形成乐趣。

只有发展到乐趣,学生学习体育才能具备主动自觉的积极动力。

教师可高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性,利用其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由乐学向爱学转变。

这时学生的引导兴趣相对稳定,范围较广,但不够深入,未能达到体育引导项目进行探究的程度。

3 引导兴趣的高级水平——志趣
志趣是完成状态的高层次兴趣,即对体育引导技能技巧基本用途的兴趣。

志趣是乐趣与志向的结合,是推动人类实现远大理想目标的迷恋性的、最稳定的动力倾向,是学生获得好成绩的最宝贵的心理动力。

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进取方向,奠定其事业基础。

当学生的兴趣发展到志趣时,学生的体育学习方法日趋完善,不仅能够掌握引导技能的一般用途,而且对体育运动的本质也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能发现运动技能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对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

这标志着学生的运动兴趣已经达到相当稳定的程度。

这时有意识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占了决定优势,即使在外界的干扰下,仍能够克服困难,坚持体育学习。

志趣有明确的范围,不仅表现在体育课堂上,也表现在课外活动中,不断推进学生自觉而努力的学习体育。

体育教师应该运用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学生运动兴趣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一般都有经历“有趣-乐趣-志趣”的过程。

四、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运动需要的满足
需要是兴趣产生的基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的产生基于需要。

深刻而巩固的兴趣可以成为需要。

”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种为基本需要,后一种为成长性的需要。

如果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的内驱力,驱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孜孜不倦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当学生对某种体育活动感到有学习或参与需要时,就会通过一系列学习或实践活动使这种需要得到满足。

运动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运动愉悦感,从而激发运动兴趣。

所以说,学生的运动需要是其运动兴趣得以激发与培养的源泉。

运动需要主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运动需要会促使学生对所渴望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首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需要和动机,然后在充分最重学生运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形成有赖于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深,相应的兴趣也就越激烈。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运动兴趣形成与发
展的重要条件,主要不在于运动技能掌握的广度,而在于深度,即运动技能的水平。

因为运动技能水平越高,局越有机会体验到体育运动内在的魅力,领悟运动技术所蕴含的奥妙,倍感其乐无穷。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与专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水平的目的。

(三)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参与有乐趣和没乐趣的体育运动队学生身心的影响程度差别很大。

因此,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首先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般来讲,趣味性、娱乐性和竞争性越强的内容越聚有魅力,越能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或练习。

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选择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以促进运动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体育教师要想掌握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就必须要对教材、教法等进行精心研究,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安排学习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趣”并不是说要单纯地迁就学生所“好”,而是要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成功体验的获得
巴甫洛夫提出,若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人对任何有一定目的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

当活动取得成功时,就会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甚至是喜形于色,眉飞色舞,知识积极的情绪体验。

这种体验反过来又会形成一种继续满足需要的追求,从而产生更高水平的兴趣。

因此,当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并将此转化为体验学习的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

运动兴趣的是体育学习活动成功的动力,而体育学习的成功又是激发和提高一定兴趣的主要因素。

实践证明,只有的那个学生在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一定的愉悦感时,才能“苦中有乐,乐在其中”,从而喜欢学,乐于练,使一定兴趣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

(五)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一旦对某位教师有好感,往往会由此而发展为对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相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主动的学习。

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而且共同解决问题和承担任务,就会增进相互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体育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在学生
中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教师是最值得尊敬、信赖和亲近的人;另一方面,还必须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和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培养学生对体育教师的亲切感,成为学生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创造一个师生相容的良好环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

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一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学习,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朝气,有实效。

第二节运动动机
一、运动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激发或抑制某个人行为的愿望或意向,它们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运动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它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的需要与参与运动的环境诱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

一般来说,学生的运动愿望是由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体育技能、竞技游戏等活动唤起的,通过从事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内在需要,又能进一步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需求。

学生内部微弱的运动动机难易从外部观察出来,但当它在学生头脑中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他们在心理、生理和行为上发生变化。

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努力和坚持性就是他们运动动机的外在表现,体育教师可从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中的行为表现上观察和推测出他们的运动动机。

二运动动机的功能
(一)发动功能
学生从事某种体育活动时,表明他们内心一定产生了想要运动的愿望,这个愿望达到一定水平就成为心理动力推动自己的行动,这就是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发动功能。

(二)选择功能
运动动机不仅能发动体育活动行为,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稳固而特定的内容,使他们的运动行为趋向一定的活动目标。

(三)强化功能
运动动机通常还决定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努力程度。

活动愿望强烈的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表现出兴趣浓厚、情绪高昂、注意集中、肯于付出的特点,遇
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决心也越大。

而在体育活动中情绪低迷、注意分散、怕苦怕累、遇难而退的学生,往往动机不足。

(四)维持能够
运动动机与体育活动坚持时间的长短也有直接的关系。

当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时,持续的时间就较长,即使在疲劳的状态下也能够坚持一定时间。

但若是进行不喜爱的项目时,持续的时间就短,保持较长时间的难度较大。

三运动动机的种类
(一)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划分依据: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进行划分。

生物性动机:便于活动刺激、眩晕、运动愉快感觉和宣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便于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与,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而参加的体育活动的动机。

(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划分依据: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主要是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进行划分。

源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的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为外部动机。

一般而言,内部动机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推动力量较大,维持的时间也较长。

而外部动机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推动力量相对较小,持续作用的时间也就短。

(三)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划分依据: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是指向于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于体育活动的结果进行划分。

指向于体育学习与锻炼活动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机是直接动机;指向于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间接结果的动机为间接动机。

直接动机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本身相联系,动机内容相对具体,行为的直接动力作用较大,不失为推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力量。

但当体育活动内容
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花较大、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学会和掌握时,或学生对某一练习方法、形式产生单调感、枯燥感时,直接动机作用的局限性就将表现出来,其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也就减少。

而间接动机虽然相对遥远,与当前体育活动的直接联系较少,但它与长时间活动后产生的最终结果和社会意义向联系,其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能使学生更自觉地、持久地进行体育活动。

因此,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动机的培养是指促使学生从没有运动动机到形成运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激发是指将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

培养是激发的前提,激发又可进一步加强已有的动机。

在学生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体育教师在学生不断增长并且知识经验不断增多的前提下,经常了解不同学生年龄和性别学生普遍存在的体育活动需要,并将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与学生的需要满足联系在一起,已达到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满足锻炼欲望,获得运动乐趣,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的目的。

1、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
提高学生运动动机的直接方法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部动机,即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活动性、体验性、技巧性、变化性、竞争性、游戏性、集体性等特点,满足学生期望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乐趣、刺激、宣泄的要求,将学生牢牢的吸引住,使他们深深地沉浸在体育活动过程的愉悦感中,从而推动学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内部动机的具体方法:
(1)适当安排游戏、竞赛,参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
(2)创设新颖的练习内容、方法,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3)经常组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归属感
(4)给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自主要求
2、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体育学习和锻炼并不总是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在挑战和内外部困难面前,动机困难会发生方向的偏离和强度的弱化。

这就要求教师可利用表扬、批评或奖励、惩罚等外部手段来激励或刺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外部动机时应注意,不恰当的外部动机会消弱学生参与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从为了获得乐趣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变成了获得教师的奖励和避免惩罚而参
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运动参与外部诱因或压力建立联系后,一旦奖励和惩罚减轻或撤销,学生的动机也会减消或消失。

这就是奖励和惩罚的“过当效应”。

因此在运用奖励和惩罚时,要明确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的规范与要求、奖励、惩罚的目的和具体措施,以及实施这些措施的策略。

同时,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外部奖励时,应当注意奖励所传递的信息作用,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特征。

(二)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1、成就动机——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
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它是在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社会交往中习得的内在推动力量。

一般而言,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高低不同,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社会意义与个人价值的认识也不相同,体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进去精神以及面对各种挑战、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毅力也不相同。

成就需要=(竞争动力-避输动机)(成功可能性×成功的刺激价值)+外部动机
就体育学习和锻炼动机而言,从表面看,追求成功和逃避失败都能够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但在心理上和对活动效果的影响上却大不一样。

追求成功使学生振奋、乐观、积极等,运动效果较好。

而避免失败的心理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到忧心忡忡、心情压抑,运动效果较差。

因此,应鼓励学生以积极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追求体育活动的进步为努力的目标,避免以勉强过关作为体育活动的目的。

体育成就动机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它属于个性的一个方面,与学生的年龄、性别、能力、成败经验等主体因素,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及任务难度等客观影响相关联。

2、体育成就动机的培养
学生的体育参加动机可通过教育得到提高。

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谈论,使他们对体育学习和成就动机有关的自我行为产生“意识化”;通过游戏、竞赛或其他相关活动的安排,使学生认识到采用实现目标的行为策略与成败的关系,以及成败对情感体验的影响,获得成功与失败经历的“体验化”;通过对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运动目标、心理定向、成功标准等概念的讲授与理解,使这些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概念化;通过变“常模参照”为“自我参照”,即多强调学生自己体育学习和锻炼前后的比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增加其实现个人目标的自信心。

成功促进了学生对更成功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又促进了进一步的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