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秀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秀9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一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篇课文,讲述了中国台湾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在余震中为一位中国台湾青年抽取骨髓,辗转数千公里,连夜救杭州青年小钱的故事。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表达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应引领学生深刻体会文章中描写李博士及中国台湾青年的句段,想象画面,读出感受,领悟作者对比的表达手法,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透过文字丰富自己的想象,通过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
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在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大陆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1、释题导入,渗透识字,引导有感悟地读。
峡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猜一猜。
峡由山夹二字组合而成,表示两山夹着水,河道在两山之间,我们在第二课就学过《雅鲁藏布大峡谷》,请大家查字典。
在文章里,海峡是指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认识中国台湾海峡)。
今天要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海峡两岸之间的一个故事(强调海峡两岸),请你读课题;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强调感人),请你读课题。
读文章就应这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就能读出味道来。
2、识记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课的生字比较多,我把它们编成了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出示生字段,请四位同学读)
桂树飘香,阳光灿烂;花苞凋零,满怀希望;
地震袭击,海峡彼岸;台湾同胞,心系小钱;
身向空旷,才更安全;余震暂停,涓涓流淌;
骨髓移植,生命绽放;血脉新情,代代相传。
在这些生字中,哪些容易写错呢?[凋与调的区别。
凋零、含苞、绽放的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合作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文章讲到两个地方:杭州、中国台湾。
提示学生: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
)
3、精读课文,透过文字丰富自己的想象,通过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文章边想画面,看看哪些文字感动了你的心,画出来,多读几遍,也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预设:学生会在描写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的段落里画线,也就是文章的3、4、5、6自然段,老师可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学习。
)
画面对比一: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同一时刻指什么时候?请你读这句话,你有感动吗?为什么?在这一段,还有这样一句话:
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
此刻,大地仍地余震中摇晃。
7.3级的地震是一种怎样的地震?仔细读读这句话。
联系大袭击此刻还在摇晃,还可以联系下段的在这场灾难中,理解这场地震的严重性。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请你再读描写李博士的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们,我们这样对比着读,更能丰富我们的想象,更能体会出李博士焦急的内心世界。
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不妨这样对比着读,我们的理解会更深入。
谁来读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是什么使你深受感动。
[指名读]
画面对比二:
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不清楚不等于不挂念:大屏出示:
也许他的,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预设:也许他的爸爸正被压在倒塌的楼板下等他来救,但是;也许他的妈妈双腿被夹在在震后的石缝中动弹不得,但是;也许他的妹妹正孤零零地站在地震后的废墟上哭泣,但是)
期待期待这是一种怎样的期待?能让中国台湾青年顾不上灾难中的家人。
让我们来看看第二自然段,听老师朗读,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期待?(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
预设: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充满希望的期待。
)
是呀,这生命的期待,牵动着中国台湾青年的心,请大家再读这一段段。
过渡:这生命的期待,这唯一的期待,这充满希望的期待牵动着中国台湾青年,也牵动着李博士的心呐。
请大家读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打动了你的心?
画面对比三: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病房里多危险啊!看看文中的插图,展开自己的想象,病房里可能会有什么危险?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读:此时此刻,病房完全有倒塌的危险,但是;此时此刻,病床在摇晃,一不小心针头就刺痛了骨头,但是;此时此刻,输液瓶在晃动,桌上的暖瓶在晃动,随时都有打翻在地的可能,但是)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大家注意看,后面是个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 从小钱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引导: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生命的火种;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中国台湾青年来说,仅仅是骨髓吗浓浓的爱心;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成功的喜悦;看到这涓涓流淌的骨髓,读着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你是什么心情呢深深的感动
是呀,从中国台湾青年身躯里流出的,还是生命,是爱心,是喜悦,是感动。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
4 入情入境,触摸文本,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感动来源于故事本身,感动是因为作者的文字,感动还需要我们用心去读,请同学们带着你内心的感动读读文章的第6自然段,看看哪些词语感动了你的心。
[奔波连夜]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是什么感动了你,请你说一说。
预设:中国台湾青年不顾家人一心想着小钱的精神,李博士坚韧的毅力,无私的奉献精神[随学生发言板书]
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板画]请大家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分享这幸福的时刻。
故事讲完了,留在你心中的是一座怎样桥呢?[生命桥爱心桥亲情桥]这座桥不在海上,而在你我的心里,这是一座心桥。
下课。
附: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桥
杭州亲情桥中国台湾
生命的期待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反思篇二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上星期,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
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课后,学校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
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
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
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
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三
当看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像这样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他的工具性体现在哪里?教学中,该怎样才能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深思熟虑之后,我确定了以下训练点:
1、理解词语。
我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个训练加进来,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
例如,“凋零、花苞、绽放”这三个词,学生都知道他们是描写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了。
于是
就把这三个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在体会“18岁,是个美好的年龄”基础上,明白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小钱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进而理解小钱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简练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个难点。
针对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很难概括完整,于是我就想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
仔细研究发现,只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发生的事情就简单多了。
于是,在教学中我就确定这样分两步走,通过老师的板书,给学生一个扶手。
从课堂上来看,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也真正的经历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3、走进人物的内心。
对于文章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学生是很陌生的。
怎样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能真正的走进文章中去,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课文。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让我们走进中国台湾青年的内心来看一看,他在想什么?
(课件出示)
大地震过后,我没有考虑……没有考虑……没有考虑……
但是,我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我的骨髓,因为只有我的骨髓,会……会……会……
从课堂上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一训练还是很有效的。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不用课文后面的设计——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而改为写感谢信。
因为这个训练,学生思维的空间更广阔,而且会使学生收获更丰富的情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四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完美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级教学交流上,我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就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以“感激”为话题,以“感激”为线索,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千层浪花,他们从自我的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各抒己见,明白了“生命桥”的深刻好处。
内心的情感积聚太多需要写的方式来宣泄。
写是对内情绪感的梳理、积淀,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阅读感悟便发生了质的飞跃。
课上,我让学生动笔写一封信,表达心中的感激。
这个教学过程让我从中真切感受到阅读感悟是说、写的基础,说、写反过来能促进阅读感悟的提高,阅读感悟能够透过说、写的方式呈现出来,只重感悟,不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从雾里看花一样不真切,相反,只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筑楼一样不现实,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透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透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课后,街道学校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推荐,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我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状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
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
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到达朗读的目的。
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潜力起到作用。
透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潜力的不强。
没有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后反思篇五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述了同一时光海峡两岸的两个不一样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盼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另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在余震的危险中做着抽取骨髓的手术,他们的努力是为了大陆青年能够早日得救。
在设计教案时,我紧紧地抓住了两个“静静地”以及“同一时刻”这三个关键词。
让学生明白就在同一时刻大陆和台湾同胞为了小钱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抓两个“静静地”,给学生呈现两副画面
1、走进小钱的内心
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
因此我把“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
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
之后我又让他们想想如此痛苦、无奈的小钱他需要什么。
孩子们立刻找到他需要骨髓,并且也找到了适合他骨髓的人。
有了适合的骨髓后他的内心又有了什么变化。
学生们很快想到了一个词“期望”。
正因为有了期望,他的生命有了可能,此刻他的内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孩子们很快想到这时的小钱内心是充满期望,充满期盼。
2、走进中国台湾青年的'内心
抓住“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这个关键句子。
首先让学生说说当他躺在病床上时,外部的环境是怎样样的。
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当时他所处环境的危险。
把学生带进地震这可怕的情境中去。
之后我问孩子们,假如你在这么可怕的环境下,你会想到些什么?目的是为了走进青年的内心。
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都会担心自我的生命以及自我家人的生命安全。
但
”这个关键句子。
二、用“同一时刻”串起画面,体会爱的伟大力量
这个故事发生在同一时刻,两幅画面的联结点是“同一时刻”这个关键词。
因为有了小钱的痛苦、无奈以及期望,才有了中国台湾青年的那份坚定以及奉献。
他们两个人的内心是在同一时刻展此刻学生面前的。
在课前我曾出示中国台湾海峡的画面,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如此宽的海峡上要架构一
座桥是不可能的。
但是事实上,这座桥架设成功了。
而且就在小钱以及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那个时刻架设成功的。
他的成功源于青年、李博士、医护人员以及许多海峡两岸人们的关心与帮忙。
他们的帮忙就是海峡两岸同胞间的爱。
而且这是建立在许多生命上的爱。
而这座桥不仅仅是生命桥,也是友情桥、连心桥、爱心桥。
到那里学生也明白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其实就是爱的力量。
因此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设计了一个深情呼唤这座桥的环节:“让我们一齐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让我们再带着青年的爱读一读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让我们带着中国台湾与大陆同胞的爱读一读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在一次又一次的递进过程中,这座桥不仅仅跨越了这中国台湾海峡,也跨进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后反思篇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课文朗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间的'血脉亲情。
这次教学,在课前孩子们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理解了第二、三段的一些词语,了解了白血病的知识,还了解了李博士的相关资料。
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课堂开始,我就让学生复习词语,然后播放视频朗读让学生再次回忆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接着让学生直接进入中国台湾慈济医院的手术室找感动的句子。
我还是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开始听读,了解课文,接下来的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
最后的有感情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
上课时,我担心时间不够用,每一个环节都匆忙又紧张。
抽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答案正确了就不给别的同学发言机会,急忙切换另一环节。
虽然教学环节设计紧扣重点,但挖掘不深,没有全面关注学生,扎实教学内容。
虽然这节课留下了遗憾,但是也给了我以后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篇七
到一首诗,我们要首先注意三点: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
对于题目,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找题眼,以题眼入手学诗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峨眉山月歌》中,以“月”为题眼。
那么如何抓住“月”创设情境呢?我觉得如果用上这样的方式就很不错——
师说:“月”在李白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你能背几句吗?(生背)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经过这一番谈话,学生们渐渐进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诗题中的“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提示。
再来了解了解本诗的作者李白。
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行文自然流畅,夸张绮丽,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诗,被称为“诗仙”。
学生心中想着这样一个人物,再看题目,他会作一首什么诗呢?了解了这二点,再来看诗意。
谢冕先生在《诗论》中说:“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义。
”咱们的教学用书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山”“月”“江”,教师要激发学生看图,积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层峦叠翠”“一叶轻舟”等词语,并用这些词语描述在图中看到的景象,展开适当的想象。
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诗歌的意境,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在教学古诗时,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情境。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篇八
《长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
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
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
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
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
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
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
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长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
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
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
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
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
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
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句话时,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
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长城》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
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
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
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
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
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