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古诗——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春》是唐代⽂学家韩愈的诗作。
这是⼀⾸写暮春景物的七绝。
全诗表达了诗⼈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下⾯⼩编为⼤家提供了优秀的晚春古诗相关⽂章,欢迎⼤家欣赏。
晚春古诗1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芳菲。
杨花榆荚⽆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叶时,先在枝间⽣荚的,荚⼩如钱,荚⽼呈⽩⾊,随风飘落。
芳菲:形容花的芳⾹。
杨花榆荚: 杨花就是柳絮, 榆荚, 榆树的荚⼜叫榆钱。
【背景】
此乃《游城南⼗六⾸》之⼀,作于元和⼗⼀年。
此时诗⼈已年近半百。
【译⽂】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阅历和⼼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度,花草树⽊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不饶⼈,懂得发奋图强,⼀展⼈⽣价值。
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个揶揄嘲讽的⾓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知道属于它们的⽇⼦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思只为最后的⼀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赏析1】
在读这⾸诗的时候, 仿佛看到⼀幅喧闹繁盛的风景画, 草⽊原本是没有知觉的, 但是诗⼈却赋予它⽣命, 让它具有智慧, 晓得春天即将离去, 要及时把握。
草⽊尚能如此, 何况是我们呢? 如果⼀再的蹉跎, 就只有⽼⼤徒伤悲了。
诗⼈以拟⼈化的⼿法作诗, 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再加上⽤字浅⽩, 更能够轻易的表达出诗中的原意。
【赏析2】
诗题,⼀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所见。
乍看来,只是⼀幅百卉千花争奇⽃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想要留住她,各⾃使出浑⾝招数,吐艳争芳,刹那间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笑那本来缺⾊少⾹的柳絮、榆荚也不⽢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
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步不难发现,此诗⽣动效果与拟⼈化的⼿法⼤有关系。
草树本属⽆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
最奇的还在于⽆才思三字造成末⼆句费⼈思量,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
有⼈认为那是劝⼈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如⼈之⽆才华,写不出有⽂采的篇章;还有⼈⼲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
(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且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分,仅就其解谈之歧异,便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奇。
清⼈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
此⾔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
诗⼈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情景只是如此。
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且若有所悟,这样才写出⽆才思的奇语,可见应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泽⾹味,⽐百般红紫
⼤为逊⾊。
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分揶揄的意味。
然⽽,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你不觉得⼩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
再说,谢道蕴咏雪以柳絮因风,⾃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
⽩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仍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
可见诗⼈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亦有怜惜之意的。
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才思⽽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
正是柳丝榆荚⾃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葬花词),这勇⽓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种⽣活哲理。
从韩愈⽣平为⼈来说,他既是⽂起⼋代之衰的宗师,⼜是⼒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物,颇具胆⼒。
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不为⽆因。
他除了⾃⼰在群芳⽃艳的元和诗坛独树⼀帜外,还极⼒称扬当时不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味挖苦。
甚⽽可以说,诗⼈是以此⿎励⽆才思者敢于创造。
前⽂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释,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
殊不知诗⼈对杨花榆荚是爱⽽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
他并⾮存⼼托讽,⽽是观杨花飞舞⽽忽有感触,随寄⼀点幽默的情趣。
诗的妙处也在此。
晚春古诗2
晚春
韩愈
草⽊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芳菲。
杨花榆荚⽆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
cǎo mù zhī chūn bú jiǔ guī ,
bǎi bān hóng zǐ dòu fāng fēi 。
yáng huā yú jiá wú cái sī ,
wéi jiě màn tiān zuò xuě fēi 。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才思:才华和能⼒
【赏析】
这是⼀⾸写晚春景物的诗。
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争芳⽃艳,尽情舒展⽣命的机能。
⽽那些全⽆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的地漫天飞舞。
这⾥,运⽤拟⼈的修辞⼿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寄寓着⼈们应该乘时⽽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榆荚杨花虽缺乏草⽊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为晚春增添了⼀景。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称韩吏部。
谥号“⽂”,⼜称韩⽂公。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语⾔,破骈为散,扩⼤⽂⾔⽂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起⼋代之衰”,明⼈推他为唐宋⼋⼤家之⾸,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章巨公”和“百代⽂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集》⾥。
韩愈还是⼀个语⾔巨匠。
他善于使⽤前⼈词语,⼜注重当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今,如“落井下⽯”、“动辄得咎”、“杂乱⽆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
国“道统”观念的确⽴者,是尊儒反佛的⾥程碑式⼈物。
晚春古诗3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芳菲。
杨花榆荚⽆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①将:携。
②慢绿:遍地绿⾊,满眼绿⾊。
慢,通“漫”。
妖红:艳丽的红花。
③等闲:⽆端,⽆来由。
译⽂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阅历和⼼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度,花草树⽊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不饶⼈,懂得发奋图强,⼀展⼈⽣价值。
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个揶揄嘲讽的⾓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知道属于它们的⽇⼦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思只为最后的⼀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洛阳⼈,⽂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公之称。
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贞元进⼠。
曾官监察御史、阳⼭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
政治上既不赞成改⾰主张,⼜反对藩镇割据。
尊儒反佛,⽐较关⼼⼈民疾苦。
韩愈在⽂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传统,积极倡导古⽂运动,提出“⽂以载道”、“⽂道合⼀”的观点。
《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
韩诗⼒求创新,⽓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集》。
韩愈诗鉴赏
诗题,⼀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所见。
乍看来,只是⼀幅百卉千花争奇⽃妍的群芳谱: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想要留住她,各⾃使出浑⾝招数,吐艳争芳,刹那间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笑那本来缺⾊少⾹的柳絮、榆荚也不⽢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杨花榆荚,偏义于杨花)。
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再进⼀步不难发现,此诗⽣动效果与拟⼈化的⼿法⼤有关系。
草树本属⽆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下之分,着想之奇是前此诗中罕见的。
最奇的还在于⽆才思三字造成末⼆句费⼈思量,若可解若不可解,引起见仁见智之说。
有⼈认为那是劝⼈珍惜光阴、抓紧勤学,以免如杨花榆荚⽩⾸⽆成;有的从中看到谐趣,以为是故意嘲弄杨花榆荚没有红紫美艳的花,⼀如⼈之⽆才华,写不出有⽂采的篇章;还有⼈⼲脆存疑:玩三四两句,诗⼈似有所讽,但不知究何所指。
(刘永济《唐代绝句精华》)姑且不论诸说各得诗意⼏分,仅就其解谈之歧异,便可看出此诗确乎奇之⼜奇。
清⼈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
此⾔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
诗⼈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情景只是如此。
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且若有所悟,这样才写出⽆才思的奇语,可见应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泽⾹味,⽐百般红紫
⼤为逊⾊。
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分揶揄的意味。
然⽽,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你不觉得⼩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
再说,谢道蕴咏雪以柳絮因风,⾃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
⽩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仍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
可见诗⼈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亦有怜惜之意的。
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才思⽽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
正是柳丝榆荚⾃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葬花词),这勇⽓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种⽣活哲理。
从韩愈⽣平为⼈来说,他既是⽂起⼋代之衰的宗师,⼜是⼒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物,颇具胆⼒。
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不为⽆因。
他除了⾃⼰在群芳⽃艳的元和诗坛独树⼀帜外,还极⼒称扬当时不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味挖苦。
甚⽽可以说,诗⼈是以此⿎励⽆才思者敢于创造。
前⽂所引述的两种对此诗寄意的解释,虽各有见地,于此点却均有忽略。
殊不知诗⼈对杨花榆荚是爱⽽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
他并⾮存⼼托讽,⽽是观杨花飞舞⽽忽有感触,随寄⼀点幽默的情趣。
诗的妙处也在此。
晚春这是⼀⾸写晚春景物的诗。
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争芳⽃艳,尽情舒展⽣命的机能。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晚春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晚春》作者是唐朝⽂学家韩愈。
其全⽂古诗如下: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芳菲。
杨花榆荚⽆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前⾔】
《晚春》是⼀⾸写晚春景物的诗。
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争芳⽃艳,尽情舒展⽣命的机能。
⽽那些全⽆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的地漫天飞舞。
【注释】
晚春:春季的最后⼀段时间。
不久归:这⾥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
榆未⽣叶时,先在枝间⽣荚,荚⼩,形如钱,荚花呈⽩⾊,随风飘落。
才思:⽂艺创作的思路;⽂思。
解(jiě):知道。
此乃《游城南⼗六⾸》之⼀,作于元和⼗⼀年。
此时⼈已年近半百。
【翻译】
花草树⽊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的杨花和榆钱也不⽢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赏析】
《晚春》是⼀⾸描绘暮春景⾊的七绝。
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艳的常景,但进⼀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巧奇特,别开⽣⾯。
诗⼈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留春⽽呈万紫千红的动⼈情景:花草树⽊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施展出浑⾝解数,吐艳争芳,⾊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少⾹的杨花、榆荚也不⽢⽰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了留春的`⾏列。
诗⼈体物⼊微,发前⼈未得之秘,反⼀般诗⼈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之风采。
寥寥⼏笔,便给⼈以满眼风光、⽿⽬⼀新的印象。
古诗原⽂
⾕⼝春残黄鸟稀,⾟夷花尽杏花飞。
(⾕⼝⼀作:溪上)
始怜幽⽵⼭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译⽂翻译
⼭⾕⼝已是暮春凋残,黄莺⼉的叫声⼏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杏花飞落芳尘。
春去匆匆,⼭窗下的修⽵实在幽雅,惹⼈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注释解释
故⼭:因诗⼈久居蓝⽥⾕⼝,⼼中⼀直将此地视为故乡,故称“故⼭”。
草堂:茅草盖的堂屋。
春残:⼀作“残春”。
黄鸟:即黄鹂、黄莺(⼀说黄雀),叫声婉转悦⽿。
⾟夷:⽊兰树的花,⼀称⽊笔花,⼜称迎春花,⽐杏花开得早。
怜:喜爱。
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
溪上:⼀作“⾕⼝”。
诗⽂赏析
《全唐诗》卷⼆三九与卷⼀五〇均录此诗,作者⼀为钱起,⼀为刘长卿。
⼀般选本多编在钱起集下。
此诗开篇点题。
“⾕⼝”⼆字,暗⽰了题中“故⼭草堂”之所在;“春残”⼆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严谨。
⾕⼝的环境是幽美的,诗⼈曾说过:“⾕⼝好泉⽯,居⼈能陆沉。
⽜⽺下⼭⼩,烟⽕隔云深。
⼀径⼊溪⾊,数家连⽵阴。
藏虹辞晚⾬,惊隼落残禽。
”(《题⽟⼭村叟屋壁》)春到⾕⼝,更是别具⼀番景⾊。
然⽽,此次归来却
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夷尽,杏花飞了。
⽊兰花⽐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夷花尽杏花飞”。
⼀“稀”、⼀“尽”、
⼀“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踪影的⼀派空寂、凋零的⽓氛。
然⽽,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都却喜地发现窗前幽⽵,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
诗⼈禁不住吟诵出:“始怜幽⽵⼭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怜爱的就是幽⽵“不改清阴”。
“不改清阴”,极其简练⽽准确地概括了翠⽵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的特征。
“⽉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
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在庭前”(唐求《庭⽵》)。
“咬定青⼭不放松,⽴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诗⼈们讴歌的都是
它“不改清阴”的品格。
在这⾸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的“不改”,诗⼈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喻了。
由此可见,诗的`⼀、⼆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惋惜,⽽是在感慨它们随春⽽来,随春⽽去,与时浮沉,不能⾃⽴于世的品性。
中庭地⽩树栖鸦,冷露⽆声湿桂花。
今夜⽉明⼈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五夜望⽉》
秋⽉挤过树荫,洒满了庭院。
那是今年的第⼀场霜雪么?薄薄的,柔柔的,仿佛⽼母亲的⼀头银发。
⼏只歇息的鸦鹊,被⼀束明亮的清辉惊醒,在⼀丝隐隐的寒意中,⼜拉开了聒噪的嘴巴。
庭院⾥,⼀个徘徊的影⼦,踩碎了⼀地的乡愁。
清冷的夜露,在⼀⽚叶⼦上集合,⼜顺着叶脉的⼿掌,浸⼊了⼀朵淡黄的桂花。
⼀些寂寞的⾹⽓,在静寥的夜空中坠落。
⽽那轮⽉上,⼴寒宫前的桂树也开花了吗?执斧的吴刚,是不是折下⼀枝,送给了⽉中弄影的嫦娥?这⼀切,只有守在树下的⽩兔知道,只有从⽉亮⾝边路过的云朵知道。
中秋⽉啊,今夜,有多少⼈醉倒在你圆圆的酒杯⾥?⼜有多少⼈在梦中踏上了⼀条⽉光的道路,然后,在⽼家斑驳的门前,轻轻扣响了温暖的柴扉?
酒醒后,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头?青天不说话,⽉亮不说话。
唯有那只已空的酒壶,依稀听到了⼀声轻轻的叹息。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芳菲。
杨花榆荚⽆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阳光坐在⼀⽚春天的绿叶上,看着⽥野上的麦穗,抽出了尖尖的触⾓。
轮回的季节,⼜要翻到下⼀个页码。
草打起了精神,树打起了精神,他们知道,春天的裙襟,不久就会拐进五⽉的门槛。
原野上,红的紫的黄的花朵,让⼤地经历了⼀场前所未有的艳遇。
她们已从轻风的细语中,探听到春天的舞台,即将落下帷幕。
这些美丽的精灵,来不及细想,就急急地展开千姿百媚的⾝姿,吐艳争芳。
她们飘溢的清⾹,能留住春天的步履吗?
(⼀)⽵⾥馆王 维
独坐幽篁⾥,弹琴复长啸。
深林⼈不知,明⽉来相照。
译⽂:我独⾃坐在幽深的⽵林,⼀边弹琴⼀边⾼歌长啸。
没⼈知道我在⽵林深处,只有明⽉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夜⽵林的幽静;以明⽉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的⼤⼿笔。
前两句写诗⼈独⾃⼀⼈坐在幽深茂密的⽵林之中,⼀边弹着琴弦,⼀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雅闲淡、超凡脱俗的⽓质,⽽这并⾮常⼈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不知,明⽉来相照。
”意思是说,⾃⼰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轮皎洁的⽉亮还在时时陪伴着⾃⼰。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 啸(肃 萧)
(⼆)春夜洛城闻笛
李 ⽩
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
译⽂:夜深⼈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夜⾥,忽然听到感⼈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赏析:“谁家⽟笛暗飞声”,谁家的⽟笛,在静夜⾥悄悄地响起?诗⼈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曲笛声不期⽽响,夜深⼈静,清远⽽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哪⾥。
“⽟笛”,指⽟制的笛,或是笛⼦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都在凝神静听。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芳菲。
杨花榆荚⽆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池杨万⾥
泉眼⽆声惜细流,
树荫照⽔爱晴柔。
⼩荷才露尖尖⾓,
早有蜻蜒⽴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杨万⾥
毕竟西湖六⽉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穷碧,
映⽇荷花别样红
初夏绝句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
布⾕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不尽,
始知⾝是太平⼈。
”
连⽇往来湖⼭间颇乐即席有作陆游 晚春光景亦佳哉!野⽼苍颜⼀笑开。
莫问此⽣犹⼏屐,但知相遇且衔杯。
偶携⼉⼥祈蚕去,⼜逐乡邻赛麦回。
不信年华如转毂,城头君听⾓声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