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总结 1949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总结1949—1966
【中国现代史总括】
1949—1956
1956—1966
1966—197953—1956
政权巩固
国经恢复
初步建设
社全建
曲折发展
文革
新时期
【国际背景】冷战开始,北约、华约形成,社会主义浪潮在全世界兴起,东西方形成对立,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独立浪潮
【经济】
1949—1952
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变革生产力)的主张,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一五”计
划
时间:1953年
基本任务: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结果:破坏了生产力,直接
后果是导致国民经济
比例失调。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实质是
实现超出生产力水平
下的大规模的高度公有)
内容:建立公有化程度高的人
民公社
结果: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对
农业造成了破坏。
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合作协议
过程:①对农业、手工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将个体经济变成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合作社(公有制)。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私营→国营),和平赎买(这是不同于苏联的创新方式)
作用: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提出:53年周恩来提出
意义: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解决国际事务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年
两次会议
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
1955年
亚非万隆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城市化转折】
时间
影响因素
“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通过: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通过。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障。
《共同纲领》
在1949—1954年,起临时宪法作用。
“八个字”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
1960—1966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成就:1965年实现了石油的全部自给。
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课原子弹。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1949—1952
1953—1956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私有
私有→集体经济
【经济体制】
1949—1956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由此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1956年
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评价: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但以后未能坚持实行。
【政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9月
人民政协召开
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筹划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评价: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0世纪50年代
①新中国成立
②经济发展
③全国解放,社会安定
④“一五”——大跃进,大力发展工业
60—70年代
①国民经济调整,重工业比例压缩
②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人口流动
③文革,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
80年代
1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城市:外企广泛建立
4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②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成就:①重工业发展
②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重工业基地。
③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④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953—1956
三大改造的完成
背景:根据“一五”计划的规定,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城市管理制度发生变化
毛泽东著作:《论十大关系》
1958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大跃进运动
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
的高速度、全民大炼
钢铁运动、浮夸风。
评价:过分夸大主观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左倾错误大肆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方针】
政治
1956年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5
“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
1956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1960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外交】
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1949年政协召开,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人大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过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最晚成立。
外交三大政策
(基本原则)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旧中国建立的外交关系,另建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缔列强在华势力及特权
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50年代
外交成就
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现代史总括】
1949—1956
1956—1966
1966—197953—1956
政权巩固
国经恢复
初步建设
社全建
曲折发展
文革
新时期
【国际背景】冷战开始,北约、华约形成,社会主义浪潮在全世界兴起,东西方形成对立,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独立浪潮
【经济】
1949—1952
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变革生产力)的主张,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一五”计
划
时间:1953年
基本任务: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结果:破坏了生产力,直接
后果是导致国民经济
比例失调。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实质是
实现超出生产力水平
下的大规模的高度公有)
内容:建立公有化程度高的人
民公社
结果: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对
农业造成了破坏。
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合作协议
过程:①对农业、手工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将个体经济变成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合作社(公有制)。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私营→国营),和平赎买(这是不同于苏联的创新方式)
作用: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提出:53年周恩来提出
意义: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解决国际事务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年
两次会议
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
1955年
亚非万隆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城市化转折】
时间
影响因素
“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通过: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通过。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障。
《共同纲领》
在1949—1954年,起临时宪法作用。
“八个字”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
1960—1966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成就:1965年实现了石油的全部自给。
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课原子弹。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1949—1952
1953—1956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私有
私有→集体经济
【经济体制】
1949—1956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由此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1956年
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评价: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但以后未能坚持实行。
【政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9月
人民政协召开
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筹划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评价: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0世纪50年代
①新中国成立
②经济发展
③全国解放,社会安定
④“一五”——大跃进,大力发展工业
60—70年代
①国民经济调整,重工业比例压缩
②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人口流动
③文革,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
80年代
1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城市:外企广泛建立
4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②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成就:①重工业发展
②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重工业基地。
③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④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953—1956
三大改造的完成
背景:根据“一五”计划的规定,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城市管理制度发生变化
毛泽东著作:《论十大关系》
1958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大跃进运动
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
的高速度、全民大炼
钢铁运动、浮夸风。
评价:过分夸大主观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左倾错误大肆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方针】
政治
1956年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5
“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
1956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1960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外交】
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1949年政协召开,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人大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过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最晚成立。
外交三大政策
(基本原则)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旧中国建立的外交关系,另建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缔列强在华势力及特权
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50年代
外交成就
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