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三体”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三体”观

作者:李惠兰

来源:《甘肃教育》2008年第16期

〔关键词〕整体观;主体观;立体观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8(B)—0017—01

素质教育就是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依据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属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三体”观。

一、课堂教学思想上的“整体观”

根据素质教育“全面性”的含义,课堂教学思想的“整体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全体学生看成一个整体,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①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应试教育下以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尺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②要为全班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地追求学生的成功,也就是常说的“成功教育”或“赏识教育”。③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成为优秀的人才,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视思想道德目标、文化科学目标、心理情感目标和身体技能素质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教育的功能性目标,还要用形成性目标来保证学生获得道德、审美、情感、态度等基本素质。

当然,强调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素质要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性,更不排斥在一个整体中各人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全面发展决不能被理解为均匀发展或统一发展。

二、课堂教学对象上的“主体观”

教学活动要有学生的参与,教学内容必须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功能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品德、智力、能力,发展其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其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行为主人,这样才能顺利实现预定的目标,否则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才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与“主导”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学双方的地位、作用、关系的高度概括,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框架的基本结构。

三、课堂教学交流上的“立体观”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素质教育下的课堂交流则具有立体特征。课堂教学交流上的“立体观”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即在课堂教学的交流中,既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既有静态的交流,又有动态的交流。它与应试教育下的单向交流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其一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教师讲授,学生思考,一人提问,全班讨论,一人回答,全班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恰当运用卡片、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传递多渠道化;其二,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多形式、多渠道交流,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交流活动,这样,学生便能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其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交流,便于形成师生之间畅通的反馈渠道,促使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课堂教学交流中的“立体观”,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参与交流,不仅在“乐学”中掌握了学科知识,而且学习兴趣、学习的自信心、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优良品质也充分地得到了发展和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