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选修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4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西西弗斯 他高于他的命运,他比他的石头更强大。
7、鲁迅 明知前面是坟,但是我还是要往前走。我要反抗, 我要奋斗。
谢 谢!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三、为什么偏偏要“为”?
因为孔子有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更有一种 使命,一种精神……
因为孔子是一个积极追求的人,一个充满热情 的人,一个永不言弃的人,一个胸怀博大的人……
因为孔子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因为孔子 悲天悯人,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因为孔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一 种担当情怀……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至圣孔子
华
中
夏
华
思
传
想
统
智
文
慧
化
的
的
源
先
泉
师
“如果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
里寻找智慧!”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的宣 言)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A、楚狂接舆 B、长沮、桀溺 C、丈人 D、荷蒉者
E、晨门 F、哀公、三公
隐者
尸位素 餐者
或劝告 或讽刺 或质疑 或不屑
二、为什么不可“为”?
2、不可“为”的社会:
A.陈成子弑简公。 “弑”也就是以下犯上, 君臣无序,说明社会秩序混乱。
B.今之从政者殆而 。 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 危。这说明当时政治黑暗腐败,从政的人很容 易惹祸上身,这并不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1
谢谢欣赏!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二、为什么不可“为”?
C.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像滚滚滔滔四处 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是这样地动乱不安。 说明这是一个动乱的社会。
D.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 凤凰不出现,黄 河不出图。说明这不是太平盛世。
二、为什么不可“为”?
天下无道 礼崩乐坏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此有一段 记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 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 可胜数。”
11、荷蒉 hèkuì 12、硁 kēng
释题
知 知道 其那
不不
可 能(成功)
而却 为(还要)做 之 这些事
明 知 行 不 通 却 偏 偏 去 做
明 知 山 有 虎 , 偏 向 虎 山 行
走进文本
一、想“为”什么?
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和礼制。
二、为什么不可“为”?
1、“不为”的人 :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2
知 其 不 可 而 为
之
学习目标
1、背诵名句名段。
2、解释和翻译重点字词、句式。
3、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精神。
温故知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弑 shì
2、接舆 yú
3、长沮 jū
4、桀溺 jiénì
5、耦而耕 ǒu 6、耰而不辍 yōu
7、怃然 wǔ
8、荷蓧 hè
9、黍而食 shǔ 10、击磬dqiàìnog
——《朱子语类》卷3
五、作业
请同学们列举古今中外的有关“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例,相互交流。
1、屈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5、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西西弗斯 他高于他的命运,他比他的石头更强大。
7、鲁迅 明知前面是坟,但是我还是要往前走。我要反抗, 我要奋斗。
谢 谢!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三、为什么偏偏要“为”?
因为孔子有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更有一种 使命,一种精神……
因为孔子是一个积极追求的人,一个充满热情 的人,一个永不言弃的人,一个胸怀博大的人……
因为孔子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因为孔子 悲天悯人,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因为孔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一 种担当情怀……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至圣孔子
华
中
夏
华
思
传
想
统
智
文
慧
化
的
的
源
先
泉
师
“如果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
里寻找智慧!”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的宣 言)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A、楚狂接舆 B、长沮、桀溺 C、丈人 D、荷蒉者
E、晨门 F、哀公、三公
隐者
尸位素 餐者
或劝告 或讽刺 或质疑 或不屑
二、为什么不可“为”?
2、不可“为”的社会:
A.陈成子弑简公。 “弑”也就是以下犯上, 君臣无序,说明社会秩序混乱。
B.今之从政者殆而 。 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 危。这说明当时政治黑暗腐败,从政的人很容 易惹祸上身,这并不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1
谢谢欣赏!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二、为什么不可“为”?
C.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像滚滚滔滔四处 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是这样地动乱不安。 说明这是一个动乱的社会。
D.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 凤凰不出现,黄 河不出图。说明这不是太平盛世。
二、为什么不可“为”?
天下无道 礼崩乐坏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此有一段 记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 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 可胜数。”
11、荷蒉 hèkuì 12、硁 kēng
释题
知 知道 其那
不不
可 能(成功)
而却 为(还要)做 之 这些事
明 知 行 不 通 却 偏 偏 去 做
明 知 山 有 虎 , 偏 向 虎 山 行
走进文本
一、想“为”什么?
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和礼制。
二、为什么不可“为”?
1、“不为”的人 :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2
知 其 不 可 而 为
之
学习目标
1、背诵名句名段。
2、解释和翻译重点字词、句式。
3、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精神。
温故知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弑 shì
2、接舆 yú
3、长沮 jū
4、桀溺 jiénì
5、耦而耕 ǒu 6、耰而不辍 yōu
7、怃然 wǔ
8、荷蓧 hè
9、黍而食 shǔ 10、击磬dqiàìnog
——《朱子语类》卷3
五、作业
请同学们列举古今中外的有关“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例,相互交流。
1、屈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