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 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 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 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 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 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 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 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唯物史观
课程目标: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 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何看待历史的发展趋势与历史主体人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进程,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恩格斯曾经说 过: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 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的信中说:“根据唯物史观,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 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 决定性的因素,那么它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 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 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版,第72—73页。
唯物史观所说的“物”,并不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之外的物质经济 条件或任何先在条件,而是人们本身的“物质实践”。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工业文明:
机械化大生产(摆脱自然环境条件限制,生产规模化,经济集权化) 社会化大分工(时间观念:效率优先,分工精细,节奏同步,组织集中) 商品化、市场化(商品交往,人的独立性,法治社会)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 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 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 定作用的。
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马恩选集》中文1995年版,第四卷,695—696页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 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
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由低级阶 段到高级阶段发展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 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总是不断进步发展的,要以进步的眼光 审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从野蛮到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从分散到整体)
天命观;循环观;末世观;进步观。
唯有认定历史进步的可能,人类才有理由去追求进步。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
案例:铁器牛耕的出现;蒸汽机的发明。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 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 么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 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 织和设施等。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 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 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
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由此可见,生产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 的复杂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社会存在:社会的系统、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 社会意识: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和思想等等。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 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 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 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唯物史观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实际上是说“生活决定意识”;甚至可以说 是“实践决定意识”,因为唯物史观不是从观点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 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历史是由不同的“人性”决定的。 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决定了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价
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各个历史时代现实的、具体的人性的抽象,反映了人类的共性。
唯物史观与历史教学
唯物史观
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 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 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 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 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农耕社会的基本特点: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物资短缺,强制平衡。
超时间 超空间 单因素 制度决定论 总之,宏大叙事,
简单全称。 根源:机械思维。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4.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 本质和规律,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是史学理论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构成了 中学历史教学基本要求的一个有机整体。
什么是唯物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解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 唯心主义历史观。
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 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社会人群的分工与分化:阶级的分化是现实中的人群由于“物质劳动和精 神劳动分离”的结果,统治阶级也是现实中的人的一部分。
社会劳动的体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选集》中文第二版,第2卷,第32页)
案例:刘邦、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之后的蜕变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
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 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 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 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 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 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 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历 史
情的理解而进行的解释,是基本能力 和主要指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建 构 正 确 的 历 史 认 识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是历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的结构关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事实判断 考实性认识
成因判断 抽象性认识
价值判断 价值性认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关系
唯物史观使历史成为一门科学,是正确
学
认识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习
、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 下进行考察,是基本观念和思维品质
认
识 、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 推理和论证,是关键能力和基本方法
研
究
所有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基于对过去事
唯物史观一般指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 会的一般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 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 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 历史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 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促进状况时,或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 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统治阶级的活动一旦超出劳动大众的物质活动所需要或所容许的范围, 立即就会由“必要的”社会阶级变成“多余的”社会阶级,迟早要被 劳动群众抛弃。
误区:不断革命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 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 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 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 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 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 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唯物史观
课程目标: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 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如何看待历史的发展趋势与历史主体人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进程,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恩格斯曾经说 过: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 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的信中说:“根据唯物史观,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 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 决定性的因素,那么它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 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 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版,第72—73页。
唯物史观所说的“物”,并不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之外的物质经济 条件或任何先在条件,而是人们本身的“物质实践”。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工业文明:
机械化大生产(摆脱自然环境条件限制,生产规模化,经济集权化) 社会化大分工(时间观念:效率优先,分工精细,节奏同步,组织集中) 商品化、市场化(商品交往,人的独立性,法治社会)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 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 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 定作用的。
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马恩选集》中文1995年版,第四卷,695—696页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 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
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由低级阶 段到高级阶段发展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 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总是不断进步发展的,要以进步的眼光 审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从野蛮到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从分散到整体)
天命观;循环观;末世观;进步观。
唯有认定历史进步的可能,人类才有理由去追求进步。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
案例:铁器牛耕的出现;蒸汽机的发明。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 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 么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 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 织和设施等。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 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 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
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由此可见,生产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 的复杂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社会存在:社会的系统、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 社会意识: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和思想等等。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 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 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 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唯物史观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实际上是说“生活决定意识”;甚至可以说 是“实践决定意识”,因为唯物史观不是从观点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 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历史是由不同的“人性”决定的。 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决定了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价
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各个历史时代现实的、具体的人性的抽象,反映了人类的共性。
唯物史观与历史教学
唯物史观
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 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 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 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 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农耕社会的基本特点: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物资短缺,强制平衡。
超时间 超空间 单因素 制度决定论 总之,宏大叙事,
简单全称。 根源:机械思维。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4.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 本质和规律,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是史学理论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构成了 中学历史教学基本要求的一个有机整体。
什么是唯物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解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 唯心主义历史观。
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 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社会人群的分工与分化:阶级的分化是现实中的人群由于“物质劳动和精 神劳动分离”的结果,统治阶级也是现实中的人的一部分。
社会劳动的体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选集》中文第二版,第2卷,第32页)
案例:刘邦、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之后的蜕变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
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 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 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 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 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 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 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历 史
情的理解而进行的解释,是基本能力 和主要指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建 构 正 确 的 历 史 认 识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是历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的结构关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事实判断 考实性认识
成因判断 抽象性认识
价值判断 价值性认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关系
唯物史观使历史成为一门科学,是正确
学
认识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习
、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 下进行考察,是基本观念和思维品质
认
识 、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 推理和论证,是关键能力和基本方法
研
究
所有历史叙述都是一种基于对过去事
唯物史观一般指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 会的一般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 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 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 历史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 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促进状况时,或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 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统治阶级的活动一旦超出劳动大众的物质活动所需要或所容许的范围, 立即就会由“必要的”社会阶级变成“多余的”社会阶级,迟早要被 劳动群众抛弃。
误区:不断革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