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热湿传递现象的机理研究和数学模型的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织物热湿传递现象的机理研究和数学模型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穿着舒适度。
而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质是决定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质涉及到热传递、水分传递以及空气渗透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织物热湿传递性质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实验数据进行的,对于机理的探究和数学模型的建立相对较少。
因此,在研究织物的热湿传递现象时,需要探究其机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期能更加准确地预测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质,进而指导布料的设计和制造。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文将围绕织物的热湿传递现象,尝试探究以下问题:
1.织物的热传递机理:织物的热传递机理是指织物中热量的传递规律。
基于热学原理,本文将建立织物的热传递模型,分析织物中热量的传递规律。
2.织物的水分传递机理:织物的水分传递机理是指织物中水分的传递规律。
基于凝结理论和水分扩散理论,本文将建立织物的水分传递模型,分析织物中水分的传递规律。
3.织物的空气渗透机理:织物的空气渗透机理是指织物中空气的渗透规律。
基于流体力学原理,本文将建立织物的空气渗透模型,分析织物中空气的渗透规律。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旨在建立织物热湿传递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进而为织物设计和制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理论分析和计算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流程如下:
1.理论分析:通过文献调研和基础理论分析,深入了解织物的热湿传递机理,尝试梳理出织物热湿传递的基本规律。
2.计算模拟:基于理论分析,建立织物热湿传递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计算求解,得到模型的参数值和传递规律,并进行验证和修正。
3.实验验证:利用相应的实验设备对模型进行验证,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数学模型,以提高其预测准确度。
四、研究预期成果
本文预期成果如下:
1.建立织物的热湿传递数学模型,深入探究织物的热湿传递机理,提高对织物热湿传递的理解和认识。
2.提供一种新的织物热湿传递模型,为织物的设计和制造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3.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织物热湿传递模型,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和应用范围。
五、研究进度安排
本文的研究进度安排如下:
1.前期研究(1个月):调研相关文献,了解织物热湿传递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2.理论研究(3个月):建立织物的热湿传递数学模型,深入探究织物的热湿传递机理。
3.计算模拟(5个月):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计算求解,得到模型的参数值和传递规律,并进行验证和修正。
4.实验验证(3个月):利用相应的实验设备对模型进行验证,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数学模型,以提高其预测准确度。
5.论文撰写(2个月):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并进行修改完善。
六、参考文献
[1] L.B. Kugelman, R.E. Hudson, W.L. Nelson.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in fibrous materials. J Appl Phys, 1976, 47(5): 1445-1452.
[2] J. Guo, Y. Gao, X. Xue. Moisture transfer in textiles. Part I: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coupled transport phenomena. J Mater Sci, 2008, 43: 966-975.
[3] J. Wang, J. Fang, X. Zhang. A study of the moisture transfer mechanism of coated fabrics. J Appl Polym Sci, 2010, 116: 3433-3440.
[4] S. Kallweit, A. Bechtold, T. Blechschmidt, et al. Functional textiles in ventilation and building physic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7, 42: 1873-1882.
[5] M.S. Islam, A.W. Mohammad, N. Sopian, et al.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sweat-wicking fabrics.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1, 31: 3819-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