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后“着”“了”“过”和句尾“了”时体意义的对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了”“过”时体意义的对立及其句法条件①
金立鑫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实验法证明含有体助词“着、了、过”的句子的不同时体意义以及这些时体意义的句法条件。

关键词:体助词体时句法条件实验法
§0引言
对语言中的时体研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从理论上或逻辑上进行演绎和推导。

例如在时间问题上,可以如许多印欧语中的时间语法范畴标记划分为:过去、现在、将来。

对体的研究,比如对于一个动作,也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如:尚未启动(处于动作起点之前)、启动(处于动作的起点)、进行中(处于动作的过程中)、结束(处于动作过程之后)。

当然人们也可以提出其它的解释方案,如:已然、未然// 已然-实现;已然-进行;已然-结束。

其中“结束”又可以再作下位划分:结束前、结束中、结束后。

上面的思路比较接近演绎法,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并且能够发现一般情况下很难注意到的语言现象,甚至可能发现语言中的“门捷列夫空格”。

邓守信(1985)、陈平(1988)、郭锐(1993)、石毓智(1993)、竟成(1996)、戴耀晶(1997)、左思民(1997)等的研究属于这一类。

这种思路存在理论上的多样性。

因为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假设,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原本无序的对象提出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案(解释性假说)。

这一思路的另一个特点是,虽然划分方法不存在逻辑漏洞,但在一次划分过程中将完全遵循逻辑的要求,理论可以帮助发现事实,事实也被用来证明理论。

但是这一方法也可能因语言事实的深度不一而产生划分深度难以控制的问题,例如以往格语法研究中所碰到的难题那样。

另一种思路接近归纳法。

首先从一种语言典型的标记形式出发,建立起一组相互对立的范畴,然后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其它非典型的形式上去,所建立的范畴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这一研究思路总体上是从语言事实出发,先作个案研究,最后拼合成完整的系统,尽管系统内部深度并不一致,却很符合语言事实。

这种研究相对于形式标记不够充分并且形式不够系统化的语言来说,是相当有效的。

马希文(1983)、朱德熙(1984)刘勋宁(1989)、竟成(1993)、张黎(1996)、陆俭明(1999)、金立鑫(2002a)等以及本文的研究属于这一类。

以上的两种研究思路应该可以成功地对接。

本文打算继续讨论现代汉语中最为典型的体助词“了、着、过”以及与其相应的句法成分合作所表达的时体意义,希望能以对它们的研究建立起一组相互对立的时体范畴系统,这一时体范畴系统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基本范畴,由此出发,逐步扩展到其它非典型的时体形式上去。

本文继续使用实验科学中的研究方法,首先将“V了”作为基本常项,通过加入其它变量“着”“过”和句尾“了”并比较这些变项,分析证明它们之间在时体意义上的对立及其相应的句法条件。

§1 动词后“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
动词后的“了”在不同的句法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条件变体,它们表示了不同的体意义(金立鑫,2002a)。

这些体意义包括:结束、行为持续和状态持续。

它们都蕴含了“实现体”。

在理论上,“实现体”还受到“着”所表现的体、以及“过”所表现的体的蕴含。

因此,“实现体”并非仅仅受到“了”所表现的体的蕴含。

可见,“实现体”是一个和“非实现体”对立的概念。

例如:
1)他喝雀巢咖啡吗?
2)他喝了雀巢咖啡。

3)他喝着雀巢咖啡。

4)他喝过雀巢咖啡。

以上2)—4)例都是已经“实现”了的,它们和例1)形成对立。

动词后“了”的核心意义是“近时结束”,但是它如果与不同的句法条件结合将形成不同的条件变体,这些不同的条件变体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的关系大致如下:(1)“结束”体,句法条件a:弱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施事主语SV了O句
例:5)她写了一个字。

句法条件b:动词后有时段成分的SV了D句
例:6)她睡了一个小时。

(2)“持续”体,内部分为状态的持续和行为的持续两种。

状态持续体,句法条件c:处所主语持续性动词SV了O句
例:7)黑板上写了一些字。

句法条件d:非持续性动词SV了O句
例:8)王冕死了父亲。

句法条件e:形容词为核心的SV了O句
例:9)红了脸(低下头去……)
行为持续体,句法条件f:施事主语强持续性动词SV了O句
例:10)他养了一群鸭子。

现在将动词后“了”各个不同变体的时体功能在现代汉语时体系统中的位置图示如下:
非实现
结束(条件:a,b)
实现状态持续(条件:c,d,e)
持续
行为持续(条件:f)
§2 动词后“着”的语法意义及其句法条件
陆俭明(1999:332)认为“着”的语法意义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其中动作的持续有两种情况:(1)处于动作的过程中(例如:他不停地说着);(2)动作的反复进行(例如:她轻轻地敲着)。

而状态的持续也同样有两种情况:(3)保持某种姿势(例如:你不用老站着);(4)动作作用后的某种状态的持续(例如:墙上挂着一幅画)。

本文将陆俭明(1999)的四种语法意义的句法条件总结如下:
(1)“着”表示动作过程中:施事主语+ 持续性行为动词
(2)“着”表示动作的反复进行:自主非持续性行为动词
(3)“着”表示保持某种姿势:状态动词(如:坐、站、躺、睡、依、靠、跪、蹲……)(4)“着”表示某种状态的持续:处所主语+ 弱持续性行为动词
(1)(2)是一类,表过程的持续(郭锐,1997),可以记为“着1”;(3)(4)是一类,不表示过程,而是表示状态的持续,可以记为“着2”。

不过,以上四种情况并非“着”的所有分布,所给出的句法条件也并非充要条件,而是部分必要条件。

下面的句子也是需要研究的:
11)她扮着鬼脸对我说。

12)老王捂着肚子跑进来。

这些句子中的“V着”表示的是伴随性特征。

也有人称作“方式”。

再看:
13)骑着马上山。

14)卷着裤腿儿过河
这些句子中的“V了”表示的是“目的”。

“伴随”和“目的”两类“V着”有很明显的句法条件,“目的”和“伴随”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变换条件。

(金立鑫,2002c)如果不考虑这些句子中“V着”的语义特征,仅仅从“时体”上考虑,我们不妨也将它们一起归入“持续”范畴。

至于它们是“过程”的持续还是“状态”的持续,由于情况复杂另外讨论。

我们已知动词后的“了1”在一定句法条件下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持续或状态的持续(金立鑫,2002a)。

如果这一结论是可靠的话,那么“着”所表示的“持续”和“了1”及其句法成分所表示的持续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异同。

“了1”表示持续的句法条件及其形式是:(以下参考了金立鑫,2002a)
“状态持续”:
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O句+处所主语,如:
15)沙发上躺了一个人。

16)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非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O句,如:
17)山坡上塌了一间屋子。

18)老王死了一条狗。

形容词为谓语核心的句子,如:
19)她红了脸/ 沉了脸
20)低了声音
“行为持续”:
强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施事主语句,如:
21)他领导了一支队伍。

22)他养了一群兔子。

现在我们将以上所有的“了”看作一个变项,将这一变项替换成“着”,看看有什么变化:
23)沙发上躺着一个人。

/ 沙发上躺了一个人。

24)黑板上写着几个字。

/ 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25)*山坡上塌着一间屋子。

/ 山坡上塌了一间屋子。

26)*老王死着一条狗。

/ 老王死了一条狗。

27)她红着脸/ 她红了脸
28)低着声音/ 低了声音
29)他领导着一支队伍。

/ 他领导了一支队伍。

30)他养着一群兔子。

/ 他养了一群兔子。

上面的例子没有照顾到“施事主语+行为动词”的例子,现在增加两组例子来比较:31)小王看了一本书。

/ 小王看着一本书。

32)小李写了一篇作文。

/ 小李写着作文。

33)她跳了(一个)舞。

/ 她跳着舞。

34)她点了(一下)头。

/ 她点着头。

通过以上例子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处所主语句中持续性动词的“着”和“了”可以兼容(如例23—24)。

(2)非持续性动词几乎不可能使用“着”(如例25—26)。

(3)形容词谓语的“着”和“了”可以兼容(如例27)—28)。

(4)强持续性动词的“着”和“了”可以兼容(如例29)—30)。

(5)弱持续性动词使用“着”和“了”意义完全不同(如例31-34)。

这表现了“着”
的持续性语法意义和“了”的“结束”性语法意义的对立。

以上兼容的情况都倾向于表示状态的持续,而不兼容的情况是因为动作结束和持续的对立。

对于动词后“着”和“了”互相兼容的情况,我们用添加辅助变量的方法(几何学中有延长某线段或者添加辅助线段证明的方法)来分化这两组句子的差别:
35)*不知道是谁在黑板上写着几个字。

36)不知道是谁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37)*不知道是谁在桌子上放着几个苹果。

38)不知道是谁在桌子上放了几个苹果。

由于“着”在弱持续性动词结构中倾向于表现动作的持续,如果过分突出静态的持续,就会引起冲突,如35)和37);而“了1”的基本意义在于表现行为的“结束”,因此在36)和38)中就较为合适。

而它表现“持续”则主要倾向于行为结束后静态的持续,如果过分突出动态,也会引起冲突,例如:
39)你看呀,黑板上写着几个字呢。

40)*你看呀,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呢。

41)你看呀,桌子上放着几个苹果呢。

42)*你看呀,桌子上放了几个苹果呢。

“呢”的“动态持续”性和表“结束”的“了1”产生了冲突。

但是这种差别在强持续性动词结构中似乎不太明显:
43)不知道是谁领导着一支队伍。

44)不知道是谁领导了一支队伍。

45)你看呀,他养着一群兔子呢。

46)?你看呀,他养了一群兔子呢。

即使如此,“了1”也还是有表示行为结束的倾向,要表示行为的持续就很为难:47)*他在沙发上躺了。

48)他在沙发上躺着。

49)*他们家在院子里住了。

50)他们家在院子里住着。

47)和49)中的“在L”被认为有兼表行为“持续”的功能(陆俭明,1999),因此它和主要表示“结束”的“了1”产生了冲突,而它却和主要表示“持续”的“着”相当和谐。

另一组互相兼容的例子是形容词作为核心的句子,如例51、52)但是它们使用“了1”和“着”所表现的语法意义还是有所不同,我们仍然用辅助变量来分化:
51)她红着脸转过头来
52)她红了脸转过头来
53)他低着声音说道:……
54)他低了声音说道:……
使用“着”的形容词结构更倾向于表现状态在持续中,而使用“了1”的形容词结构则更倾向于表现某种状态结束后的状态的持续,这一点在52)例中更为明显。

形容词使用“着”的大多为(1)形容词+ 存现宾语,例如:树林里活跃着一支小分队、大厅里横着一张大沙发、街上响着枪声;(2)形容词使动用法,例如:光着脊梁、歪着脑袋、亮着灯、低着声音、大着胆子。

有意思的是,使用“着”的形容词大都可以使用“了1”,而使用“了1”的形容词不一
定能够使用“着”。

例如:
55)缓和了语气*缓和着语气
56)肥了个体户*肥着个体户
57)苦了群众*苦着群众
58)穷了教育*穷着教育(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
这似乎说明,“持续”的状态可以转换为“结束”,这是一种时间上的正向流动,而“结束”的状态无法转换为“持续”,这种时间上的逆向流动受到更大的限制。

小结:“着”的核心意义为“持续”,其内部有两个不同的变体,句法上存在互补分布的条件。

“着”的时体意义和句法条件与“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之间也形成了一种互补态势(参见上节的小结)。

其内部的互补分布如下:
“着1”:行为持续。

句法条件:
(1)施事主语+ 弱持续性行为动词+ 着
(2)自主非持续性行为动词+ 着
“着2”状态持续。

句法条件:
(1)状态动词+ 着
(2)形容词+ 着
(3)处所主语+ 弱持续性行为动词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以上“着”例句都是参照时间缺省的,一般也默认为在说话的时间“持续”的状态还在“持续”。

例如说话人在说“他养着一群兔子”的时候,默认为到说话的时候“养”的事件还在继续。

§3 动词后“过”的语法意义及其句法条件
一般认为,“过”的内部有两个变体,一个是表示“经历体”的“过1”,另一个是具有补语性质表示完成的“过2”。

请看下面的例子:
59)他吃过生鱼片。

60)你写过毛笔字吗?
61)他当过班长。

62)他睡过这张床。

63)他见过此人。

上面是“过1”的例子,“过”表示“远时结束”的“经历体”。

再看:
64)他已经跳过几个舞了。

(“过”可替换为“了2”)
65)我看过了,你看吧。

(“过”可替换为其它结果性补语)
66)我写过了,不想再写了。

(“过”可替换为其它结果性补语)
67)他吃过生鱼片又喝了很多酒。

(“过”可替换为“了2”或其它结果性补语)68)你见过此人以后立刻告诉我。

(“过”可替换为“了2”或其它结果性补语)以上是“过2”的例子,表示“完成”,时间上可以是“过去近时”,也可以是将来。

这一点和“过1”形成对立。

“经历”蕴含“结束”,“结束”蕴含“实现”。

根据逻辑上的传递关系,“经历”也蕴含“实现”。

“了”有一头跟“过”划不清界限(金,1998)。

因为动词后“了”和“过”都可以在一定的句法条件下表示结束。

那么“过”所表示的“结束”和动词后“了”所表示的结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异同。

动词后“了”表示结束体的条件是:
强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了D(O)”句(动词后有时段成分),如:
69)他控制了一天决定权。

70)他掌管了半天财务。

弱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了O句(施事主语),如:
71)()吃了一碗饭。

72)()写了一个字。

73)()吃了一个下午。

74)()写了两个小时。

非持续性动词为核心的SV了DO句(动词后有时段成分),如:
75)得了三年冠军。

76)关了一夜的灯。

69)70)是强持续性动词,71)—74)是弱持续性动词,75)76)是非持续性动词。

现在我们仍然将上面句子中的“了”看作一个变项,并将之替换成“过”,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77)他控制过一天决定权。

78)他掌管过半天财务。

79)吃过一碗饭。

80)写过一个字。

81)吃过一个下午。

82)写过两个小时。

83)得过三年冠军。

84)关过一夜的灯。

二者基本兼容。

那么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儿?这需要我们通过增加辅助变项来突显二者之间的差异。

请比较下面的例子:
85)他控制了一天决定权,就被大家轰下来了。

86)*他控制过一天决定权,就被大家轰下来了。

87)他掌管了半天财务,就被换下来了。

88)*他掌管过半天财务,就被换下来了。

89)他吃了一碗饭就饱了。

90)? 她吃过一碗饭就饱了。

91)他写了一个下午,文章还没写完。

92)*他写过一个下午,文章还没写完。

93)关了一夜的灯,天已经亮了。

94)*关过一夜的灯,天已经亮了。

(例90和94如果可以成立,则其中的“过”应为补语性质的表示完结的成分“过
”,它可
2”(马希文,1983)来替换,也可以用“完”或者“好”替换,意思不变)
以用“了
2
上面的例子都是参照时间缺省的情况,根据默认的理解,上面合格的句子都是“近时结束”的时体复合形式。

这一点可以通过上面增加的成分的语义看出来,所增加的成分都是对“参照时间”的表述。

而不合格的句子,所增加的成分(“参照时间”的表述)和表示“以往、远时结束)的“过1”发生了冲突,这个冲突证实了以往研究的结论:“过1”表示“经历体”(我们表述为“远时结束”)基本上是正确的。

“近时结束”的“了”和“远时结束”的“过1”之间在语义是对立的。

但是它们在形式上也能部分兼容,因为时间轴本身是个连续体,当然也可能出现二者间划不清界线的情况。

有意思的是“过2”和“了2”在分布和功能上几乎是平行的。

木村英树(1983)、郭锐(1997)甚至看到“了2”和“着2”的平行关系(都是非过程标记)。

因此似乎可以说,“过
”、“了2”、“着2”这三个标记同属一类,它们都是具有补语性质的语法成分,一种条件变2
体。

关于“过”和“着”等在语义上的对立,以及其它范畴之间的对立,语言中有很多。

但研究者的兴趣一般在语义近似或形式近似的问题上,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异(语义近似在形式上的差异、形式近似在语义上的差异)。

其它形式和意义明显不同的现象,语言学家似乎没有兴趣。

例如“他当三班的班长”和“他当过三班的班长”之类的例子,这就不必比较,因为这对一般人来说并不是问题。

小结:动词后“过1”对动词的时间要求,除了“无限结构”动词(郭锐,1993)之外几乎没有特别的要求,在体意义上,它表示“远时结束”。

要说明的是这种“远时”不是客观世界中的物理属性,而是主观世界中的心理属性。

表示完成的动词后“过2”在“时”上不受“过去”的限制,并且具有补语性质,这一点与“过1”不同。

§4 “S了”的语法意义及其句法条件
句尾“了”的核心时体意义是“起始”(金立鑫,2002b),着眼于事件的起始点,它在事件的实施和参照时间之间建立起了关系。

表示在参照时间点上某种行为或状态的“起始”。

由于参照时间可以不同,因此“S了”具有不同的时体特征:现在起始、将来起始、过去起始。

这些时体特征是句尾“了”和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关这些时体特征的证明,本文不再赘述(详见金立鑫,2002b)。

本节将本文以上研究过的各类句型作为常项,将句尾“了”作为变项,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对句尾“了”的时体功能以及相应的句子作出不同于以往的考察,看看是否能得出更有意思的结果。

4.1 先比较带“着”的句子和有句尾“了”的句子,看看二者之间的差别:
95)a他领导着一支队伍。

b他领导队伍了。

96)a他养着一群兔子。

b他养兔子了。

以上a例着眼于事件过程的中间阶段,并且在缺省参照时间点上事件仍然在持续;b例着眼于事件的起始阶段,并且在缺省参照时间点上,事件也还在持续。

4.2 我们再比较带“着”的句子跟句尾“了”的句子之间的配合关系。

请看:
97)a他领导着一支队伍。

b*他领导着一支队伍了。

98)a他养着一群兔子。

b*他养着一群兔子了。

99)a沙发上躺着一个人。

b*沙发上躺着一个人了。

100)a院子里住着三户人家。

b*院子里住着三户人家了。

101)a黑板上写着三个字。

b*黑板上写着三个字了。

102)a桌子上放着一个苹果。

b*桌子上放着一个苹果了。

可以看出,句尾“了”不能跟“着”配合使用。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冲突,这是我们感兴趣的。

上文讨论“着”的时候我们说过,在缺省参照时间的“着”句中,一般默认为在说话的时间“持续”的状态还在“持续”。

而句尾“了”的功能则在于“表示事件的起始”,换句话说,“在参照时间点上事件出现并持续”。

那么以上“着”句和句尾“了”句在这一意义上部分交叉,时体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如果在参照时间缺省的情况下用“着”句尾再使用“了”二者就不能兼容。

所以“着”和句尾“了”不能同时使用。

二者不重合的部分在于时轴的着眼点上。

4.3 现在我们将上面例子中的“着”替换为动词后“了”,再加上句尾“了”进行比较,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103)a他领导了一支队伍。

b他领导了一支队伍了。

104)a他养了一群兔子。

b他养了一群兔子了。

105)a沙发上躺了一个人。

b沙发上躺了一个人了。

106)a院子里住了三户人家。

b院子里住了三户人家了。

107)a黑板上写了三个字。

b黑板上写了三个字了。

108)a桌子上放了一个苹果。

b桌子上放了一个苹果了。

以上a例和b例之间的差别在于:a例陈述的是“近时”的一个事实,尽管这一事实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

b例表述的是“到目前为止的最新情况”(听者感觉事件还会有更新的进展),这种“新闻性”意味正是句尾“了”功能上具有“在事件的实施和参照时间之间建立关系,使之和参照时间联系起来”的特点形成的。

这种“新闻性”特点可以在下面的句子中看得更为清楚:
109)他脱鞋了,他脱袜子了,他下河了,他淌过来了。

这是不断报告新情况的极端例子,其新闻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4.4 除了表“持续”的动词后“了”句,再来看跟表结束的动词后“了”句子的配合情况:
110)a他吃了一碗饭。

b他吃了一碗饭了。

111)a他写了一个字。

b他写了一个字了。

112)a他吃了一个下午。

b他吃了一个下午了。

113)a他写了两个小时。

b他写了两个小时了。

114)a他领导了三个月队伍。

b他领导了三个月队伍了。

115)a朋友养了一年兔子。

b朋友养了一年兔子了。

116)a在桥上站了半个小时。

b在桥上站了半个小时了。

117)a在自留地里养了一年。

b在自留地里养了一年了。

118)a怀里捂了半天。

b在怀里捂了半天了。

119)a肩上背了十分钟。

b在肩上背了十分钟了。

上面a类例子和b类例子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表示时间已经结束,后者表示事件实现后所出现的新情况(一事件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事件或状态的出现,参见金立鑫,2002b)。

所以可以说它的“新闻性”在这里丝毫没有改变或减弱。

4.5 句尾“了”跟动词后“过”的配合关系。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例子:
120)a他当过班长。

b他当过班长了。

121)a他当过三个月班长。

b他当过三个月班长了。

122)a他睡过沙发。

b他睡过沙发了。

123)a?他睡过一会儿。

b他睡过一会儿了。

124)a?他吃过饭。

b他吃过饭了。

125)a他吃过生鱼片。

b他吃过生鱼片了。

126)a?他写过字。

b他写过字了。

127)a他写过一个字。

b他写过一个字了。

128)a黑板上写过字。

b黑板上写过字了。

129)a他得过冠军。

b他得过冠军了。

130)a他得过三次冠军。

b他得过三次冠军了。

131)a?他熄过灯。

b他熄过灯了。

132)a熄过一次灯。

b熄过一次灯了。

比较上面a和b两类句子发现,b类例子句尾“了”的用法与前面讨论过的句尾“了”有所不同。

以下稍作分析。

前面我们指出“过”是“远时结束体”或“经历体”。

而句尾“了”是起始体。

二者结合,将远时已经结束的事件和参照时间(默认为说话的现在)联系起来,这就具有了“现在
提起过去结束的事件”的语用含义(是否归入语用含义,可以讨论)。

那么,“现在提起过去结束的事件”的含义(或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呢?一般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含义是:(1)“别再做了吧!”;(2)“还要继续吗?”。

我们增加辅助变项的方法凸显并比较一下:133)他当过班长了,(别再让他……了。


134)?他当过班长,(别再让他……了。


135)他吃过饭了,(你别客气了。


136)?他吃过饭,(你别客气了。


137)他付过费了,(还要付吗?)
138)?他付过费,(还要付吗?)
可以认定,在“V过”结构中使用句尾“了”,句尾“了”的作用不再是体助词,而是一种语气词,它除了成句的作用之外还表现了一种语用上的言外之意(“别再做了吧!”;“还要继续吗?”)。

这一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以前所没有发现的。

小结:句尾“了”的时体意义应该是:着眼于事件的起始阶段,把事件的实施和参照时间联系起来,表示在参照时间点上事件发生并在持续,具有新闻性。

在“V过”结构中使用句尾“了”有语用上的言外之意含义。

句尾“了”不能和“V着”句配合。

§5 总结
本文以上研究表明,现代汉语中的“体”是通过体助词以及各种必要的句法条件共同完成的,因此,现代汉语的“体”是句子的而非动词的。

单独的动词加体助词结构并不是构成体的充要条件。

不同的体助词有各自基本的时体功能,它们在不同的句法条件下参与不同的时体构造:
(1)动词后“着”的核心时体为“持续”,不同的句法条件使“着”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变体,“着1”和施事主语一般行为动词一起表示行为的持续,“着2”和处所主语、状态动词、形容词一起表示状态的持续。

它们在缺省参照时间点上,默认为在说话的时间“持续”的状态还在“持续”。

(2)动词后“了”在不同的句法条件下分化为两种不同的互补变体:a:“近时结束”体;b:“持续”体,其内部分为行为结束后状态的持续和行为本身的持续两种(行为持续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制)。

(3)动词后的“过”在不同的句法条件下也分化为两种不同的互补变体,并且也对应于不同的句法条件。

“过1”表示“远时结束”。

对动词的时间类型几乎没有特别的要求。

动词后“过2”是表示“完成”的结果补语的标记,可以用其它表示“完成”的结果性补语替换。

(4)句尾“了”着眼于事件的起始阶段,把事件的实现和参照时间联系起来,表示在参照时间点上事件实现并持续,具有新闻性。

在“V过”结构中有语用上的言外之意。

句尾“了”不能和“V着”句配合。

下面我们要对开头的横向树形图作出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