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汪胤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电针穴位注射组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电针组单用电针治疗.结果:电针穴位注射组治愈率68.33%、总有效率95%,电针组治愈率35%、总有效率7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电针.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6(032)003
【总页数】2页(P211-212)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电针;穴位注射
【作者】汪胤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康复科,广东清远 51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958.155
笔者用电针颈夹脊穴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共120例,均为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
电针穴位注射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29~60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2年,平均63天。
电针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53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1年7个月,平均64天。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突发性头晕、视物旋转、恶心。
②视物模糊、成双,眼球活动受限。
③病灶侧颜面及对侧肢体麻木乏力、或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
④口角麻木、舌头僵硬,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⑤猝倒发作,短暂性健忘或遗忘发作,一过性意识丧失或昏迷状态。
⑥双侧椎动脉血管超声(TCD)检查可显示血管壁增厚,管腔
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血流速度减低等。
电针穴位注射组。
①电针:患者端坐于桌前,前臂屈曲相向平放于桌上,双手相叠,手心向下,额枕于手臂,伏于桌面,暴露颈部,取风池及C3~C7夹脊穴,常规
消毒后,用30号1.5寸针进行针刺,针尖朝向颈椎两棘突之间,进针后采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向肩背及手臂,并加用8606Ⅲ型电针机选用密波电疗30min,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
②穴位注射:用无菌5mL注射器及5号针头,抽取
丹参注射液或者川芎嗪注射液2mL(两者每日交替使用),患者俯卧位,取双侧
风池穴,常规消毒后针刺入穴位,有酸、麻、胀、重针感回抽无回血后,将药液缓缓注入,各注入1mL。
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
电针组:治疗方法同电针穴位注射组电针方法,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
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再评估疗效。
痊愈:头晕、呕吐等症状消失,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及血管
弹性恢复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
显效:症状明显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及血管
弹性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及血管弹性无改善。
两组疗效见表1。
颈性眩晕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多认为与压迫和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受刺激有关。
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为发病的基础,而颈椎退变所致的失稳及由此产生炎性病变对椎动脉周围神经的刺激是发病的主要原因[1]。
夹脊穴其内夹督脉外邻膀胱经,“督脉之别”由督脉别走太阳,夹脊行于督脉与膀
胱经之间。
颈夹脊穴下有相应椎骨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伴行的动静脉分布,是气血通行的关键区域。
电针夹脊穴能调整人体功能,降低脊神经的应激能力,止痛、镇静,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颈部微循环状态,使血流畅通,组织改善缺氧状态,椎旁组织节律性收缩,从而调整椎间结构,缓解神经压迫[2]。
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可疏通局部经脉,调节颈项部气血阴阳,通经畅络,使气血阴阳趋于平衡。
韦良玉[3]认为针刺风池穴深层,可使椎动脉血流增快,从而增加脑的血液供应,对治疗脑缺血引起的眩晕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还能通过动脉系统肾上腺素和胆碱能神经纤维的调节,引起脑血管的收缩与舒张,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发生变化,达到治疗目的。
穴位注射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系川芎、丹参提炼而成。
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既能活血祛瘀,又能祛风散寒行气止痛。
丹参专行血分,能行血而散血中之瘀滞。
二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祛风止痛功效。
川芎中四甲吡嗪、丹参中丹参酮具有扩张小动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4]。
采用穴位注射方法,将加强了穴位治疗的作用。
对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很好的疗效。
即通过风池穴注射丹参注射液或者川芎嗪注射液,既有经络穴位的局部刺激作用,又有药液注入穴位后因占有一定空间对周围组织产生压力从而刺激局部感受器产生酸、麻、胀等“针感样”作用,更有药物的生物效应,从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献】
[1]孙清,孙树椿.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骨伤杂志,1998,6(4):59.
[2]和岚.电针为主治疗腰椎退行性脊椎炎[J].中国针灸,2002,22(11):737.
[3]韦良玉.临床应用风池穴的体会[J].广西中医药,1998,21(3):38.
[4]马淑媛,高芳.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