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 创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赖艳蓉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十四位小朋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在练习说话中加深理解。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之前学过的方法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反衬、融情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咀嚼和体悟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反衬、融情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咀嚼和体
悟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四、教学难点
为什么了不起,感受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不顾一切地寻找遇难的孩子的这种无私的精神和伟大的父爱。

五、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地震(生读)
2、导语:地震,这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可怕的地震,看完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

播放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可怕性及严重性。

3、教师相机让孩子们谈感想。

4、导入:地震——这个来自地狱中的魔鬼,不仅吞噬了人们的生命、财产,还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

但,只要有爱存在,就可以创造奇迹。

1994年,当巨大地震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来了解这段感人的故事。

师补充完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5、导言:假如有人问:什么情况中的父与子,哪个词要重读?假如有人问:地震中的什么人?又该怎么读?再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感知地震,从而切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感知文章大意。

1、提问: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大地震)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三十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 “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指导朗读。

2、课件出示洛杉矶地震后的图片,教师解说,出示生字新词:颤抖、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砸指导读正确。

3、师: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一件事?
4、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师引导学生将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和结果串联起来说清楚)
过渡: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父亲和儿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请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把我文章主要内容。

)
三、探究父亲的了不起
1、师:是啊,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那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12自然段,这部分课文当中有很多有关这位父亲的描写,请你仔细的读一读,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画出来做上批注。

2、学生默读课文第2-12自然段。

3、交流:你从哪里读出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预设:“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这个句子让你感动吗?说说你的体会?
b、师:父亲已经挖了36个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要罗列时间呢?请与同桌一起讨论。

c、交流。

(突出父亲挖掘所用时间长,历经艰辛。


d、根据自己的体会把这个句子罗列的时间读好。

学生读,说体会。

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数字逐渐变大)师范读。

师导: 36个小时啊!一天只有24个小时,36个小时就是……
常人会在这36个小时里做什么呢?
然而这位父亲却在……
整整两天一36个小时啊!一天只有24个小时,36个小时就是……
整整两天一夜啊!这位父亲不吃不喝、不休不眠,不停地挖,这是何等的坚韧啊!
四、探询父亲坚持挖掘的原因。

1、师过渡:“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个再字说明了什么?(曾经有人来阻挡过)都有哪些人来阻挡过呢?
课件出示: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
便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师:有许多好心人劝说了他,有消防队长劝说了他,还有警察。

父亲的回答是这样的三句话,媒体刷红:“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们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3、指名说。

(父亲的问话都是同个意思,后面两句话都是一样的。

同样的意思,但是父亲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4、说说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第一次问话是乞求语气,此时父亲的心情很低落,因为好心人的劝说让父亲觉得希望渺茫。

第二次,消防队长的到来,给了父亲希望,但是消防队长的劝说,让父亲刚燃起的希望又浇灭了。

第三次,警察的劝说及警察的不愿意帮忙令父亲很难过很绝望。


5、假设:此时的你是阿曼达的父亲,我想问你,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么多人的劝说,你为什么不离开?多媒体出示句子:(父亲曾
给儿子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激情诵读父亲的这句承诺。

6、师小结过渡:从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中,让我们读懂了他的感情,他的焦急,甚至有点崩溃,而这一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6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再来看看这位父亲变成什么样了?
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7、交流感受,想象是什么原因让父亲变成这样的。

8、师:这哪里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饱含深深的父爱的一首诗啊,谁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呢?
媒体出示: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9、师: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苦苦的挖掘?(承诺、父爱)板书:爱。

从父亲苦苦坚持的挖掘让我们又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让我们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吧,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在这环节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同时,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疑难,各种不同形式的读,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不但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

)
五、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1、师过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2、师小结: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把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将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生: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生:父爱)。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学以致用,练习表达。

)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如山的父爱,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阿曼达,看看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有个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七、布置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爱承诺
了不起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

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

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

“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

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

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

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

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