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ppt课件作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汪曾祺故居
艺术风格:
➢ “真”、“简”、“散”的美学取向:
“真”是指汪曾祺小说所展示的真情 真人真事。汪曾祺说过“我的小说的 题材, 大都是不期然而遇”, “我写的 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从理念出发, 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 我还没有 这样干过”。小说的背景也是曾经住 过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 张家口。
10
➢“真”、“简”、“散”的美学取向:
“散”是其小说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散”是指他小说结构的“散”。汪 曾祺写过一篇谈小说的文章, 说结构的 精义是: 苦心经营的随便。“散”“淡” 在内涵上是相通的。“随便”的“散” 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自然淡泊状态, 它所 蕴涵的正是一种淡然平和、适性自然 的美。
1
芙蓉出水 自然天成 ——汪曾祺小说的平淡奇崛之美
2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 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 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 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 1949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 《邂逅集》起,先后有20多本小 说、散文专著问世。
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 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 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 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写的反映家 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 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
4
创作: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 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 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 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 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 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 面,开风气之先。短篇散文 《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 生》分别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 文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二课本。
6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 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 《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 《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 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 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 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 报出版社)。
15
创作: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 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 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 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 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其小说结构的“散”, 使其具备散文的 美, 散文的广度, 正如他自己所言“散 文的美是‘一点大块噫气名为名’的 那种遇到什么都抚摸一下, 随时会留连 片刻, 参差荇菜, 左右缭之, 喜欢到亭边 小道上张张望望的, 不衫不履, 落帽风 前,振衣高岗的气派”,也是“我所要 求的随意说话的自然”。作者似乎信 笔游心,随意挥洒,总是于不经意间 道出各种人生典故。
9
➢ “真”、“简”、“散”的美学 取向: “简”表现为篇幅的“简短”, 语言的“简练”, 笔墨的“简 淡”。汪曾祺的小说, 往往一个 生活的横截面、一个场景、一点 情绪便构成一篇小说, 无需再添 枝加叶, 繁复雕饰, 制造情节。小 说虽短, 却不“浅”,它是排除 “浮躁”之后的“沉淀”,经思索 过滤后的“沉淀”, 是清新而深 远的。小说的语言, 简练而精到, 平白而蕴藉, 可谓韵味十足, 耐人 寻味。 “我的调色碟里没有颜色, 只有 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 样的淡墨。”
16
事实上,汪曾祺在其写作 的后期,才实现了他的写 作辉煌。从20世纪40年代 走上文坛,到90年代离开 人世,其小说写作历经 “三波”,1940—1948 为第一波,1961—1962 为第二波;1979—1996 为第三波。其中以“第三 波”的作品最多,影响也 最大,这一波堪称其小说 写作的巅峰阶段。汪曾祺 也同意用“三级跳”去归 纳自己的创作生涯。
3
创作: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 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 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 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 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真”是指汪曾祺小说所展示的真情 真人真事。汪曾祺说过“我的小说的 题材, 大都是不期然而遇”, “我写的 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从理念出发, 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 我还没有 这样干过”。小说的背景也是曾经住 过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 张家口。
例如 《受戒》 里的小英子, 大英子; 《大淖记事》 里的小锡匠, 《徙》里 的高北溟, 《看水》 中的小吕等等都 是汪曾祺谈过有原型的。正是有了对 真人真事环境深入的了解体会, 才会 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 璞归真, 给人以天然的感觉。
12
《大淖记事》中巧云与在养伤的十一子有一段悄悄话:“他 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 这么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你要我说什么 么?”“不要”“我知道你不要。”“你值么?”“十一子, 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 快。”“好,亲你!” 在其文章中往往不能从中找出什么瑰丽的或是不同凡响的语 句,相反,基本上都是生活中语句,简单、朴实,却有深刻 意蕴,耐人咀嚼,不是一般的平庸文字所能达到的境界。这 种感觉是幽远的,绵长的,即便是读一篇悲剧性的故事,也 没有太大的沉重感,只有幽远、深沉的一声叹息。
例如 《受戒》 里的小英子, 大英子; 《大淖记事》 里的小锡匠, 《徙》里 的高北溟, 《看水》 中的小吕等等都 是汪曾祺谈过有原型的。正是有了对 真人真事环境深入的了解体会, 才会 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 璞归真, 给人以天然的感觉。
8
汪曾祺故居
艺术风格:
➢ “真”、“简”、“散”的美学取向:
18
小结:
他继承了京派对自然、健康人性的讴歌与呼唤,在风格上却 趋于人间化、日常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汪曾祺, 他的世界观和审美方式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 求。其小说的风格,是作家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个人气质 等方面在创作上的综合反映。 在汪曾祺独特的风物描写中,我们可以理解出其民间想象 的独特之处:不再像鲁迅一样站在民族命运的思考之中, 处处显示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拯救使命,而是从一个个 人的、小我的视野,想象和透视人生,创造一个充满文人 意趣的民间社会空间。
11Biblioteka 散漫中的笔墨情趣从语言的锻造方式来看,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在满足了 畅晓通达的要求的同时,更注重开发白话文语言的诗 意趣味,显现白话文的传神写照之美。 这集中体现在其使用语言的态度和方式上,他认为, 现代小说语言的魅力体现为一种笔墨情趣,这个意思 在于,不是将语言简单视为一种信息工具,而是视为 一种艺术的情感形态。写语言而求笔墨,写小说而求 文气,两者自然沟通了起来。
13
《受诫》结尾:又划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小英 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小声地 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你说话呀!”明子 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声说:“要!”“快 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 花荡。
这个结尾绝妙之处在于这时空画面的宣示,两次把读者的 视点引向“芦花荡子”。作家闲闲着笔,变俗为雅,在紧 张的热烈的恋情中摇出“芦花荡子”的镜头给读者造成某 种期待,使夏天的灵肉躁动,化出一种崇高而美的氛围。 接着,作者以写实的笔触对那片芦花荡子作了渲染,让期 待向几个不同方向辐射:“芦花才吐新穗,发着银光,软 软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薄棒,通红的,象一枝 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
5
事实上,汪曾祺在其写作 的后期,才实现了他的写 作辉煌。从20世纪40年代 走上文坛,到90年代离开 人世,其小说写作历经 “三波”,1940—1948 为第一波,1961—1962 为第二波;1979—1996 为第三波。其中以“第三 波”的作品最多,影响也 最大,这一波堪称其小说 写作的巅峰阶段。汪曾祺 也同意用“三级跳”去归 纳自己的创作生涯。
17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 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 《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 《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 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 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 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 报出版社)。
14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 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 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 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 1949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 《邂逅集》起,先后有20多本小 说、散文专著问世。
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 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 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 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写的反映家 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 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
19
汪曾祺故居
艺术风格:
➢ “真”、“简”、“散”的美学取向:
“真”是指汪曾祺小说所展示的真情 真人真事。汪曾祺说过“我的小说的 题材, 大都是不期然而遇”, “我写的 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从理念出发, 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 我还没有 这样干过”。小说的背景也是曾经住 过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 张家口。
10
➢“真”、“简”、“散”的美学取向:
“散”是其小说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散”是指他小说结构的“散”。汪 曾祺写过一篇谈小说的文章, 说结构的 精义是: 苦心经营的随便。“散”“淡” 在内涵上是相通的。“随便”的“散” 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自然淡泊状态, 它所 蕴涵的正是一种淡然平和、适性自然 的美。
1
芙蓉出水 自然天成 ——汪曾祺小说的平淡奇崛之美
2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 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 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 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 1949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 《邂逅集》起,先后有20多本小 说、散文专著问世。
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 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 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 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写的反映家 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 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
4
创作: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 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 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 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 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 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 面,开风气之先。短篇散文 《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 生》分别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 文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二课本。
6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 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 《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 《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 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 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 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 报出版社)。
15
创作: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 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 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 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 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其小说结构的“散”, 使其具备散文的 美, 散文的广度, 正如他自己所言“散 文的美是‘一点大块噫气名为名’的 那种遇到什么都抚摸一下, 随时会留连 片刻, 参差荇菜, 左右缭之, 喜欢到亭边 小道上张张望望的, 不衫不履, 落帽风 前,振衣高岗的气派”,也是“我所要 求的随意说话的自然”。作者似乎信 笔游心,随意挥洒,总是于不经意间 道出各种人生典故。
9
➢ “真”、“简”、“散”的美学 取向: “简”表现为篇幅的“简短”, 语言的“简练”, 笔墨的“简 淡”。汪曾祺的小说, 往往一个 生活的横截面、一个场景、一点 情绪便构成一篇小说, 无需再添 枝加叶, 繁复雕饰, 制造情节。小 说虽短, 却不“浅”,它是排除 “浮躁”之后的“沉淀”,经思索 过滤后的“沉淀”, 是清新而深 远的。小说的语言, 简练而精到, 平白而蕴藉, 可谓韵味十足, 耐人 寻味。 “我的调色碟里没有颜色, 只有 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 样的淡墨。”
16
事实上,汪曾祺在其写作 的后期,才实现了他的写 作辉煌。从20世纪40年代 走上文坛,到90年代离开 人世,其小说写作历经 “三波”,1940—1948 为第一波,1961—1962 为第二波;1979—1996 为第三波。其中以“第三 波”的作品最多,影响也 最大,这一波堪称其小说 写作的巅峰阶段。汪曾祺 也同意用“三级跳”去归 纳自己的创作生涯。
3
创作: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 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 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 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 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真”是指汪曾祺小说所展示的真情 真人真事。汪曾祺说过“我的小说的 题材, 大都是不期然而遇”, “我写的 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从理念出发, 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 我还没有 这样干过”。小说的背景也是曾经住 过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 张家口。
例如 《受戒》 里的小英子, 大英子; 《大淖记事》 里的小锡匠, 《徙》里 的高北溟, 《看水》 中的小吕等等都 是汪曾祺谈过有原型的。正是有了对 真人真事环境深入的了解体会, 才会 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 璞归真, 给人以天然的感觉。
12
《大淖记事》中巧云与在养伤的十一子有一段悄悄话:“他 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 这么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你要我说什么 么?”“不要”“我知道你不要。”“你值么?”“十一子, 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 快。”“好,亲你!” 在其文章中往往不能从中找出什么瑰丽的或是不同凡响的语 句,相反,基本上都是生活中语句,简单、朴实,却有深刻 意蕴,耐人咀嚼,不是一般的平庸文字所能达到的境界。这 种感觉是幽远的,绵长的,即便是读一篇悲剧性的故事,也 没有太大的沉重感,只有幽远、深沉的一声叹息。
例如 《受戒》 里的小英子, 大英子; 《大淖记事》 里的小锡匠, 《徙》里 的高北溟, 《看水》 中的小吕等等都 是汪曾祺谈过有原型的。正是有了对 真人真事环境深入的了解体会, 才会 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 璞归真, 给人以天然的感觉。
8
汪曾祺故居
艺术风格:
➢ “真”、“简”、“散”的美学取向:
18
小结:
他继承了京派对自然、健康人性的讴歌与呼唤,在风格上却 趋于人间化、日常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汪曾祺, 他的世界观和审美方式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 求。其小说的风格,是作家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个人气质 等方面在创作上的综合反映。 在汪曾祺独特的风物描写中,我们可以理解出其民间想象 的独特之处:不再像鲁迅一样站在民族命运的思考之中, 处处显示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拯救使命,而是从一个个 人的、小我的视野,想象和透视人生,创造一个充满文人 意趣的民间社会空间。
11Biblioteka 散漫中的笔墨情趣从语言的锻造方式来看,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在满足了 畅晓通达的要求的同时,更注重开发白话文语言的诗 意趣味,显现白话文的传神写照之美。 这集中体现在其使用语言的态度和方式上,他认为, 现代小说语言的魅力体现为一种笔墨情趣,这个意思 在于,不是将语言简单视为一种信息工具,而是视为 一种艺术的情感形态。写语言而求笔墨,写小说而求 文气,两者自然沟通了起来。
13
《受诫》结尾:又划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小英 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小声地 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你说话呀!”明子 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声说:“要!”“快 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 花荡。
这个结尾绝妙之处在于这时空画面的宣示,两次把读者的 视点引向“芦花荡子”。作家闲闲着笔,变俗为雅,在紧 张的热烈的恋情中摇出“芦花荡子”的镜头给读者造成某 种期待,使夏天的灵肉躁动,化出一种崇高而美的氛围。 接着,作者以写实的笔触对那片芦花荡子作了渲染,让期 待向几个不同方向辐射:“芦花才吐新穗,发着银光,软 软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薄棒,通红的,象一枝 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
5
事实上,汪曾祺在其写作 的后期,才实现了他的写 作辉煌。从20世纪40年代 走上文坛,到90年代离开 人世,其小说写作历经 “三波”,1940—1948 为第一波,1961—1962 为第二波;1979—1996 为第三波。其中以“第三 波”的作品最多,影响也 最大,这一波堪称其小说 写作的巅峰阶段。汪曾祺 也同意用“三级跳”去归 纳自己的创作生涯。
17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 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 《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 《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 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 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 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 报出版社)。
14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 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 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 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 1949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 《邂逅集》起,先后有20多本小 说、散文专著问世。
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 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 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 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写的反映家 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 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